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之三:倒流壶的智慧 / 刘新中

瓷韵之四

  

倒流壶的智慧

刘新中

  

  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陕西时,曾受赠一件耀州窑出品的倒流壶仿制品。

  

  这是一件最能体现耀州窑精神的瓷器,充满了智慧。

  

  耀州窑与“官、汝、定、哥、钧”并列,是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以青瓷最富盛名:其胎薄而质坚,釉面光洁匀静,釉质莹润透亮,色泽翠如橄榄,淡雅润美;造型古朴庄重、玲珑多变,纹饰富丽多姿、丰满生动,线条犀利流畅、立体感强,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美在青中泛绿,晶莹温润。既就千年之后,那些埋藏于土里的瓷片依然青绿滋润,新美如初。

  

  那是先辈窑工们留给后世无声的语言,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是后来人解读先人美好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有一块碑,叫“德应侯碑”, 是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刻,发现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碑文详细记述了耀州窑的发展史以及制瓷、烧成的工艺技术,还有耀州窑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居民的从业结构、陶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内容。

  

  “德应侯碑”对于耀州窑瓷器完整的表述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凭着优良的品质,耀州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天空里熠熠闪光。

  

  “倒流壶”的原件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完整器,是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贡品。

  

  1968年,陕西省彬县的一个农民挖地时,无意中挖出了这把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它叫倒流壶,这把壶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壶嘴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构思精妙奇巧。

  

  时光荏苒,它怎么历尽曲折,流落乡野,埋藏地下,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只有一点可以确认,某年某月某日,它带着一身贵气,从耀州窑走出。

  

  它的起伏沉落,应该有许多故事。

  

  我惊叹倒流壶的深邃和机智。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内有两个导管,一连底部的梅花孔,一连壶嘴。灌酒时需将壶身倒置,将酒从梅花孔处注入,壶嘴溢出时表示注满。将壶身正置后,与梅花孔相连的导管可将酒隔开,达到滴酒不漏。倒酒时,酒经另一导管从壶嘴流出。

  

  其中的科学原理,制造它的先辈窑工们未必知道,但却运用的娴熟、自如。我相信先辈窑工们不是猎奇,为达官贵人酒桌上添一点可摇头晃脑咀嚼的资料;或者故意把简单弄成繁琐,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哲理,意深味且长:倒即正,正即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必倒,物极就反,反败为胜;玄机不玄,清澈如水,水深似海,隐藏玄机。

  

  我曾为这件冠名为“倒流壶”的瓷器写过这样的诗:“心思用于逆水/就有了九曲十八弯……一把壶神哉/注入长江黄河/流出源头清泉”。诗读起来让人汗颜,我自知并未完全把握这壶深刻意蕴的全部。它是人生社会历史简单的大道理,让你能思索出动魂惊心。

  

  这件耀州窑倒流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2013年8月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因为这把壶,千年的耀州窑从此更多了内涵,更多了力量,更多了光彩。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广场上高3米的仿倒流壶造型喷泉高高屹立,它已成为耀州窑的标志性景观。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川园也有一件硕大的倒流壶,古朴中有新意,有时代感,而新意与时代感中又发散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西安邮政同年启用的世园会“铜川园”风景邮戳便以此壶为图。

  

  2013年9月,为纪念第一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邮政发行了JP180邮资片一枚,并为各参展省区市加印地方特色图案,陕西版加印图案就选用了“青釉刻花倒流壶”。

  

  在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开幕式上,彩旗飘舞中,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和陕西元素古色古香的倒流壶又一次惊艳亮相。13位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分别手握倒流壶将水缓缓注入水晶缸时,现场LED显示屏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图逐渐清晰浮现,并幻化成本届丝博会暨西洽会会标,呈现了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正式开幕的盛景。

  

  倒流壶已无可争议的成为陕西省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2015年,陕西省艺术馆要购买一些瓷器,为即将建成的新馆增添一些文化蕴藏和景象,我和单位同事去了一趟耀州窑。临别之时,大家纷纷购买瓷器,以为纪念。我选了镶嵌于镜框中的一个倒流壶,这个倒流壶其实是半个,正面看很完整,背后是残缺的。

  

  瓷坊人不解,我说,我喜欢这个。倒流壶把所有的智慧都隐藏于背后,包括它最初的创造动机以及深埋于黄土下的秘密。

  

  不追求完整恰恰是最完整。

  

  否则,就无法解释耀州窑千万件瓷器都无一幸免毁于时间的崩塌之中,唯独它毫发无损地走到了今天。

       作者简介:刘新中,生于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诗刊》《星星》《光明日报》《散文》《文学家》《中国诗学通讯》《秋水》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作1000余首,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二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二部。作品被收入《陕西诗人四十家》,《世界华人诗萃——悉尼世界诗人大会作品专号》,《陕西二十二诗人作品展》等二十余种选本(刊)。先后获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颁发的二十余项创作奖励。

  曾参与组建铜川市作家协会并长期担任铜川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主编《铜川文艺》;创建铜川文学创作基地;编辑(主编)西部风情文库、铜川文艺创作丛书等80余种;辅导培养业余作者多人。2000年获陕西省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年铜川作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特授“铜川文学特别贡献奖”。

《西北作家》往期文章链接↓↓↓

19'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  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

范墩子:有意跳出为自己而写的境地

佳作佳评 || 渭北童话《蚌孩子》

刘新中:瓷韵之三——老窑

秋子红:父亲讲的故事

刘成章:秋的文章

王  炜:月明中秋夜

朱文杰:书院门文化一条街

赵  丰:草堂药坊

杨亚贵:柴烟缕缕腊肉香

黎  荔:拥有月亮的兔子不再快乐

(0)

相关推荐

  • 王玲:听景平讲解 长耀瓷知识

    黄堡文化研究 第367期 听景平讲解 长耀瓷知识 王 玲 天气真好,几个文友闲聊,谈到黄堡文化:孟姜女传说.耀州窑博物馆.桃花诗会.槐花诗会.黄堡书院-- 我说:"在铜川工作32年了,对博物 ...

  • 禁止出境文物(141)|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出土信息: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青釉刻花提 ...

  • 西北作家 || 刘新中:瓷韵之三——老 窑

    瓷韵之三 老    窑 刘新中 我不知道它的准确年龄,人们都说它来自于宋代,终归是很有些年头了.借用一句歌词,它确实"胡子里长满了故事". 1985年,我在一家电瓷厂当基建科长,盖 ...

  • 瓷韵之二:关于窑变 / 刘新中

     你们知道我们当年是怎么看待烧窑吗?又热又累时,曾经乱骂,哪个狗日的发明了烧窑:烧来烧去,把人都变成瓷锤了. 瓷韵之二 关于窑变 刘新中 我曾经出过一本薄薄的诗集,专写陶瓷,大名<窑变>. ...

  • 瓷韵之一:窑火抒情 / 刘新中

    瓷韵之一 窑火抒情 刘新中 一 我对火情有独钟,因为,我烧过十年窑. 脆弱的坯子一旦经过火的锻烧,就视之温润如玉,敲之铮铮有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 烈火中获得永生是壮美的,动人的.它抖落掉了浮躁,获得 ...

  • 刘新中:窑上(瓷厂记旧之三)

    黄堡文化研究 第126期 窑上(瓷厂记旧之三) 刘新中 1973年8月,从襄渝铁路建设工地退场后,我被分配到铜川电瓷厂工作.我们一行战友八人,有六人被分到了烧成车间. 烧成车间是官称,是大号,电瓷厂人 ...

  • 刘新中:另一个姚筱舟

    另一个姚筱舟 刘新中 认识姚筱舟那年,他47岁,这个年龄,如今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岁月,但那时候,他在我的眼中,黑瘦,干枯,整个一个小老头模样.那是1980年,铜川开一个文艺创作方面的会议,我和他都是参会 ...

  • 我的《铜川文艺》/ 刘新中

    我的<铜川文艺> 刘新中 1990年铜川市文联成立,<铜川文艺>移交文联,这是编辑部全体人员合影,左五为主编陆炳寰,左六.七为副主编姚晓舟.刘新中. 再度和你握手,你依然以不可 ...

  • 听读 || 刘新中:陈忠实的一堂文学大课

    西北作家,文娱载道.点上面蓝字"西北作家"关注 陈忠实的一堂文学大课 --铜川文事之一 刘新中 这一堂课,不是在教室里,也不是在讲坛上. 1994年,铜川城市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

  • 刘新中/铜川文学有四代

    黄堡文化研究 第219期 铜川文学有四代人 刘新中 前不久,铜川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并就文艺创作的繁荣,制定了具体的举措.这个大背景下,梳理铜川的文学队伍及创作,有积极的意 ...

  • 北有照金 / 刘新中

    北有照金 刘新中 一 记不清第几次来到这里了. 正是初夏的日子,太阳把它的全部热情倾洒到大地上,毫无悬念地,就有了一些温度. 山下,汽车推土机在活动着,照金革命纪念馆的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蓬蓬勃勃仿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