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为何看起来很新?真正行内高手告诉你
珐琅彩不似珍珠般美的含蓄低调,独特的色泽注定它不是等待被人默默发现后独自欣赏的同类。它不需要温文尔雅,美丽的咄咄逼人倒是有点符合它的气质,佩戴起来那般存在感和灵动的模样才对得起了她在大火中淬炼的经历。 清风细雨,黄花红叶,醉里梦随蝴蝶西东。让这只阳光下流光溢彩的蝴蝶在你颈间开朵醉人的花吧~
珐琅彩工艺极其讲究,选胎要求胎壁极薄,画工要求均匀规整,图案色彩搭配要求结合紧密,胎质施釉要求极细,釉色极白,而且釉表面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因此要使珐琅彩“白璧无瑕”其工艺可见复杂。珐琅彩瓷属于专 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珐琅器是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由于康熙时期铜料紧缺,康熙要求研制以瓷胎代替铜胎的画珐琅器。这项革新于康熙三十五年初试成功。雍正七年,另一项革新得以完成,那就是雍正时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珐琅彩料,并起用了顶 尖的宫廷画师和文人官吏绘图题诗。
珐琅彩瓷器的画工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雍正帝喜欢水墨画及设色山水,要求把“院画”复制到珐琅瓷器上,犹如国画般的效果;将“勾、画、皴、染”各种作画技法都要运用进来。使得纹饰活泼,主体感强。且在画面上增加了诗文、书法和印章,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风格!
珐琅色彩非常绚丽,丝毫不亚于宝石的光泽和质感。因为珐琅绚丽的色泽,受到珠宝设计师的青睐,出现了费很多精美的珐琅首饰,在珐琅的衬托之下,宝石的光彩更加耀眼。
据有关研究发现,珐琅工艺在明清朝得以大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明代有大量的进口珐琅彩料,以珐琅彩绘制各种实物也大量进口,绘制珐琅的工艺也不断引进,为明代工匠仿制珐琅彩提供了可能。再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经过青铜时代,铸铜技术已较为成熟,这就为铜胎掐丝珐琅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制瓷业历史则更为悠久,这也为画珐琅提供了人力基础。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