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奇:编辑第一次约稿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编辑第一次约稿
作者 |赵兰奇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1992年8月,在山西省原平县当兵的我因植物神经紊乱住进驻山西忻州第282医院。在那里,病情虽说没有好转,但遇上了《忻州日报》社举办首届新闻培训班。因此,我自费100元到报社学习,当时报社规定每位学员交200元费用,一听说我是在医院住院的,减半费用让我参加。
在报社,除有幸聆听了《人民日报》首席记者王艾生独讲、《中国青年报》驻山西省记者站站长安洋与《山西日报》记者闫晓明同台联讲等新闻界前辈和老师们授课外,我还经常与编辑在一起,看他们如何改稿、划版、编排。时间长了,报社编辑对我这个“傻大兵”也有了感情,并让我帮他们抄稿、校对稿子。
说来也巧,10月14日我专程去报社送稿,走进总编室,一声“报告”,一个标准军礼,让正在排版的一版编辑受宠若惊,急忙放下手中大笔,招呼我坐下,开口就说:“赵大兵,你来的正好,明天中央召开十四大,你给我写一个部队官兵收听收看十四大开幕盛况稿子,送过来保证给你发在一版。”听了这话,刚才还是受塞北寒风刮得冷冰冰的我,一下子心里觉得热乎乎的,高兴得真的不知说什么才好。约有两分钟才回应道:“中,中,中!”“一听就是河南大兵。”编辑嘱托道,“中午加个班写稿子,下午一定送到报社。”
写稿子本是政治部的工作,我一个司令部的战士到连队采访显然有所不妥,但为了兑现对报社的承诺,通过老乡先后到师机关、防化连等了解情况,中午吃饱方便面加班写出了《驻忻某部官兵学习讨论十四大报告》送到报社。次日,稿子果真登在《忻州日报》头版显著位置。
当年12月,已是超期服役的我在部队五年退伍返乡,就因编辑的约稿缘故,立志在新闻写作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书写自己的经传。
目标既定,靶子已竖,就看自己是否能瞄准、打中。虽说我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但对计划生育的通知孕检、清理遗留、征收多子女费等等,让我有亲身体会。故此,我就抓着民兵建设和计划生育工作伏案写作,很快比如《民兵连长勇擒杀人犯》、《退伍军人的信息饭店》、《村头争抢计生电视台》等一批稿件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中国人口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日报》等媒体上。
稿子命中率的提高,不仅给自己爬格子带来了动力,也给一些编辑留下好印象,他们自然有什么征文就提请给我约稿。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不也不假。自到计生委后,凡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需要从部门抽调开展啥活动的,我必在其中,仅1998年迄今18年当中,我先后被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检察院等抽调不下10次。
多次的抽调,一没有工资上的增加,而没有官职上的升迁,三没有地位上的改变,但让我得到的是任何人不能夺去或偷走的,如2014年刊发在《人大建设》第8期《市人大主任扑下身子摸实情》获得南阳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2016年7月26日《检察日报》在“预防特色”栏目中登载的《河南社旗:“链条式”监督实现扶贫项目精准预防》稿件,有效的提高了社旗工作知名度。
是啊,30年过去了,但编辑的第一次约稿至今仍在我脑海中萦绕着,不仅今天不会忘,就是一辈子也不会忘,因为编辑老师的约稿是对我的信任,是对我事业的启蒙和帮助,是对我人生的指引,是对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督促。
作者简介
赵兰奇,60后,祖籍唐河县大河屯镇,出生于社旗县饶良镇,河南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就职于社旗县政府某单位,从事文秘工作。曾从戎5年,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先后在报纸及媒体发表稿件4000余篇(幅),有2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好新闻”奖,连续多年被市人大、市人口计生委、县委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