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变老的70后:老家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01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

70后的我们,似乎只是一瞬间,童年就不见了,青春也不见了。

那一撮白发,在阳光下可以反光,晃得眼睛生疼;那一条皱纹,就像山里的垄沟,怎么也藏不住。

忽而回头,开满喇叭花的篱笆墙、飞上桃树的公鸡、见人就摇尾巴的小狗、哞哞叫的老牛、拼命嘶鸣的秋蝉......再也回不去了,又似乎一直在梦里。

还有老家的亲人们,越来越少了。有的亲人故去了,永远都看不到了;有些亲人进城了,彼此变得陌生了;还有一些亲人,去了遥远的城市定居,恐怕来日很难见面了。

老家,愈发变得荒凉,不忍直视。

02

前些天,母亲说:“你家大伯打来电话,说我家的老屋,瓦片被风刮走了一些,漏得很。每逢阴雨天,墙壁上都是水,得修一修了。”

我说:“要不,把那些小瓦片,都掀了吧,换成很大一片的塑钢瓦,省事。”

母亲说:“也得去老家看看,再做决定。”

回老家的那一天,母亲特意去菜市场买了两把香、一沓纸钱。

我说:“你买那些东西干嘛?”

母亲说:“我们的祖先,都在老家。既然是回去了,就得祭拜一下。”

我只能由着母亲,不再说什么。

当汽车爬过两道高高的山梁,再沿着小溪旁的公路行驶十来里路,老家的村庄,就赫然在眼前了。

山还是那道山,溪流还是那条溪流,村口的老树依旧是老样子,只是村庄已经改变了模样,只能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了。

留在老家生活的人,多半拆掉了老屋,建起了新房;去城里生活的人,老屋长期没有人管理,要么塌了,要么屋顶漏雨很严重,要么已经被推平了。

一栋老房子,变成了残垣断壁,真的令人心酸。

03

推开老屋的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我从大伯家借来扫帚,把老屋扫了一遍,然后把墙壁上的蛛网清理了一番。

堂屋里的八仙桌还在。上面摆放着一只旧碗——那是祖父喝酒的碗。碗沿有一些很抽象的花纹,蓝色的。

祖父是喝酒的高手,一餐能喝白酒大半斤。

祖父过八十岁生日那天,就是端着这只碗,挨个和亲朋好友喝酒。

祖父年轻的时候,以放排为生。每到丰水期,祖父就去村里的林场,把木头并排起来,扎成木排,然后推到河中央,顺流而下。

水上的生活,湿气很重,因此祖父以喝酒来祛除湿气。长此以往,就练成了大的酒量。

堂屋的角落里,有一个石臼、一个石磨。

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会找一些糯米,用水泡几个小时,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

有时候,父亲也会赶来帮忙推石磨。

米浆装入布袋里,然后用大石头压着,把米浆里的水分挤出来。再然后,把米浆揉成一团团的,做成油炸糍粑。

石臼也不会闲着,可以抖糍粑、抖辣椒。

墙壁上,挂在一把镰刀,一件蓑衣。

开春了,父亲披着蓑衣,拿着镰刀去割草。父亲说:“别小看了这件蓑衣。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还能当被子。”

父亲的话,还在耳边,但是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祖父的酒碗还在,但是喝酒的人却再也见不着了。

老屋里,还有很多的老物件,上面都有亲人们的温度,但是已经慢慢变冷了。只有努力在记忆深处找寻,才能找到一些零散的片段。

把记忆的片段拼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不算完整的故事。

04

老屋,也确实应该翻修了。

墙壁常年被雨水浸泡,变得松软了,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塌掉。

屋顶的瓦片,变得很凌乱,木制的横梁也开始腐朽了。

老屋周围的杂草很深,一大丛冬茅草,从老屋的墙角冒出来,怎么使劲都拔不掉。

老屋旁边的菜园子,变成了青藤的世界。

在我上学的时候,母亲靠卖菜赚学费,供养我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彼时,一担茄子,挑到集市上去,只能卖到五块钱。

我真的不敢想象,当年母亲卖了多少担茄子,才赚够我的学费。

老屋旁边,还有猪栏。因为多年没有人管理的缘故,已经塌掉了半边。

母亲走近猪栏,门口还有猪拱过的痕迹。

母亲说:“幸亏有了这个猪栏,要不然,我们一整年都吃不上肉。”

母亲的话,勾起了无尽的回忆。

关于老屋的记忆太多,似乎很遥远,又似乎是昨天的事情,一言难尽啊。

05

70后的你,还记得老屋么?还记得老家的风景么?

童年的我们,在老家无忧无虑地成长。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们并不缺少快乐。

村里的玩伴们,总是能够找到乐子。

一大群孩子,聚集在村口的空地上。踢毽子、跳皮筋、丢石子、打弹珠、折飞机、堆沙子......还有自制的木头手枪、弓箭,让人爱不释手。

农忙的时候,我们都是家里的劳动者。

插秧、割稻子、放牛、喂猪、赶鸭子、砍柴......这样的农活,我们都做过。有一些人,还学会了赶牛犁田。

记得大哥学犁地的时候,赶着牛在地里转圈圈。父亲在田埂上大声说:“这下好了,家里的地,再也不怕没有人管了。”

可是,多年以后,家里的地,终究没有人管了。这样的结局,也许父亲压根就没有想过吧。

忽然想起一句诗: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

老家的天空,还是那么蓝,溪水还是那么清澈,山还是那么绿,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老家容不下肉身,异乡容不下灵魂,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吧。

时过境迁,渐渐变老的我们,等老了,还能回到老家,落叶归根么?

哎,来日再说吧。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郭久兴//随笔:乡下老屋

    乡下老屋 文/郭久兴 人生有故事,房子也有故事. 我乡下原来的那栋老屋就有不少的故事. 老屋最初叫杉皮屋,直到许多年以后没有了杉皮的影子,不断有新房子取代,这叫法仍是未改.大凡走进岭东地域一问杉皮屋就 ...

  • 家有宝剑

    我老家珍藏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剑柄柔和,剑鞘大方,抽出剑来,剑的中央镶嵌着一道亮丽的金纹.宝剑倍受我家几代人的珍爱. 这把宝剑是清朝同治年间我高祖父杜灿芳中了举人后,进京求考武状元时,由慈安皇太后亲敕给 ...

  • 【文行天下】(云水边)父亲

    <文艺众家>第一期主题活动"秋.月"征稿启事: 时间:2016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内容:关于秋或月.形式:诗歌 散文 小说 书法 绘画 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 ...

  • 【阅读悦读·散文】段广岳《老屋旧事》

    [作者简介]段广岳,已近不惑之年,出身于冀中平原一农家,现在河北省保定市一公司打工.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屋或许已成为许多离乡人的一种图腾,在海阔天空的前方,人们难得眷顾一下 ...

  • 【乡愁】老屋情结

    老屋情结 □  石 丰 每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无论他距离家乡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都会有一种道不完的眷顾和依恋,而组成这些让人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愫或记忆的碎片,无疑便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可以触摸到的-- ...

  • 《一日重生》

    点击上面"青色兰香家长鉴书"快速关注 <一日重生>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吴正 长度:7.8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查理五十岁出头,生活一团糟,酗酒导致了婚姻破裂, ...

  • 开心爷们:老屋/遇见散文

    老 屋    文/杨林        2018年3月上旬某日,一向慵懒幽寂的官母岩(我的老家)被大型机械的"隆隆"声吵得烦躁不安.我自小居住的老屋,在一阵铁臂钢爪"吱呀吱 ...

  • 老屋——我的怀旧系列之四

    老屋,是祖父五十年前起的,一溜五间,灰顶,砖混.土坯和青砖的掺杂.这在当年也算了不得的.祖父是外来户,竟然在土著庄里人的眼皮底下,领着妻儿悄默声的起了新屋,五间,灰顶,足够硬气也足够让村人眼气.祖父就 ...

  • 渐渐变老的70后,一定要放下面子,远离“三个局”

    俗话说得好:"人过五十,知天命." 人生短短百年,过了五十,人生就过半了. 经历过人生百态,人情冷暖,慢慢也就看清了人心,读懂了人性,这个阶段,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讨好谁了. 人到五十 ...

  • 渐渐变老的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吗?

    渐渐变老的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吗?

  • 渐渐变老的70后,还记得家乡的路吗?

    渐渐变老的70后,还记得家乡的路吗?

  • 渐渐变老的70后,学会对这五种人“薄情”

    七零后,一晃人生已过半,迈入了知天命的年纪,不再年轻. 七零后,体会过了种种世态炎凉,看淡了人情冷暖,接下来的路也越来越难. 可正如有句话说的,人只有经历过了一次次磨难洗礼,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人和事. ...

  • 渐渐变老的70后,有“五个怕”

    70后,曾经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大部分的70后,都是在农村出生,家庭非常贫寒.后来,靠努力读书.外出打工.创业,从农村走进了城里,很多人,在城里安了家. 忽而回头,看看自己 ...

  • 渐渐变老的70后,好怀念插秧割稻子的日子

    渐渐变老的70后,好怀念插秧割稻子的日子

  • 渐渐变老的70后,如果你还看不清这“四个真相”,多半要晚景凄凉

    以前觉得50岁是件很遥远的事,后来慢慢才发现,18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知不觉,七零后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年轻时,我们有着足够的资本去挥霍,争取想要的一切,到了五十岁后,才明白藏在生活背后 ...

  • 渐渐变老的70后: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见不到的故人

    作者:南山大叔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01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叫<乡愁>,是这样写的: 02 是啊,乡愁,是一个外出奔波的人,永远难以磨灭的忧伤,是一个人的叶落归根的心灵寄托. ...

  • 渐渐变老的70后,别弄丢了这几样“传家宝”,避免晚景凄凉

    70后的一代人,出生是穷苦的年代,和农村有根深蒂固的渊源.长大以后,多半是到处漂泊,到城里安家. 改变命运,始终靠自己.现在,自己慢慢变老,却还经历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磨难",生活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