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和他的主人
●王兆贵
在今天南京的周处读书台附近,当年曾有一座妙造自然的私家园林,历来为后世文人所憧憬,这就是构设精微的芥子园。芥子园的主人李渔,祖籍兰溪,生于如皋。科举失利后,李渔放弃了仕途经济之想,寄情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大约是在知天命之年,李渔从西湖之滨迁到石头城下,客居金陵近二十年之久,其生活、著述的中心就是令人神往的芥子园。
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李渔则能于方寸见大千。他在金陵营建的这片别业,占地面积不及三亩之大,却颇具丘壑山水之美,所以取名“芥子园”。李渔自撰联曰: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园内景观含蓄幽深,既有轩阁台榭,门窗联匾,茅屋板桥,又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且相地天成,布局得体,构筑合宜,完美地体现了他造园的匠心与才能,也是他一生构筑的众多园林中的代表作,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妙的是,在碧水环流的假山石矶上,有一尊李渔执竿垂钓的坐像。对于这一精巧构思,李渔不无自得,题曰:“有石不可无水,有水不可无山,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地,遂营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为像设。”据南京市博物馆介绍,在园林中出现人物雕塑,尤其是主人的塑像,是我国园林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重大突破。
好园宜人居,就中更有才。在金陵这些年,也是李渔生活得意、著述颇丰的一个时期。除了撰写剧本、经营戏班、巡回演出外,还以刻书卖文为生。他开办的书肆,就冠之以“芥子园”的雅号。李氏芥子园,与当时的胡氏十竹斋、汪氏环翠堂都是金陵的名肆。以“芥子园”为名刊刻的多种书籍,工艺精致,图文并茂,流传甚广。从这里印行的《笠翁对韵》,通俗流畅,朗朗上口,至今仍是律诗和对联写作的启蒙读物。《芥子园画谱》则是研习画作者的经典教科书。这部系列画谱,囊括了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并附有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及名家画作和画论。在绘画技巧传授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近现代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
在戏曲方面,他不仅精于戏曲理论与剧本创作,还组建戏班、四方走穴、巡回演出。先后写出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风筝误》《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等剧作十余种及《连城璧》《觉后禅》《十二楼》《合锦回文传》等小说多部。记得在黄县老家时,就曾看过根据李渔剧本改编的吕剧《风筝误》。这出戏是在春节期间,由本村(午塔)业余剧团排练上演的。该剧的情节至今仍有印象;剧中的扮演者也许都还健在。
李渔多才多艺,除园林设计、戏曲创作、图书刊行闻名于世外,其生活情趣尤为人们所称道。他于家居生活,不仅超热爱、会享受,而且最懂其中意味。现今修订刊行的《李渔全集》多达十二卷,其中尤以《闲情偶寄》最为有名。一部《闲情偶寄》,可以说是集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之大成,不知有多少天下人为之倾倒。好友王安节曾称赞他“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可知他在当世已是闻名遐迩的江南奇才。
在《闲情偶记》一书中,李渔以其独到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对世俗人生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详尽的铺陈,诗意悠然,清趣横生,可以说是早期中国休闲文化的经验之谈,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该书《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专门阐述戏曲课题,在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则是继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园冶》一书之后又一部造园学著述,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他所以能巧夺天工地设计建造出芥子园的理念基础。
关于芥子园方位,李渔在其文字著述中曾提到:“周处读书台旧址,与余居址相邻。”又说:“伯紫旧居去予芥子园不数武,俱在孝侯台前。”据此推测,芥子园的地盘当在周处读书台附近。
周处乃三国东吴至西晋时期的名将,上学时读过他“除三害”的故事,至今记忆尤深。周处少不更事,曾是到处闯祸的熊孩子。后来拜陆机陆云为师,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发奋读书,终成大器;既有文名,又有武功,正直廉洁,为国捐躯,深受人们敬仰。为了纪念他,人们将他住过的地方命名“周处街”,在他读书处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简称“周处台”。由于周处殉国后被追赠为“孝侯”,又称“周孝侯读书台”,简称“孝侯台”。
因为神往,所以追寻。出于对芥子园的崇仰,我曾按照李渔的描述前往踏勘。令人遗憾的是,周处街与孝侯台尽管非复昨日,但遗迹尚存,芥子园却无迹可寻。经李渔苦心经营并臻于极高意境的一代名园,自李渔移家杭州后,几易其主,迭经洗劫,终于湮没,据说至民国初期就已是一片菜园。如今,我们只能从李渔及其相关著述中领略“芥子园”的闲雅风貌了。听说相关部门打算复建,不知能否再现芥子园当年的旧貌和李渔的匠心。(作者 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