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七十二行显神通
七十二行显神通
文/应可军
俗谚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至于三百六十行,应该说分工太精细了,宁海没有这样多,但七十二行总是有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生活生产需要的物品日益增加,那些有某方面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就变原来自己的副业为主业,专门从事各种自己特长的职业谋生,出现了各种专职工匠。宋《赤城志·场务》载:
长亭盐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在港头,大观三年徙今地。
文溪铅场:在县东北七十里。
梅岙铁场:在县南一百里。
一都铁场:在县北六十里。
六都铁场:在县西一百里。
酒税务:在县东二十步,前有熙春楼。
港头务: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县渚镇在县南七十里,唐武德中建。
塘下酒坊:在县西四十里。
砂碕酒坊:在县北五十里。
石马林酒坊:在县南六十里。
马筋酒坊:在县北过海,难以里计。
外有柘浦、亭旁、紫溪铁场,黄肚、严坛、桐山、东仓、须岙九坊……
陆续发现的柘浦平窑,凤潭何家、岔路茶山、虎头山、山门岭、梅林缸爿山古窑址,据考古挖掘,证实是唐宋间的越窑青瓷的产地。同时根据资料证明,唐代后期,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基本形成,桑麻种植和麻纺丝织手工业已相当普遍,前童的孝女湖出典于汪氏,守节不嫁,依靠“纺织以养其亲”,就是一例。城镇中纺、织、染、缝的作坊也开始出现,正如以上所提到的作坊匠作,手工业的发展,也加速市集的发展,如柘浦街、梁皇街、五市街等等,宁海基本以一村一族或数族定居,但是命名为街的地方,往往有数十个姓氏所居,它集中了各地赶来的匠作、商人,形成集市后陆续定居。七十二行的各种匠作、商人,散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在作坊中工作,有的游动于民间村落的角角落落,满足着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城镇并不天天有集市,而是有固定时间。相近的集镇有着不同的集市时间以便错开,让行商可以多赶一些集市,农民则将自己多余的货物在集市中出售,同时买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生产用品,丰富了市场,也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七十二行各显神通的机会。
传统的七十二行,都是特殊的工种,需要特殊的训练,因此形成匠作民俗的个性特征——
1、讲究师承关系
匠作需要特殊技能的职业非有师父指点迷津不可,所以就形成了师徒相承、手教授的特殊关系。拜师成为学艺的绝对前提,不拜师也就难以学艺。有些绝活还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使行业传承的范围非常的狭小,如黄坛魏家村扼的竹椅非常有名,转弯抹角处理得当,所做的竹椅十分稳固,轻易不会松动,产品远销宁波、上海各大埠头,这其中奥秘传男不传女。其它专业村也是如此,所以一村一品,世代相传。
旧时,从商当学徒,叫“学生意”,跟匠作学技术,叫“学手艺”,如果要拜师学艺,通常央人引荐,如果师傅首肯,就要送礼拜师或拜先生。学徒3年,学艺期间一般只给洗理费或少量零用钱,而且不让你直接接触中心奥秘,只做着下手的重活,有的干脆帮师母料理家务,扫地洗衣带小孩等等。师傅认为“严师出高徒”,伸手就打、开口便骂,但徒弟只能忍气吞声,自认为“吃人家饭,由人家难”,期满出师,要办一桌丰盛的酒席宴请,称为“谢师”,师傅会赠给徒弟一些常用工具。满师后,多还要随师傅做工,称为“半作”,待遇当然比徒弟高多了,工资随着技艺的提高而提高,直至能单独劳作,才离师自营。现在农村五匠收徒,仍沿此俗。
2、封锁技术秘密
由于讲究师徒传承,技术只在师徒间传授,对于非师徒关系的人员则一概保密,因此非师徒之间、非门派之间技术绝对不相传授。加上各行各业之间本身存在的竞争性,匠作同行之间的技术封锁,就显得更加严格。所谓“祖传秘方”、“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之类的广告语到处可见。自然而然,专业村也是这样形成的,象前童村500把剪刀——裁缝、竹林村500把斧头——木工、黄坛500把篾砟刀——篾匠、辛岭的箍桶匠等等,一则族人亲属相近,师徒关系交叉,形成这样的态势不足为奇。有些行业的秘密却是坑人,象瞎子算命,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技巧,需要传授哄、骗、吓等等,有的江湖医生,据说是白糖用小苏打重熬,掺几根青草,可作高价的野蜂蜜出售;相传木工会有着魇的本事,如果主人家不客气,他会作弄你,也有一套操作手法的。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行业经验,只有保守秘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立稳脚跟。宁海民间常有“撇作做”的说法,比如要新建一座宗祠,特地请两班匠作,按照总体要求,分头施工,以比出高低,获胜的一方便有利可图,今后也更有前途。为了保守秘密需要,行业隐语也应运而生。内部有一套联系交流的隐语,就是旁人在侧,也不明白其中之意,诸如工具、工艺、规格等都有其他特定的代语,使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也便于他们内部交流,象棉布、当店、南货、古董、米行、牛贩等坐商行贩,如果公开其成本核算,将要做亏本生意,诸如旧时牛场的贩牛经纪人,双方在笠帽遮盖下,或在袖筒里,靠的是捏手指来讨价还价,真正买卖双方不知其价,这样他们才能赚到钱。这种打哑语式的不适宜商店,故隐语更为流行,如“爱各”代表“客人”,“下撇”指“少”,古董业将银元称“萝卜干”,以一元代替“一百元”,隐语主要是数字,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的一套,如“川字号”指“三”,“拐字号”指“五”等等,因为现在基本废止,有些已经绝版,成为真正的秘密了。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民俗的这种神秘性,一般表现在师承关系和封锁技术方面,强调自己行业的特殊性,各行业一般都有祖师爷,并有由来传说,师傅会津津乐道,诸如:
木匠、石匠——鲁班
泥匠——鲁班妻
陶匠——范蠡
织布业——黄道婆
铁匠、小铜匠——太上老君
茶叶——陆羽
酒匠——杜康
豆腐业——乐毅
纸匠——蔡伦
盗贼——时迁
屠宰——张飞
卵鸟坊——张五陆
笔匠——蒙恬
梳蓖——赫廉、皇甫
盐匠——葛洪
护航——天妃圣母
醋匠——帝予
火腿业——宗泽
篾匠——泰山
雕漆——俞伯牙
画匠——吴道子
文字——仓颉
鞋匠——孙膑
梨园——唐明皇
裁缝匠——轩辕氏
染场——梅葛二圣
理发匠——吕洞宾
药王——孙思邈
……
有了祖师爷,便有祖师爷的崇拜,人们不仅修了鲁班庙、才君庙、药王庙等加以祭祀,而且在行业之内,还有各种祖师爷生辰忌日的祭祀,非常隆重,并给徒弟传述传说,如鲁班的各种故事,如他的墨斗原有灵气,切割石板、木材只要墨线一弹即可,后来徒弟偷懒,用尿代墨水,才变成今天的样子,如此之类的故事,各行各业皆有,更增加其神秘性,还有某主人用弹涂鱼剔刺款待,木工师傅误会后在栋梁上着魇,导致主人变穷,当得知真情,给予破解,主人恢复富裕之类的故事更多,只不过为了树立匠作的威望,增加其神秘性罢了。
七十二行匠作们不仅创造我们现实生活中各种有用的东西,也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同的色彩。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