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的大学习观与择善和改不善的价值选择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薛
说
人
才
论
语
新
说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这与他重视主观努力、具有大学习观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具有择善和改不善的正确价值选择密切相关。为了增进知识,孔子主张多闻、多见,择其善者而从之,体现了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重视人的主观努力。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所以他才“敬鬼神而远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和特定的语境。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大学习观。科学的大学习观不局限于向名师学习,而是善于从一切人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一点优点,我们就会成为集大成者。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从不善中吸取教训,可以少走弯路和错路,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本章中的“三人”的“三”并非确指,而是指几个人或多人,意思是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值得我学习的知识。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加速成才,就必须提高学习效率,而提高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孔子而言,他能够从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这就是他能够比很多人知识渊博的原因之一,善于向“善者”学习人生经验和智慧,从“不善者”中吸取教训,避免“不善者”所犯的错误和弯路,就有利于自己的成才。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桓魋是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里有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意味。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评析】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学生以诚相待,毫不隐瞒,平时与弟子交流比较密切,一起与弟子们研讨问题等,揭示了师生关系的纯真性。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信:以实之谓信,做人要诚实。
孔子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孔子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忠、信的德行。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经把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和谐统一起来,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立德树人也具有启发意义。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道德滑坡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但对于现实仍然保持了很清醒的态度,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心目中的“圣人”和“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实际上,时光穿过了两千多年的隧道,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仍然感到做好人很难,更何况孔子所处的乱世乎!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弋: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体验钓鱼之乐,而不在于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这意味着孔子不主张竭泽而渔,不赞同对鱼一网打尽。不射归鸟,也许是孔子对鸟的一种恻隐之心吧!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孔子反对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认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才能更加有效地积累知识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