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古城墙与葛镜桥

 福泉市,古称且兰国,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为其辖下的一个县级市。
福泉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殷周时期,福泉是梁州、荆州南裔,越领且兰国地;春秋末年,牂牁江上游一支濮人兴起,占领了牂牁国北部地区,建立夜郎国。贬原牂牁国君及其亲族迁至夜郎东北的且兰国,仍以且兰为国号,接受夜郎国的统驭;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楚将庄蹻溯沅水西征,克且兰、降夜郎,以且兰有涿船处,乃改且兰为牂牁。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改设且兰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出兵灭了且兰,改设牂牁郡,历时数百年的且兰国从此消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原且兰地置宾化县;唐代宾化县为今福泉、麻江一带。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土官宋永高攻麦新等寨,内附号藜峨里寨;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在今福泉首置平月长官司,隶属菅番民总管府。当时的“平月”即以城南有名的月山而得名。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平月长官司为平越安抚司,隶播州宣慰司,“平越”之名即始于此。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平越卫,成为当时贵州较早建卫的地域之一。平越卫历设卫指挥使司、卫军民指挥使司,时领杨义、麻哈、乐坪、清平、平定等长官司及5所3站72屯。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裁平越卫,前后历时290余年。
康熙年间,裁卫设县,改平越军民府为平越府,领一州(黄平)四县(瓮安、余庆、湄潭、平越)及杨义长官司;嘉庆三年(公元1792年),改平越府为平越直隶州,裁平越移设兴义县。至此,平越设府历时191年。平越直隶州领瓮安、余庆、湄潭3县及杨义、高坪、中坪3长官司。同治年间,直隶州领3县及亲辖附廓,沿至民国初年。平越直隶州历时122年。解放后,1953年,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以县城名胜福泉山上有“福泉”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主角叫福泉古城垣。事实上,如前所述,把名字叫做“平越古城”可能来得更加合适。而今看来,说到云贵地区的大规模汉化与开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洪武帝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十分强硬的边疆政策。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兵30万自湖南沅州进入贵州、继而兵进云南。也是在这一年,明朝廷在大军进出滇、黔的必经之地平越设置守御千户所;次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平越卫,成为西南边陲一道重要的军事防线。最初的平越古城是一座土城。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为石头城。周长4700米,墙高7米,厚3米。原先有4座石拱城门和3座月城。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墙被大规模破坏,万幸的是四座城门还存留下来。
福泉古城垣,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看到的是北门--福泉楼。福泉楼,初名“广武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四座城门中第二大的。崇祯年间移建九华山后,始改名“福泉楼”。后屡建屡圮,现楼为2015重修,长16.3米,宽10米,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为明清时期贵州当地典型的建筑风格。外观上可明显看出城楼下半部城墙为老的。


门洞内部结构,由规则的大石块筑成。


上城楼


这一段城墙应该是重新修复的,依山势而上。


北门城楼内面。顺带说一句,古城内已经基本没有古屋留存。


前行数百米,来到古城核心地段。这是新建的商业街。


前面出现一个两坡五门高大豪华的牌坊门,上书“德伴天下”四字。


背后是“与天地参”,看来是称赞孔子的。


过了小石拱桥,后有重檐歇山顶楼阁一座。


原来此楼名也叫“福泉楼”,新修的。


南侧的二层楼阁

“福泉楼”背面

前行的正前方(西)与左侧各有新建牌坊一座。


沿大街继续前行


山坡边可见延绵的城墙和巍峨的古城南门城楼


前面又见一座高大的牌坊,字匾书“道法自然”。


另一面是“大道无为”。这明显是为道家所立。


原因就在此了--福泉山。福泉山,又名高贞观,位于福泉市西南隅,因山上有泉名福泉而得名。《平越府志》载:“前为高贞观,后为礼斗亭,亭前有浴仙池,夏不溢,冬不涸,可以疗病。”福泉山这么一座小山包,却在明朝初年就成为蜀中十大道场之一,贵为贵州省道教第一名山,正应了一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这里的“仙”,就是武当派开山鼻祖、太极宗师--张三丰。

据传,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为躲避朱元璋的征招,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云游四川、云南。洪武二十五年,他从云南返回武当;次年,在途经平越时,见福泉山林木葱郁,山形奇绝,气灵境幽,登高一望,只见群山环抱而来,山下的小河与平地形成一副天然的“太极图”,是道家修炼的绝佳之地。于是在高贞观后空地结茅为庐,建礼斗亭,朝拜北斗,候诏飞升。也就是说,张三丰是在福泉山得道成仙的。
虽然很多建筑是新修的,但福泉山至今保留有大量与张三丰有关的遗迹,有兴趣的不可错过。


时间关系,我还是重回正题,与福泉山相邻的,有金瓦红墙规模宏大的一组建筑群--平越文庙。明洪武年间曾下令天下郡县皆建文庙。平越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占地7200平米,为木结构古建筑群,由照壁、庙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斋宿更衣所、名官乡贤祠、崇圣祠等组成,是由平越卫指挥张信捐地修建。重修后的文庙是福泉市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门前有砖雕照壁,正面刻有“杏坛讲学”图。

大门高大的砖雕门罩


照壁背面是“太和元气”四字,意指孔子的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入门后有孔子雕像,后有泮池。

状元桥下部石拱看起来是老构件。

泮池后为棂星门

棂星门背面书“生民未有”。始出《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一样这么至高无上的圣贤。

大成门

大成殿

东侧有名宦祠


西侧为乡贤祠


大成殿前台阶中间有云龙石陛。


整座建筑群依山而上


最后是崇圣祠


出了文庙,前往古城南门。

南门城楼,又称威武楼,占地316平方米,城楼为两层,高12.5米。南门城楼是四大城门中最为高大宏伟的一座。

威武楼外观。

东门叫藜峨楼,现只剩下孤零零的城楼。

最后,也是福泉古城墙的重点--西门泰宁楼。这里有“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后面我会为大家逐一呈现。


西门南边的小石山也属于福泉山


西门城墙,沿着山势曲折,宏伟壮观。


西门门洞。两侧城墙石块是老构件。


西门城楼外观。


从外面看,开始发现西门的独特之处了吧,城楼之外还有城墙,围成第二重城门。

一条石板路的尽头,就是西门的第二道城门--小西门。

第二重城墙围成的月城叫水城。城墙蜿蜒于两侧山腰之上,结合处开一城门,曰“小西门”。

小西门两侧各有一口取水井,通过暗渠与外面的沙河相通。水城因此得名。

沿着小西门,城墙蜿蜒而上,与主城墙相连。外面还可见到第三重城墙。

选择沿水城城墙向上爬。

从高处下望小西门。可以看见外面还有城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外城了。里外三重城门,堪称奇观,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孤例。

这个角度更明显,外城与水城城墙交界处。外城呈三角形。

沿外城城墙向下。

真够陡峭险峻

从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看到水城城墙开有三道门,中门也就是小西门开在河道上,外有碇步桥可过河。

外城将沙河河道包围起来,里面还有水车。


外城城墙跨越河道部分开有三个洞口便于河水通过,实际上就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构思十分巧妙。


城墙在山坡上纵横交错,气势恢宏,美观大气。


水城三个城门


外城城墙南侧往上与主城墙相接。


外城全貌。

福泉古城为什么会采取如此特殊的三重门?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悲壮感人的故事...明正统末年(公元1449年),苗民起义,围攻城池甚紧。城内仅靠一股小小的福泉和一口吊井,难以解决饮水问题。众多的兵士、百姓、战马和其他牲畜如果都被渴死,城池将不攻自破。后来,指挥使张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西门外的沙河边建一水城,引河水入城,以便战时能到河中取水。但开战时,小西门水渠一旦被敌人封堵,饮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贵州总兵安大朝(平越人)、指挥使奚国柱、知府杨可陶吸取教训,在水城外又加筑城墙183米,在拦截河流的城墙上建上下两座三孔石拱桥,把一段沙河水包进城里,是为外城,以防被敌军围困时城内水源断绝,至此终于完成了状若梯形防线,也形成了现如今的小西门水城奇观,堪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但此三人因修城属先斩后奏,皆被朝廷惩处,指挥使奚国柱还因此自尽,令人唏嘘。


爬上南侧城墙高处俯瞰水城与外城。


下来回到小西门处


门口碇步桥通往外城城门。


水车的设置,更加证明古人对水力的充分运用


外城城门


从外面看,外城墙近岸处开有小门,可以下到河边取水。


外城门外观。


逶迤的古城墙就像长城一样雄伟壮观


带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完小西门水城,接着赶往福泉市城东南,看一座同样堪称杰作的古石桥--葛镜桥。

先上两张网上图片,为的是让大家对此桥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由图可见葛镜桥横跨麻哈江两岸悬崖峭壁之间,高大雄伟,气势非凡。

葛镜桥,位于福泉市城东南2.5公里处,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历经400多年仍坚固如初,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观。据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记载:葛镜桥全长51.44米,3孔,大拱高9.61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9.9米和5.02米。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素有“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之美称。

葛镜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镜桥,桥因人名,这座桥的建造者叫葛镜。麻哈江自西向东将福泉隔在了北岸,江水披襟斩棘而来,形成了洒金河谷。河谷江流湍急,水黝如漆、沟壑纵深、悬崖峭壁,是贵州通往湖广的古驿道必经之路。行人到此,划浆渡舟,往往覆没。至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曾任平越卫指挥)宦游故里,见此情况,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因水急沟深,山势陡峭,桥墩无处着力。初建于麻哈江上游马丫河,未成桥塌,称“上倒桥”;再建于江下游鸭爪坝,历经数载方建成,仍因水圮,称“下倒桥”。至今,两座倒桥遗址尚存。

葛镜建桥,屡建屡败毁,知情者,无不视麻哈江为天险,非人力所能成就,劝葛镜别再白耗精力。然而葛镜造桥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为了使桥能顺利建成,他斋戒数日,率妻子刑牲酾酒于麻哈江上,并作誓词以明其志--“桥之不成,有如此水”。其言之悲壮,“有如包胥之入秦庭,庆卿之离易水”。其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样子,使曾参加过两次建桥的工匠和百姓们感动流涕。

随后,葛镜竭诚尽力,罄尽家资,再次募工造桥。同时,他吸取前两次造桥的经验,重新踏勘选择造桥的位置,“乃于岞鄂沓障,拔地插天之处,募工凿其麓。崆峒之石,悉展为平陆,东西岸开约五六丈,垒趾于渊,为蹲鸱雁齿,屹然亘虹于江上”。工程之艰巨,颇为罕见。建桥所用料石,“石皆如墼,方不及尺,层累而上,大石横空,悬构酾水,其高百尺,有如神工。桥上行者,俯见深渊迅流,目眩神摇,匪为大德,亦伟观也”。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立于桥头,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予嘉镜之行,怜镜之死,又喜其桥成,而死得敉宁也”。茅以升教授也在其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中写到:“十六世纪贵州平越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二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对葛镜倾尽家财造桥的崇高善举、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沿着古驿道的石阶下去。

古树下还有几块“指路碑”。


路边的碑刻,好像是现代的


下去几十米,终于见到葛镜桥真容。现在明白为什么要上网上图片了吧,因为现在植被茂盛,已经找不到适合的角度拍摄古桥全貌。


桥面为不规则石板铺就,两侧有石栏杆。


栏板上刻有花纹图案,这块有太极图。


下眺麻哈江,只见两岸都是绝壁天险,更可以体会到古时单靠人力竟能建造此桥,古人的智慧与毅力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

这块石碑刻的是咏叹葛镜桥的几首五言绝句。

桥头的小神龛,莫非祭拜的是桥神?

往上是旧时来往的古驿道

接着下去桥底。

再次以网上这张图片做说明。如前面所述,葛镜桥为三孔石拱桥,但其三拱的拱高与跨径皆有所不同。这并非是葛镜蓄意而为,其实完全是因地制宜的奇思妙想。如图可以明显看到,北侧石拱最高,跨径也最大,是因为其所处位置为河道最深处,水流也是最大,这样的设计可使水流通过性更佳;而且,河床从北向南逐渐升高,所以拱高也顺势逐渐降低,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可算巧夺天工。


向下看到的第一跨近南岸崖边,拱高5.02米,跨径6.26米。


桥洞两侧皆有石板路可下。


观看桥洞内部,可见葛镜桥采用的是干砌法,而且石料并不规则平整,完全借助着桥自身重力和桥拱张力相互紧紧粘合。1941年,茅以升教授曾组织国立唐山交通大学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得出“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的结论,评价其为“中国古代名桥之一”,并收录于《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正如名僧钱邦艺诗中所赞“八桂凌空架玉虹”、“鬼斧神工让葛公”。


下到底部仰望葛镜桥,更觉高大挺拔、雄伟壮观。近北岸的桥墩正是巧妙地立于江心礁石之上,这也是葛镜第三次造桥始获成功的关键。


起拱处居然是在悬崖上突出的岩石上,当真是匠心独运。

正是由于建造此桥如此艰难,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关于神仙帮助葛镜造桥的传说:葛镜起初两次建桥皆以失败告终。仙人张三丰外出云游到此处得知此事,感其善心,于是托梦给葛镜,说要在江岸石壁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脚,并要在鸡叫之前,让福泉城每户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边,桥才能建成。葛镜顿时领悟。最终张三丰利用法术将豆腐点化成石料,帮助葛镜在洪水到来之前成功建成此桥。因此,葛镜桥又称为“豆腐桥”。


无论怎样,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古桥,更多的是在传递来自先人们的善心、恒心、慧心。希望我们的民族永远都不会缺乏葛镜精神...

(0)

相关推荐

  • 第五批国保--古建筑(60)

    本篇目录: ******************************************* 396  202.天台山伍龙寺 明.清                          贵州省平坝 ...

  • 河南:探寻开封城摞城

    州桥遗址运河发掘探方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秋色渐将晚,微风略拂动,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开封大街上,悠远的历史感久挥不散.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当时的国都开封城却在盛极之后神秘消失.作为中国历史 ...

  • 老照片:1930年代的北京城墙

    在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许多有城墙的城市,但是,没有一座可以和北京的城墙相媲美的. 北京城墙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北面的叫做内城,最初是为满族统治者保留的,仅供满族人居住,其大致呈正方形,城墙有十二米 ...

  • 公元1369年的邓州城竟是这个样子!你见过吗?

    邓州唐宋故城(古穰城,明代以前)已不复存在,其城址位于今邓州外城东南1公里许,西贾村以东.分内外2城,外城周长12公里(比明清邓州外城规模更大).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二月,元军血洗邓州,古穰 ...

  • 咱们一起聊北京廿二——“东便游船”

    东便门,位于北京外城北垣东段,今东便门桥北,通惠河南岸.东便门与西便门被称为姐妹门.东便门城楼规制甚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廊无窗:面阔11 ...

  • 【开封研究】东京汴梁旧事 (四)

    城墙,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古城的标志和象征.因而自古以来,就有"有城必有墙"之说. 古老的开封城墙,像一座奔腾起伏的巨龙,蜿蜒盘亘在中原大地上.这座规模巨大的古代城垣建筑 ...

  • 每日鉴赏|贵州葛镜桥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它由明朝人葛镜(1550-1619年)倾尽家财.历时30年,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修建而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仍然坚固如初,成就了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葛镜桥于 ...

  • 宁波古城墙条石砌成的桥,命运坎坷,文物保护的典范

    溪下水库建成后,古洞桥面临被淹的命运,整体拆迁,异地重建保护,创造了文物保护的典范. 古洞桥.溪下水库.芝岭和毛夹岙银杏林,赏秋风景线. 交通攻略,自驾导航翠山寺,公交出行,先到集士港公交站,乘坐68 ...

  • 贵州的古桥(十)

    贵州游侠 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河流沟壑众多,但贵州到处都有坚硬的石头,因而古人在贵州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石拱桥.石梁桥.其中许多都留存至今,有些还在承担着公路桥的作用. 清镇市三孔毛桥(安家桥),水东安氏 ...

  • 贵州的古桥(九)

    贵州游侠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河流沟壑众多,但贵州到处都有坚硬的石头,因而古人在贵州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石拱桥.石梁桥.其中许多都留存至今,有些还在承担着公路桥的作用. 惠水县摆金镇摆架桥.起恒桥,详情见 ...

  • 贵州的古桥(七)

    贵州游侠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河流沟壑众多,但贵州到处都有坚硬的石头,因而古人在贵州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石拱桥.石梁桥.其中许多都留存至今,有些还在承担着公路桥的作用. 镇宁县雨窝桥,详情见安顺集< ...

  • 贵州的古桥(六)

    贵州游侠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河流沟壑众多,但贵州到处都有坚硬的石头,因而古人在贵州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石拱桥.石梁桥.其中许多都留存至今,有些还在承担着公路桥的作用. 普定县马官镇水坝村欧家大桥(安远桥 ...

  • 葛镜桥  一座国宝级古桥和一段传奇故事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它由明朝人葛镜(1550-1619)历时30年,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仍然坚固如初,成就了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该桥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 ...

  • 临涣古城墙

    二十多年前,头回跑临涣喝茶就喝出个古城墙来,实属撞见了惊喜. 看到古城墙那会,遇见了个美丽的傍晚:深冬天气,霞光穿透蓝天. 临涣的古城墙更像是一段堤坝. 立于其上,披挂着残叶的杂树,将夕阳变成布景. ...

  • 漫步赣州古城墙,走进蒋经国旧居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