水面之下,心灵种种
除了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外,心灵哲学家们仍然在扶手椅上思考意识问题,也许偶尔会去隔壁的神经科学实验室逛上几圈。但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可不一样——他穿着潜水服研究哲学。这位澳大利亚哲学家热衷于水肺潜水与浮潜,对海洋生物学充满热情,同时拥有关于演化论的丰富知识。他经常来到离悉尼几个小时车程的礁石区和开阔水域,在水下进行大部分的思考。
在之前的《其他思想》(Other Minds,无简体中文版本,台湾译为《章鱼,心智,演化》)一书中,他带领我们窥见了章鱼的世界。这些寿命短却拥有高度智慧的柔软生物可以瞬间变形和变色,似乎展现了与我们人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命形式。戈弗雷·史密斯认为它们拥有心智,而且也许每只章鱼不止一个:可能每个触手有各自的心智,再加上一个中央心智。在他的新书《后生动物》(Metazoa)中,章鱼也占据了很长的篇幅,不过他这次的目标更为远大。他想对意识的演化过程进行一次哲学分析。这次分析的基础是密切观察动物,尤其是海洋动物的行为,然后详细调查主观体验演化过程的几个关键阶段,以此作为这次分析的注解。他的关注点与众不同:在受科学研究启发的同时,他时刻关注着自己面前的生物,它们的独特性,以及这些亲身观察中可能的启示。
《章鱼,心智,演化》
[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著
紅樹林 2017
这本书能够如此引人入胜,除了戈弗雷·史密斯的关注点以及精彩清晰的描述之外,更多是因为他对观察对象的热情。在书中,我们陪同他潜水到礁石周围。那片水域中,猬虾挥舞着爪子,章鱼从废弃的扇贝壳中筑巢,鱼类试图从缝隙中拉出它们的猎物。无论是在描述海绵、蠕虫还是鲸鱼,他语言中的热情和好奇心都极富感染力。当然,他想做的不只有享受这场水下的表演。在水下漫游时,他也在时刻思考着他观察到的每只动物的生理机能和行为。他想要知道这些动物是否拥有一种主观视角,或者说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还是说它们只是像小型机器人一样对外界刺激作出机械式的反应。在书中,我们将和他一起探索不同的假说,见证他富有创见又不乏谨慎怀疑的工作。他指出,不同物种拥有不同程度的知觉,而这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与经典的观念不同,他想构建一个更广阔的“认知”图景,把各种动物包括在内。他认为昆虫和螃蟹有一定程度的知觉,并且想要说服你:他是对的。
在过去不少年里,哲学家试图以计算机做类比来理解什么是意识。有人认为心智是一个复杂的程序,理论上可以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之外的其它硬件上运行。有人觉得,我们可以把心智上传到一台强大的计算机里。这样的话,计算机就成了我们的身体,而这个程序就是我们的心智。如果做得够好,我们就能得到一个计算机中的心智,TA将带有被上传者的记忆和思维模式,成为意识的延续。这种比喻在电影中如此常见,以至于人们在维基百科上创立了专门词条,来描述这类情节。在该词条中,《超验骇客》《超能查派》《幻体:续命游戏》等电影都作为例子出现。
戈弗雷·史密斯拒斥了这种心智模型。他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牵强,且缺少现实中的证据支持。《后生动物》这一整本书就是他的论述。他认为,主观体验的形成和演化离不开特定的生理机能。在几百万年的生存和演化中,这些生物不断感知环境,应对其中的威胁和机遇,而它们因此发展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中,化学过程和电信号的模式也和主观体验的发展历程关系紧密。这其中包括横跨大脑各区域的电信号活动模式。戈弗雷·史密斯坚信我们的主观体验扎根于生物过程,并非某种能转移到现有计算机上的东西。要想理解不同程度的主观体验(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与少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各种动物和它们的演化历程。这意味着我们要仔细研究一系列非意识的化学过程,弄清楚它们如何组合形成生物对世界的不同程度的感知。
有的哲学家也许会觉得,戈弗雷·史密斯对无脊椎动物的描述过于细致,为讨论关键哲学概念留下了较少的空间。心灵哲学的讨论居然要给礁石上的海洋生物让步,这让他们感到不满。不过我认为这些描述是他的论述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描写,他很难说服我们这些动物有一定感知力,因为人们一般认为这些动物没有主观视角。对于这样一种生物,我们只有了解它们的行为,理解它们的生理机能如何使其拥有在环境中感知和行动的能力,我们才能转换思路,认为它们是有知觉的存在。这些描写本身读起来也是一种享受。
作者:Nigel Warburton | 封面:Miguel Pires
译者:乔恩 | 校对:杨银烛
编辑:杨银烛 | 排版:光影
原文:
https://standpointmag.co.uk/minds-of-thei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