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纪录片人物《蔡元培》逐字文稿
上海卫视《大师》纪录片,逐字文稿,精校本(上下两册),
总页数335页
蔡元培(上)
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作为革命元老,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但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他辞了官,又一次去欧洲游学。(图片:蔡元培赴德留学前写的明信片)
(图片:蔡元培在德国留影)当袁世凯死后,新任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时,蔡元培在欧洲学习考察已四年,是个50岁的老留学生了,在接到邀请电报一个月后,他就回到了祖国。
(图片:京师大学堂旧址)蔡元培将要出掌的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这座有最高学府地位的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被时代和政局激荡颠簸,民国的建立也没能改变它多少。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问不大,架子不小,学生多是王公贵族、官僚富家子弟。(图片:京师大学堂教员合影)上课了,听差们忙不迭去请:“老爷,上课了!”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
学生中还流行“结十兄弟”,就是气味相投的几个同学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人就到他手下做科长,做秘书,捞个一官半职。(图片:京师大学堂章程)
【采访:梁柱,北京大学教授】当时的北大,很多学生都喜欢读法律,而法律系呢?教员有很多都是官僚来兼任的,来兼任教授,没有学问,但是却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会没有学问却受到学生的欢迎呢?为什么愿意上法科呢?就是为了以后便于有靠山,便于升官……
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这是一座苦闷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太学”,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就是以这样的状态等待蔡元培的到来。
(图片: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呈报)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到任命的当天,没有直接去北京大学,而是步行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舍”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独秀”。(图片: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