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格茶评速成记(内附范文)

创导“饮茶安全”  遵从“原叶原味”

编者按

前一篇茶文《审评是看病,品鉴是看相》发表以后,引来茶you巨大反响,对于文中论点,有点赞的、有拍砖的、有约泡下文的……一溥老师大受鼓舞,当即表态,“好茶文和好茶一个味,越泡越有味”。这不,引人入胜的“第二泡”来了!

在《审评是看病,品鉴是看相》中我们提到,“茶评”分为“评茶语”和“品后感”两类,今天就来聊聊如何写出一篇完整的逼格茶评。

审评的流程好比选美大赛,诸多选手排排坐吃果果,静态动态排列对比,优中选优排名座次,所以茶叶审评又叫“对样审评”、“比较审评”。

目前的名优茶评比采用的就是常规审评流程,不同茶类、不同等级放在一起审评,标准要求不一样,你说吕燕和冰冰谁能胜?这还不算,“世界小姐大赛环球组”更是白的、黑的、黄的一起来,不也照样能排出个冠亚军,我只能说“有些美是不能拿来比的”。比如我们身边有位美女单看不咋的,但是一群美女同场的话,她却能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抢眼球,为甚么?这或许正是很多次世界小姐、亚姐出炉时大众并不服气的答案。

有人说现代名优茶评选“只是一场秀”不无道理,自娱自乐,卡拉永远OK!

写一篇有针对性的优质茶评一直是审评师的噩梦。

不过还好,审评师的主要职责是区分好坏排名座次,评茶语基本都是一些标准化的套词,色香味形四大指标八大因子,根据每个指标因子单项分别打分累计,再填上几个程度副词算是齐活了。比如“尚鲜醇”、“鲜醇”、“欠鲜醇”,审评师眼里那好几十的纬度差,在茶友看来也不过就是“隔壁的隔壁”。

电梯里偶遇一美女,哥说“姑娘,你表面光洁、条束紧结、三围匀称、香馥如兰、饮后生津,给你高分!超赞!”,姑娘只会“呵呵”而去,因为前一趟电梯里,哥也是这么说……

审评师的爱常常埋藏在心里,而留给审评师的华丽辞藻本来就不多,只可意会不“适”言传。

品后感则不然,现实茶会中我们常常把品茶的能力等同于评茶的能力,喝得好不如说得好,一个人懂不懂茶当然是看他会不会表达喽?

品后感的功能在于让品茶人品完茶之后对茶的优、缺点以及工艺价值有个整体把握、一目了然。好的品后感确实能让人产生“一品为快”的冲动,而差的品后感却往往让一泡好茶与品茶人擦肩而过。

这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我很是佩服北方人,总是能三言两语地把一件复杂的事或是一种很模糊的感受表达得清楚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如果他又是个感观灵敏、素养高级的文化人,那可了不得,一句美妙的茶评方可造就千世功名。卢仝、苏轼、陆次之便是其中高手,此处一溥给出两万赞。

若说做审评时要求的是“相信第一感”,迅速记忆、对比、打分、出结果的话,那么写品后感的前提是:喝透她(cha)!

任何一泡茶就像一个人,都是自成体系的生命单元。写好茶评必须对目标茶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反复喝,喝穿喝透,必要时要去原产地喝,用当地的家常菜作为味觉铺垫,用当地的水冲泡,每次都写品茶笔记,查找地方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当地的民俗背景,方能对之准确定位。

一位负责的勘茶师、找茶员有时还需要些强迫症,发扬刨根问底的精神,一定要把制茶人最想表达的核心茶学思想弄明白,并提炼出来。“制茶人不会做无缘无故的茶”,尤其是制茶大师们的作品,可能是他一生研究某工艺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结晶,与之前的作品是什么样关系?未来还有什么工艺打算?等等都应一一了解,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篇优秀的茶评一定是审评和品鉴的完美结合,也即评茶语和品后感的融会贯通。优秀茶评不仅能对茶的生态原料及工艺特性完整解读,对茶的经济价值全面判断细致表达;又能抓住茶中最有特色的要点,循序渐进地阐述;继而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举例为证,写出自己的特色;茶评不必面面俱到、但需主次分明;不能太多引用(引用文字太多就成了“品茶笔记”而不是茶评),却要言简意赅;茶评还要符合文章的规范,即文字通顺,逻辑清晰、特性明显、还有深刻反思、无限留白……

附九曲红梅名茶简介:

九曲红梅,出自西湖,青山湖,千岛湖,太湖四水合抱之地,北纬三十度之名产也。

所用鸠坑大叶原种,为有性植株,根深一米余,汲深层土壤之养。

留茎含露、原叶手采 ,十八道工序精作。

骑“巳、午、未”火局;纳太阳之气;遵“留茎有氧”之古法;芽叶不失活性。

其形乌润油亮、“黄冠白口”;如游龙、似弯钩。

汤色金黄,韵致生动。

入口爽润甘醇,花香果味,经久犹存。

此乃红茶之臻境,弘一法师有诗赞:“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洵不诬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