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知识分子的宿命
兵之所以勇敢,就在没有思想,要是有了思想,就会没有勇气了。
——鲁迅《关于知识阶级》
关于军队知识分子,很少人专门写这个文章。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知识分子得到了大翻身,纷纷做了官,市场经济搞起来之后,不少知识阶层又发了大财,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知识分子自己也不抱怨自己了。然而,军队知识分子却是个例外,相当多的军队知识分子,生活和工作环境几乎和“上山下乡”时期差不多,做不了官,也发不了财。所以军队当中知识分子的抱怨是最多的,基层知识分子怨念尤其大。他们一当面千方百计地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转业)调回城里去,另一方面也眼红地方知识分子,尤其是和产业结合之后那部分人群的收入 。军队知识分子问题,其实是一个长期潜在的关键课题,然而由于人群较少且远离社会主流,很容易为人所忽视。
可以说,军队当中相当一部分“不和谐”的声音,都是知识分子发出的。对基层各项制度最不满的,也即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本文就这个问题,稍作分析。
01
军队知识分子的构成以及分配工作问题
军队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干部当中。当今军队干部的主要来源有高考招生、士兵考学提干、干部子女以及特招入伍。其中高考招生约占三分之二,士兵考学提干四分之一,其余为其他类型干部。高考招生当中,分数达层次较高的211以上高校的考生约占五分之一。如果我们把高考211以上以及硕士博士定义为潜在的军队知识分子,那么这个群体的比例大致是十分之一。
为什么这样定义?原因在于这部分人群如果不选择入伍,他们很容易获得军队院校、研究生、医院以及后勤单位这些知识分子的岗位。而选择军校之后,则很难到这些单位就业。因此这部分人,是最容易抱怨和不满的群体。这是界定人群的方法依据。
军队知识分子最大的不满来自于分配。知识阶级相对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言,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级,知识阶级的理想是依靠知识独立生活。但现实当中知识阶级又不得不依附于其他两个阶级而存在。因此在历史上,知识阶级很容易既成为无产阶级的敌人又成为资产阶级的敌人。知识分子在军队也一样,在中国,军队的本质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这种天然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必然会对自己所依附的体制产生不满。
军队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独立的可能性,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和军队职业绑定,因此对这个职业往往既爱又恨,纠缠难分。军队知识分子非常向往院校和驻城市的单位,在这样的单位他们才有可能发挥知识的能力,并且获得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用以契合知识阶级的本性。
然而,现实情况是,军队所能提供的知识岗位远远少于军队知识分子的数量。
目前,全军院校、条件较好的科研单位不超过50所,且大部分单位只接收文职人员。以每个单位每年招收20名现役来计算,全军的现役岗位一年不会超过1000名。而光国防科技大学本科一年招生的数量就达到1000名以上。全军硕士博士招生数量更是远超1000名,光强军计划就有数百名。也就是说,军队所能提供的适合知识分子的岗位远少于毕业生数量,军队在条件较号单位高学历人才问题上供给远大于需求。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地方也一样存在,然而,地方的知识分子去不了院所还可以去企业、考公务员、或者自己创业等等,就业面非常宽广,自由也可以稀释不满。而军队的知识分子则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服从号召“上山下乡”,奔赴基层一线岗位服役。
“博士硕士都是战士”——这个口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并非军队真的想要他们当战士,而是现实条件下组织只能安排他们到基层连队服役。无奈之中,提出了这么一句正能量且积极向上的口号。
02
军校知识群体能否存在还是个问题。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
标题这句话,是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一文中写的。在强调服从和纪律的军队体制下,知识阶级其实是无法存在的。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说一针见血。如果军队知识群体不能存在,那么他们要到何处去?
出路其实只有三条:
一、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好单位,在有限自由中勉强共生。
二、去知识化,加入到真正的行伍当中去。
三、转业复员。
第一条需要背景和关系,第二条大部分人做不到,第三条于是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然而,转业复员的名额毕竟有限,前面分析过军队知识分子的比例高达十分之一,而每年干部的更新换代率无法达到十分之一,再加上历年积压的人数,于是就出现了“扎堆求退役”的现象。
这个现象,其实是有深刻的阶级和社会背景的,并非有些人想的“涨点工资就留人”那么简单。
03
破解军队知识分子问题关键在院校。
“唐朝奸臣李林甫有一次看兵操练很勇敢,就有人对着他称赞。他说:“兵好是好,可是无思想,”这话很不差。因为兵之所以勇敢,就在没有思想,要是有了思想,就会没有勇气了。现在倘叫我去当兵,要我去革命,我一定不去,因为明白了利害是非,就难于实行了。有知识的人,讲讲柏拉图(Plato)讲讲苏格拉底(Socrates)是不会有危险的。讲柏拉图可以讲一年,讲苏格拉底可以讲三年,他很可以安安稳稳地活下去,但要他去干危险的事情,那就很费踟踌。”
有思想的兵和勇敢无畏的兵这二者在本质上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正如鲁迅在文中说的那样,人一旦有了思想,就容易明白利害是非,就会贪生怕死了。“求安稳、贪生怕死”这种精神状态显然不太适合当兵。既想让一支军队有思想又想让他们勇敢献身显然很难办到,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要想缓解这个问题,还得从源头——院校抓起。
既然知识分子和“强有力”无法并存,那么,从院校那一头就不应当成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因此在这种矛盾之下必然会要求院校回归战位、回归军味。在专业上撤销军地通用专业,在招生工作上减少军人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计划,增加地方生的计划。
生源减少,教学怎么办?科研怎么办?
这就出现了有的军校为了保住科研和教学优势,不得已推出了无军籍计划(例如国防科技大学)。
从供给侧减少军队知识分子的数量,并且在改革期间鼓励一部分知识分子转改文职,这些都是已经落地的现实。
从缓解军队知识分子矛盾的角度出发,这一举措无疑非常到位。
可想而知,未来军队干部能够获得非军事类学历升级的机会只会一直减少,不会增多。
那么,军队的思想如何保证?
答曰:依靠文职人员。一些技术性、思想性、保障性的工作转由文职人员承担,文职人员拥有基本的辞职自由以及其他生活自由,并且给他们提供知识分子能够妥协的工作环境,从而将这部分只能从军人身上转移开来。这样做,更有利于稳定军心。
结语:
二十年前,现役军官法修订的适合缩减了军官服役年限,十年前,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扩张了军校规格。而如今,政策风向完全变了,服役年限延长,强调蹲苗,裁减军校,减少通用专业。可以说,这几乎是一次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军队知识分子今后的命运如何,又到了做出人生抉择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