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之三:倒流壶的智慧 / 刘新中
瓷韵之四
倒流壶的智慧
刘新中
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陕西时,曾受赠一件耀州窑出品的倒流壶仿制品。
这是一件最能体现耀州窑精神的瓷器,充满了智慧。
耀州窑与“官、汝、定、哥、钧”并列,是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以青瓷最富盛名:其胎薄而质坚,釉面光洁匀静,釉质莹润透亮,色泽翠如橄榄,淡雅润美;造型古朴庄重、玲珑多变,纹饰富丽多姿、丰满生动,线条犀利流畅、立体感强,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美在青中泛绿,晶莹温润。既就千年之后,那些埋藏于土里的瓷片依然青绿滋润,新美如初。
那是先辈窑工们留给后世无声的语言,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是后来人解读先人美好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有一块碑,叫“德应侯碑”, 是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刻,发现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碑文详细记述了耀州窑的发展史以及制瓷、烧成的工艺技术,还有耀州窑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居民的从业结构、陶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内容。
“德应侯碑”对于耀州窑瓷器完整的表述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凭着优良的品质,耀州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天空里熠熠闪光。
“倒流壶”的原件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完整器,是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贡品。
1968年,陕西省彬县的一个农民挖地时,无意中挖出了这把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它叫倒流壶,这把壶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壶嘴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构思精妙奇巧。
时光荏苒,它怎么历尽曲折,流落乡野,埋藏地下,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只有一点可以确认,某年某月某日,它带着一身贵气,从耀州窑走出。
它的起伏沉落,应该有许多故事。
我惊叹倒流壶的深邃和机智。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内有两个导管,一连底部的梅花孔,一连壶嘴。灌酒时需将壶身倒置,将酒从梅花孔处注入,壶嘴溢出时表示注满。将壶身正置后,与梅花孔相连的导管可将酒隔开,达到滴酒不漏。倒酒时,酒经另一导管从壶嘴流出。
其中的科学原理,制造它的先辈窑工们未必知道,但却运用的娴熟、自如。我相信先辈窑工们不是猎奇,为达官贵人酒桌上添一点可摇头晃脑咀嚼的资料;或者故意把简单弄成繁琐,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哲理,意深味且长:倒即正,正即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必倒,物极就反,反败为胜;玄机不玄,清澈如水,水深似海,隐藏玄机。
我曾为这件冠名为“倒流壶”的瓷器写过这样的诗:“心思用于逆水/就有了九曲十八弯……一把壶神哉/注入长江黄河/流出源头清泉”。诗读起来让人汗颜,我自知并未完全把握这壶深刻意蕴的全部。它是人生社会历史简单的大道理,让你能思索出动魂惊心。
这件耀州窑倒流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2013年8月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因为这把壶,千年的耀州窑从此更多了内涵,更多了力量,更多了光彩。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广场上高3米的仿倒流壶造型喷泉高高屹立,它已成为耀州窑的标志性景观。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川园也有一件硕大的倒流壶,古朴中有新意,有时代感,而新意与时代感中又发散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西安邮政同年启用的世园会“铜川园”风景邮戳便以此壶为图。
2013年9月,为纪念第一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邮政发行了JP180邮资片一枚,并为各参展省区市加印地方特色图案,陕西版加印图案就选用了“青釉刻花倒流壶”。
在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开幕式上,彩旗飘舞中,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和陕西元素古色古香的倒流壶又一次惊艳亮相。13位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分别手握倒流壶将水缓缓注入水晶缸时,现场LED显示屏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图逐渐清晰浮现,并幻化成本届丝博会暨西洽会会标,呈现了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正式开幕的盛景。
倒流壶已无可争议的成为陕西省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2015年,陕西省艺术馆要购买一些瓷器,为即将建成的新馆增添一些文化蕴藏和景象,我和单位同事去了一趟耀州窑。临别之时,大家纷纷购买瓷器,以为纪念。我选了镶嵌于镜框中的一个倒流壶,这个倒流壶其实是半个,正面看很完整,背后是残缺的。
瓷坊人不解,我说,我喜欢这个。倒流壶把所有的智慧都隐藏于背后,包括它最初的创造动机以及深埋于黄土下的秘密。
不追求完整恰恰是最完整。
否则,就无法解释耀州窑千万件瓷器都无一幸免毁于时间的崩塌之中,唯独它毫发无损地走到了今天。
作者简介:刘新中,生于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诗刊》《星星》《光明日报》《散文》《文学家》《中国诗学通讯》《秋水》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作1000余首,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二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二部。作品被收入《陕西诗人四十家》,《世界华人诗萃——悉尼世界诗人大会作品专号》,《陕西二十二诗人作品展》等二十余种选本(刊)。先后获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颁发的二十余项创作奖励。
曾参与组建铜川市作家协会并长期担任铜川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主编《铜川文艺》;创建铜川文学创作基地;编辑(主编)西部风情文库、铜川文艺创作丛书等80余种;辅导培养业余作者多人。2000年获陕西省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年铜川作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特授“铜川文学特别贡献奖”。
《西北作家》往期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