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词中的雷峰塔
今天,叶嘉莹教授在温哥华西门菲斯大学开讲,题目正是:《陈曾寿词中的雷峰塔》。
陈曾寿《八声甘州》有序:
甲子八月二十七日,黄妃塔圮。据塔中所藏《陀罗尼宝箧印经》,造时为乙亥八月,正宋艺祖开宝八年,距今九百五十馀年矣!千载神归,一条练去。末劫魔深,莫护金刚之杵;暂时眼对,如游乾闼之城。半湖秋水,空遗蜕之龙身;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爰同愔仲,共赋此阕,聊写愁哀。词云:
鎮殘山風雨耐千年,何心倦津梁,早霸圖衰歇,龍沉鳳杳,如此錢塘。一爾大千震動,彈指失金裝,何限恆沙數,難抵悲涼。 慰我湖居望眼,儘朝朝暮暮,咫尺神光。忍殘年心事,寂寞禮空王。漫等閒擎天夢了,任長空鴉陣占茫茫。從今後,憑誰管領,萬古斜陽。
苍虬词沉哀入骨。叶先生选题极好,虽是深衷浅貌的讲法,却也人诗俱化,十分老道。这也是我近年来所听最为过瘾的讲座之一。
叶先生反复强调的是:陈曾寿祖父陈沆的《诗比兴笺》,比兴乃中国文学传统的根本大法。其次是词之为体,要眇幽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尤其是写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是中国文学最具特质的文体。
打印出来的苍虬阁六首词,如《八声甘州 镇殘山风雨耐千年》、《浣溪纱 修到南屏数晚钟》、《摸鱼儿 最难忘一湖寒碧》、《踏莎行 云缝铺金》、《泪拟义山》、《浣溪纱 微滓虚空是泪痕》,叶先生由于时间关系,只讲了其中两首。同时穿插了自己的两首梦中得句,其中一首是:
敢问花期与雪期,衰年孤旅剩堪悲。此身早是无家客,羞说行程归不归?
先生打趣说:今年温哥华特别冷。朋友们一会儿说,花开了,你什么时候回来?一会儿又说,又下雪了,你还是先别急着回来。然而女儿不在身边,我早就是一个人生活的老人,哪里才是我的家呢。
由于报名听讲的人太多,后来换了一个阶梯大教室。叶先生今天一袭梅瓣点绣黑毛衣,八十七岁老人,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一边滔滔不绝,一边还板书清楚,字迹苍劲,在座的所有人,都见证了什么叫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仙风道骨。讲座结束后,叶先生自有人招待。我与D教授夫妇、J博士、曾先生,以及外交官H先生(叶先生的重要粉丝),分乘两部车,往王子酒家吃广东菜去也。
我受叶先生启发,补充讲了先生没有讲的“八声甘州”序中“半湖秋水,空遗蜕之龙身”一句。陈庄在今天的花港观鱼,从西往南看,日落时分,雷峰夕照一定是“半湖”,也一定是斜阳中“波光鳞鳞”,恰似龙飞之后,蜕下的残败龙皮。由此可见苍虬阁主托物寄兴之妙。呵呵,由于在南山路授课的机缘,我可是春秋两季,常常到湖边看夕阳的人。
我乘着余勇可贾,又问大家一个叶先生没有讲的问题:那雷峰塔,在陈曾寿的词中,究竟喻示着什么?尽管,叶先生借着批评学生,提醒我们:不要添字解经。可是,词是微妙、最难以解喻的文体,不等于说我们完全应该放弃解读大义的文学批评任务。如果是这样,则中国文学批评中的“知音”之赏,就根本不能成立了。那么,陈曾寿咏雷峰塔的倒掉,一定是有其“今典”的。
D教授沉默不语。不知谁说了,“不免是遗民情结了。”J博士也主张如此,还说:叶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她认为,“为谁粉碎到虚空”,苍虬也分明自责,不值得为清王朝而殉情一生。
我说:今天叶先生如此强调诗比兴问题,强调幽约怨悱之思,又特别讲自己无家客的文化乡愁,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联系。我以为雷峰塔之倒,苍虬阁之咏,完全可以与1921年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之谜,联系起来,与陈寅恪论王国维之死,联系起来。这不是孤立的情绪。我们看陈曾寿在八声甘州写雷峰塔等词中,都有“千年”、“万古”等语,如果仅是一朝一姓兴亡之感,绝不如此。
说白了,雷峰塔之倒,其象征意义,也就是陈寅恪所说的,殉了中国文化。“八声甘州”序中所谓“千载神归”,而晚清诗人王湘绮早有一句诗:“不信神州尚有神”(《圆明园词》)。陈寅恪也有诗接着说,“誰问神州尚有神?”陈曾寿写有近代著名的落花诗,王国维也写过著名的落花诗,陈寅恪也接着写过,海外新儒家唐君毅有“花果飘零”的感叹,也是这同样的音调。
在北美、在欧洲、在温哥华,还有文化的乡愁么?我觉得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有不同的形式罢了。走得越远,乡愁越浓。精神的承担越重,文化的乡愁越深。
外交官H君最后说:也许,叶先生的心很宽很大,没有家,反而会有更大的家吧?
弥久弥深的文化乡愁,似可跟海德格尔联系起来。海氏通过荷尔德林说过:现代是“诸神逃遁”的时代,正是可以命名为“世界黑夜”(Weltnacht),“黑夜”是辩证的,一方面是无神状态,另一方面又是白昼的准备,诸神的降临时刻。
附录: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净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来,逶迤起伏,为南屏之支脉。吴越王妃建塔于峰顶。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林逋《雷峰》诗云:‘夕照前村见’,故十景有‘雷峰夕照’之目。”清《湖山便览》卷七:“宋陈清波有《雷峰夕照图》,又或称‘雷峰落照’。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十景,改定为‘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西峰之西。” (民国时雷峰塔倒塌,此碑不知去向)。雷峰塔因地处吴越国杭城西关外雷峰上,故又有西关砖塔之称,而历史上又有黄妃塔、王妃塔之名,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八面七层。 《西湖梦寻·雷峰塔》“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古称王妃塔。”
丁云川《西湖的陈庄》:陈邦织女士一般接待客人时间是不长的,但这天她接待了我整整一个下午,还约我第二天再去。她谈了很多西湖上的人和事,她回忆起儿时在“六桥”旁生活的情景,她说自己是在陈庄出生的,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至今依然是一口“杭州腔”呢!谈谈说说之中,当话及雷峰塔和雷峰塔倒塌的情景时,她仍是那样的清晰,“一蓬烟”仿佛就在眼前……她还告诉我:在雷峰塔倒后,她父亲陈诒先还到过倒塌的现场,好不容易觅到一帧《雷峰塔经卷》,他们全家人如获至宝地作跋题词珍藏起来。她回忆说: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的生活,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后来由于1932年“1·28”时局的变化,大家庭分散了,各自东奔西走,这帧《雷峰塔经卷》也不知了去处。她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与惋惜的样子。
甲子是1924年。9月14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正是军阀孙传芳军队攻入杭州的日子。杭州城破,雷峰塔倒,当时是一件震动的大事。鲁迅先生写有《论雷峰塔的倒掉》以及《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两文
“小時知道白蛇娘娘中了法海的計策,被裝在一個小小的缽盂裡,埋在地下,上面還造起一座鎮壓的塔,這就是雷峰塔。“那時我惟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以後雖然知道這塔是吳越王錢叔造的,裡面沒有白蛇娘娘,但心裡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現在,他居然倒掉了,則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為何如?”(《论雷峰塔的倒掉》)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再论雷峰塔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