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王府井夺目异彩的天主教堂:圣若瑟堂
翟铁民:“博克”是古战场练兵项目,没有身高体重和年龄之分怎么定胜负呢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夜幕下王府井大街五光十色的璀璨灯光都没有湮埋住圣若瑟教堂的光芒,就更别指望光天化日之下那些新起的五花八门鳞次栉比商业闹市能减少它圣洁的气质。那阵子我们就驻扎在王府井大街头上,白天晚上有事没事的来来回回三不五时就得路过堂前,冬日的空气中,总是隐隐约约荡漾着风琴声,遥远,袅娜。
这是北京王府井大街74号。王府井天主堂,俗称东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让它成为人们的熟知。它正儿八经的名字叫圣若瑟堂,也被人形象的称为八面槽教堂,既是说这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细部的处理上,成功地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共融。这是由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
天主教即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普世大公天主教会。在初代教会时期,就是指着整个神的教会,不分国界、语言、种族与背景而言,只要属于基督教会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会,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是基督宗教中历史传承最悠久、文化沉淀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别。
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通常认为取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天地主宰,主宰神、人、万物”,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其信仰内容大致包括在《宗徒信经》中,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天主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根据2016年12月31日修订的《教会统计数据年鉴》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数约为12.7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
天主教在中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唐代,景教就是天主教的东方亚述教会与传入;元代又一度传入;明万历十年(1582)由耶稣会士再次传入。目前中国天主教地上教会公开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中国天主教的“一会一团”,21世纪信徒为700万人以上。不过中国天主教还有近900万信徒宣誓效忠圣座,一般俗称为忠贞教会。
明代末年,意大利籍的利类思和葡萄牙籍的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他们即在空地上建起一座教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规模不大,奉若瑟为主保。在天主教神学中,圣若瑟是童贞圣母玛利亚净配、耶稣养父。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
1720年地震,房屋倒塌,次年重修。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年),神父们因搬运堂内图书,引起火灾,将房屋烧毁,教堂无恙。不久,教堂被责令拆除,东堂遂废。1884年,经田类思主教向国外募捐巨款,重建罗马式大堂。1900年6月13日,再次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两国用“庚子赔款”合伙重建,占地近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立面比例严谨,墙面砌工考究,砖石雕刻细致。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1966年8月21日,东堂关闭。1980年开始修复,同年12月24日正式开堂。自1990年起该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上半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北京市政府拨巨款对东堂进行全面整修,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加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原有院门因在道路红线内而不得不向里挪了2米。但其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教堂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使不少老北京都以为它是原来的老院门。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原先围绕着神秘教堂的围墙被拆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灰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因其古老而越发透出神秘,新铺就的门前广场在绿树环绕中更具浓郁的人文色彩。整个教堂广场高出地面1米有余,使其更显与众不同。
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胸襟开阔,脾气和善。自元代建都至今数百年来,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源自不同地域的宗教,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片沃土,扎根,繁荣。北京人于习惯中略带好奇地看着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老道,或者白巾黑袍的修女,不时向他们投去一个和善的微笑。而夹杂在四合院中古朴的寺庙,矗立在街道旁边雄伟的教堂,也都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风景,也为这座古城多多少少增添了异国情调异域风情的绚丽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