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品(一八0)外公《作文指导报》)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外公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一(2)班 周涵瑀
一
印象里的外公是什么样的呢?每每想到这个问题,那张满面风霜却总是神采奕奕的脸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里。
二
外公早已过八十高龄。他的身材在岁月的打磨后仍能看出当年高挑的个子,一张脸虽早被时间划得千沟万壑,但那一双眼亮晶晶地闪烁在沟壑之中。他被烈日暴晒得黑且精瘦,一双青筋密布的手便是他作为庄稼人的最好证明了。
都说人不服老不行,外公也不例外。在我有记忆时,外公的听力便已退化得很严重了。和他说话那不叫说,得靠声嘶力竭的吼。这到了什么程度呢?用母亲的话来说,在外面根本不敢和外公打电话,不然别人会认为是吵架。
三
这不,前些天,外公刚来我们家,我放学回家,进门便发现外公坐在沙发上。我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公公”,但外公似乎没听见,我只好又喊了一声,外公这才慢悠悠地回过头来,慢悠悠地说着“放学啦”。
外公从没说过普通话,只会说无比地道的客家话。兴许是老了,外公凡事反应都要慢半拍,总是一副不急不慢的模样。外公安静地坐在沙发上,除了偶尔把弟弟招过来逗几句,话也挺少。或许是他根本听不清我们说话的内容,沉浸在一个声音模糊的世界里。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时常幻想:那是像潜在水底一样静谧无声吗?亦或是像呜呜喷气的蒸汽车,把一车的声音拉向了远方?
四
但外公一讲话就是声音洪亮的,声音一字一字都咬得很重,像是说给听不清的自己听。听着外公字字句句的表达,这才明白外公进城的缘由。无非就是换张电话卡,原因却是此比彼多了几块钱,而此承诺的电话费又没送,诸此之类。
我们都有些哭笑不得,彼此相望一眼都边笑边摇头。在生活小康的今天,谁又会为几元的电话费多次换卡呢?又有谁对商家促销手段坚信不疑呢?
但老人从来就固执,小辈只好顺了他的心意。姐姐凑近外公,提起嗓子朝外公喊:“外公,是你自己去换还是我帮你去?”
“啊?”
“你去换还是我去——”
“我去还是你去啊?”
“是!”
老人略带点自豪地笑了:“我自个儿去,我知道在哪儿。”
我有些啼笑皆非,但看到外公那张黑瘦的脸上挂着的敦厚笑容,我竟也跟着他有点无奈又有点高兴的笑了。
五
外公特别爱吃甜,于他而言这是个嗜好。每次回外公家,母亲总要去超市买一大袋甜饼,逢年过节更是不忘捎上几个月饼或是甜粽。
前几年母亲为外公买了台豆浆机,教外公打好了豆浆,却见外公舀出一大碗满的白糖,就要往豆浆里倒!幸亏是外婆及时阻止,但外公似乎完全不觉一碗白糖不妥。最后,那一壶放了半碗糖的豆浆终是进了嘴,甜得发腻的味儿至今还泛在舌尖上。
外公这么吃甜食怎么也不见胖?而母亲却回我说,别羡慕,外公吃甜食的能量全被劳动耗完了。
六
这倒是,外公是个辛劳了一辈子的农民,即使年岁已高也总是停不下来,不听劝阻地就要找活干。回老家时站在山头上,听母亲说着这几块地是外公的,另几块是别人家的,区分的标志很简单:外公的田上一点杂草都没有。
我仿佛又站到了田埂上,看到了满头银霜的老人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绿野里。老人佝着腰,手里拔着草,又用手抚过每一株绿色的生灵。老人的汗水一定浇灌了每一方土地,不然他所经之处为何生机盎然呢?
我大声呼唤外公,绿浪那头的外公却充耳不闻——他听不见,他也沉浸在自然的天地里。作为农民,土地是他的灵魂,是他的血肉,是他的故土。
风轻轻掠过,吹起一阵翠波,也把声音送到了远方。那外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就是静悄悄,偶有远处的山谷让风带来几声不甚清晰的鸟鸣?
七
忽而又想起老人在隆冬的清早把菜送到我家的情景。老人把他的汗水结晶在地上分好类,拒绝我为他倒杯水的想法,用他那熟悉的语调宏亮地说:“不喝水,我马上去你姨那里。”
那一棵棵蔬菜,就是外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去触碰自然刻下的音律,聆听自然轮回的乐章,经年不变。
我恍然大悟。印象里的外公原来不只是一个黑瘦的老人,更是一个倾听者。生活与自然的韵律千变万化,而耳朵也不是唯一一扇倾听生命旋律的窗。
简评:
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本文达到了这个要求。文章既讲外公的耳背,又讲外公精打细算,还讲外公的勤劳、对儿女的无私奉献以及嗜好吃甜食,这些显散的材料汇聚在一起,把老一辈人的淳朴、善良、勤劳与朴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文章不动声色,用略显调侃的语调出之,敬佩热爱之情自然溢出,做到了“以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