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信吗?康熙青花瓷器价值不可估量?
清代早期的民窑青花,在康熙、雍正、乾隆的时期的青花是继明代永宣之后的青花瓷生产的高潮时期。
中国画中所谓“墨分五色”即为浓、淡、干、湿、焦,是指以水调墨后发生的变化,墨越稠越浓越黑,反之水越多,越湿越淡。而康熙青花分水则是把青花料水调出“头浓、正浓、 二浓、正淡、影淡”等五种色阶,各盛一碗并标以记号,根据画面需要,各色分染。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
康熙青花是清代青花瓷魁首,之后历朝都有仿品,然以晚清光绪和现代的仿品最为突出,也最易迷人耳目。
康熙青花瓷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的生产工艺、胎釉质地、画面装饰都十分关注,甚至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使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技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出现了许多历史题材和戏曲故事画,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西厢记》《三国演义》等。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层次,与中国画“墨分五色”一样,有“料分五色”之说。官窑青花,器物大小要求适度,画面效果重视神韵,造型变化讲究韵律。民窑青花则不拘一格,运笔熟练刚健,画风自然随意,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康熙年间的制瓷艺人能熟练运用多种品类、浓淡不同的青花色料,烧制出深浅有别的不同蓝色的变化。一笔之中也可以表现出色泽分明的韵致,让描绘的画片清晰通透、层次分明,有“五色青花”的赞誉。这种效果除了使用优质的青料外,独到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源于我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中墨分五色的效果,可以将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深浅浓淡的不同色调,可以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来调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