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培:房屋的变迁|散文

张从振:焊缝(外一篇)| 微小说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关于房屋,百度上解释为:一般指上有顶,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御寒保温,供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和储藏物资,并具有固定基础的永久性场所。
在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房子是茅草房。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和妈妈经常到外婆家玩耍。他们的房子就是茅草房。那时,三个舅舅和一个孃孃一大家子七八个人,就住在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低矮的草房里。草房的四周是用竹子木板等夹成的四面漏风的篱笆墙,屋顶盖着茅草麦草谷草等草料。
每到下雨时节,雨水从草中渗透进屋里,到处是滴滴嗒嗒的水珠。又是用桶接,又是用盆装,屋内还是成了秧田。外婆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望雨兴叹,希望老天保佑,早点停止下雨,出现一个晒太阳的晴好天气。
我家虽说是瓦房,不仅面积小,而且陈旧,破烂不堪,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那代人修建的,已经有一百五六十年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只有三间屋,一间灶房,一间睡房,一间用作厕所和养猪(猪圈)。在睡房里,搭放着两张木床。爸妈和最小的弟妹睡一床,其它的四姊妹挤在另一张床上。
夏天天气热,个个汗水长流,为了通风透气,爸爸就在墙上开了一个椭圆形的洞,使屋内通风透气。遇见下雨天,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屋内到处都在漏雨滴水。这时桶啊盆呀就派上了用途,全部用来接屋内的雨水。爸爸还买来塑料薄膜盖在蚊帐上面,不然雨水就会滴落在床上,把床铺打湿了,根本无法睡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就这样一直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彻底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大多数家庭拆出了茅草房,修建了新的大瓦房。
我的爸妈也商量着自己动手改善住房条件。于是就在这年秋天,请了七八个人,在一块田里挑选了大约二十多平方米的地方,经过了一天多时间,踩了瓦泥。再请人把踩好的瓦泥担到院坝里,堆在一起,盖上草莲子,就准备做瓦了。
爸爸本来就是瓦匠,做瓦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每天早上起来,就把晾瓦的场地整平打扫干净,等太阳升起来就开始做瓦了。每桶瓦做好后,依次放在平整的院坝里,待自然晾干后,再轻轻地把每桶瓦拍成四匹瓦坯,码放在一起,等待春天来临的时候烧窑。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万多瓦坯终于做完晾干了,就要准备烧窑(烧瓦)了。等到烧窑的日子,请来生产队的十多个人,先把瓦坯和和三四千斤柴草担到一里外的窑上,由专门的师傅装窑,把瓦坯一层层地往窑里装。待窑装好后,就开始点火烧窑了,还专门请来看火匠(观察火情大小的师傅)作指导,经过一天一夜的换班加柴烧窑,看火的师傅说可以停火了,就不再烧了。
就这样过了十多天,待退火(温度下降)后,开始出窑了。也不知是看火匠没看好火情,还是其它什么原因,窑烧得过火了,出窑时,瓦被烧得七翘八拱的,大多数不能用了。爸爸妈妈看作自己的心血几乎全部报废,流下心酸的眼泪,修房的事只得搁浅了。
到了1984年,我要结婚了。没有房子怎么行啊?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抓紧时间,赶急似的请来土匠和木匠,在别人处买了些瓦,加上自己烧得七翘八拱的瓦,修了两间房屋,让兄弟姊妹们住。
我结婚时,就把原先的一间旧房子打扫干净,当作结婚的新房。分家后,煮饭的灶都是打在房前的阶沿上,一遇上吹风下雨,满锅都是风沙。猪养在房子后面的屋檐下,真是又脏又臭,但也其它办法。
直到九十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越来越发达,自己省吃俭用,也有能力改变这种住房条件了。我和老婆商量,决定另选地址修建新房。于是开始了整挖屋基的工作,先请人干了一个春天,后来我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自己动手,挖土、挑土、搬石头……自己的手磨起了血泡,肩膀红肿了也不下火线,咬牙坚持,经过一年的酷暑和寒冬,终于把屋基弄好弄平了。
然后准备材料,砍树、买椽子、买瓦……请土匠木匠,真是操透了心。又经过半年的辛苦劳作,于93年春节前终于修起15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由于高大,加之吊椽子又宽,并且涂上了白色涂料,显得十分耀眼,很有气派,得到了周围附近人的羡慕和夸奖。住上宽敞的大瓦房,我心里十分惬意。
时间跨越了新世纪的门槛,老婆外出务工,我的工资也得到了大幅上升,加之在亲戚朋友处借了些钱,于2002年在场镇上购买了两楼一底的街面房,一家人过上场镇居民的生活。
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越来好。2009年,我又在绵阳城市中心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住上高楼大厦,一家人过上城市的生活,享受着城市带给人们的繁荣、方便、快捷与悠闲。
今年,随着儿子的成年,为了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我又在绵阳购买了第二套商品房,彻底解决了房屋的后顾之忧。
房屋的变化发展,只是人们生活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它极大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广大的城乡居民,家家修起了小洋楼、小别墅,有一半的人家也在城市里购买了商品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0)

相关推荐

  • 彩钢瓦房有什么危害?农村和城市都在强制拆除,背后有啥秘密

    生活在农村或者在工地工作的朋友,肯定对彩钢瓦十分熟悉.因为用彩钢瓦盖出来的房子价格便宜而且外形还美观.可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通知拆除彩钢瓦,若是定期不拆除,会有相关部门亲自来拆.深受大众喜爱的彩钢瓦为 ...

  • 曾经盛行一时的彩钢瓦房,如今为何被勒令强拆?彩钢瓦有何危害

    瓦片作为搭建和装修房子的材料,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特别是农村地区,时不时就会对自己的房子进行扩建.加盖.现在瓦片的类型越来越多,不过大家的选择一般都会在石棉瓦和彩钢瓦之间,由于石棉瓦使用时间长了会阴水 ...

  • 中国式瓦房

    瓦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因用瓦盖顶而得名. 一砖一瓦总关情,一草一木皆是诗.一片青瓦,一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砖瓦之间浓缩着传统建筑的精髓,沉淀着民间记忆的丰厚底蕴,渗透着中国味道. 青瓦铺于房顶,素 ...

  • 赵永培:捉贼记|散文

    姜广富:果菜市场美在心|散文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九七八年夏天,我刚好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了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次考试,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考上省内的一所师范学校.九月底到师范学校报 ...

  • 赵永培:教学杂记二篇|散文

    郭怀福:采蘑菇|散文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累并快乐着> 快乐的暑假随着炎热夏季的退去而结束了,新的一学期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开始了.怀着久别重逢的心情,回到了美丽的校园. 工 ...

  • 赵永培:我的1978|散文

    程龙启:秋(外三首)|诗歌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78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一生命运. 1976年9月,我小学毕业,考入了公社初中.我们在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开 ...

  • 赵永培:我的启蒙老师|散文

    姜广富:冤案冤案,千古冤案|随笔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叫邹一鸣,不是有的人说的邹一鸟,也不是邹一乌,而是一鸣惊人的一鸣,你们就叫我邹老师好了--"邹老师给我们上 ...

  • 赵永培:记忆中的牛皮菜|散文

    韩雪丽:情书(外一章)|故事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说起牛皮菜,凡是在农村生长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田地里绿油油.水灵灵.叶片肥大,形状有点像芭蕉扇的绿色植物,那就是牛皮菜. 据&q ...

  • 赵永培:难忘儿时团圆饭|散文

    聂延力:乡村木匠|散文 文/赵永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时光如梭,逝者如斯.不知不觉中,一年又过了三分之一. 每到年底,儿时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情景又如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

  • 赵永培:难忘儿时中秋节|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赵永培 [作者简介]赵永培,光辉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春去花凋谢,秋来桂花香.时至秋分节气,轻风拂面,天空碧蓝,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盛装 ...

  • 赵永培:难忘恩师杨天贵|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赵永培 [作者简介]赵永培,光辉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杨天贵老师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位老师.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我,直到五年级毕业.当时,他 ...

  • 赵永培:遇见“僵尸”|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赵永培 [作者简介]赵永培,光辉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那是1978年春天,我国刚刚恢复高考,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知识青年都拿起了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