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参加同学聚会?两口子亲身经历:我掀桌子,老婆直呼过瘾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到中年,很多人纷纷吐槽同学聚会,普遍反映同学聚会“变味”了,但也有一些人,始终对同学友情保持向往,享受同学聚会带来的愉悦。就比如我们两口子吧,前不久分别参加了各自的同学聚会,我掀了桌子,老婆回来直呼“开心、过瘾”。同样的两口子,做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我和老婆是校友,不是同班同学。在这座城市,各有各的同学,交往的同学并没有太多交集。前不久,这座城市“开封”,人员开始走动,憋坏了聚会,慢慢抬头。正巧,我们两口子同一天要参加同学聚会。我混得不好不坏,对同学聚会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而我老婆则是她们同学的热心张罗者之一。
我参加的同学聚会,来了二十五六个人,三桌坐不满,老班长也是为了省钱,建议拼成两大桌。有位当老板的同学挥挥手说,“咱不差钱,三桌就三桌吧,坐着宽敞,这次聚会,我请客。”聚会还没开始,炫耀的较量已经开始了。另一位混得不错的男生不高兴了,“别介,今年我做电商,行情太好了,发了点小财,这次我买单,谁跟我抢我跟谁急。”
还没等班长发话,当年学习成绩最差、现在生意做得最大的老李,慢悠悠地说,“一桌菜值几个钱?你俩争吧,我让办公室主任搬两箱年份茅台、上两条软中华来。”这一招够“辣”,出手不凡,给人一种“实力已经不允许我低调了”的“惊艳”,那两位抢买单的同学不吱声了,惹得当年校花含笑多看了老李几眼,毕竟当年老李疯狂追求过她,只是连“备胎”都算不上。
酒过三巡,同学聚会掀起了吹牛、装范、炫耀的小高潮。有些混得不好的同学默默品着好酒,看着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争风吃醋”。当年“鹤立鸡群”的校花,如今嫁得不好,成为女生“撇嘴”的对象。尤其是看见校花与老李打得火热,喝上了“交杯酒”,一帮人开始起哄架秧子。老李的手脚也不老实,惹得男生女生嗷嗷直叫。
这时,班长说起一件事:班主任得了重病,大家能不能捐助一下。顿时,酒桌沉默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捐助一千元,那几个混得普通同学纷纷跟进。大家都看着老李,老李摆摆手说,你们看我干啥?道德绑架我?我挣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班长说,老李,班主任当年罚你,也是为你好,不要记仇。老李冷冷一笑:那我也出一千元吧,跟你们保持一致。
有位叫梅子的女生没有接话,我知道她毕业后过得不好,老公出了车祸,孩子有慢性病,生活很清苦。这位女生从来不参加聚会,就是不想让同学知道她混得如此落魄,担心同学瞧不起她,当年她可是班里前三名。
这时,老李盯着她说:当年班主任最宠你,你咋不吭声了?这位女生脸色通红,默默低下头。气得我当场掀了桌子:老李,你抬出几箱年份酒,大家感谢你为聚会出钱出力,但是,你何必为难梅子?梅子眼里含泪,跑出了酒店,惹得大家不欢而散。
老婆回来后,兴奋地对我说:这次同学聚会,她见到了三位十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大家开怀畅饮,共叙友情,太兴奋了,太开心了,太幸福了,直呼“过瘾”。我坐在客厅里生闷气,给老婆讲了同学聚会的糟心事之后,老婆说,同学聚会好不好,关键看怎么组织。
老婆这一届同学,刚开始聚会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谁组织、谁买单、谁陪游,等等,都闹过矛盾。她们经过总结反思,建立了同学聚会“基金”模式,每人交500元,由三位热心女生保管。每次外地同学来这座城市,不论找谁,都统一交给“基金小组”处理。这三位女生,选择物美价廉、环境优雅、价位适中的饭店,征询同学意见,统筹安排谁接站、谁订餐、谁结账、谁出车、谁陪同学游玩城市、谁负责买纪念品,等等。每次聚会预算不超过人均100元,统一从基金里扣除,然后在群里公开账目,不给任何人“装范”的机会。
老婆给我看她们的账目:你看,同学每人交500元,至少可以聚五六次。如果有长期不参加的同学,我们就把份子钱退还给他。大家达成共识,没有任何意见,也没有任何攀比,更不会有事后的抱怨。同学聚会,不是一锤子买卖,搞一次就没人愿意参加了。同学友情,也需要慢慢滋养、持续经营,才能保持友情的日久弥香。所以,同学聚会关键在组织。
我听了老婆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要想办好同学聚会,组织者很重要,每位参加的同学都要支持和配合,才能把同学聚会办出“原本的味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同学友情,这是一生一世的情缘。同学相聚,绝不是展示仕途得意、生意兴隆的舞台,而在描绘经历了风雨沧桑的那道彩虹,重温那充满梦想的花样年华,叙说那份纯真的师生友谊。您说,是不是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