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古城墙与葛镜桥
门洞内部结构,由规则的大石块筑成。
北门城楼内面。顺带说一句,古城内已经基本没有古屋留存。
前行数百米,来到古城核心地段。这是新建的商业街。
前面出现一个两坡五门高大豪华的牌坊门,上书“德伴天下”四字。
背后是“与天地参”,看来是称赞孔子的。
过了小石拱桥,后有重檐歇山顶楼阁一座。
原来此楼名也叫“福泉楼”,新修的。
南侧的二层楼阁
“福泉楼”背面
山坡边可见延绵的城墙和巍峨的古城南门城楼
前面又见一座高大的牌坊,字匾书“道法自然”。
另一面是“大道无为”。这明显是为道家所立。
原因就在此了--福泉山。福泉山,又名高贞观,位于福泉市西南隅,因山上有泉名福泉而得名。《平越府志》载:“前为高贞观,后为礼斗亭,亭前有浴仙池,夏不溢,冬不涸,可以疗病。”福泉山这么一座小山包,却在明朝初年就成为蜀中十大道场之一,贵为贵州省道教第一名山,正应了一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这里的“仙”,就是武当派开山鼻祖、太极宗师--张三丰。
时间关系,我还是重回正题,与福泉山相邻的,有金瓦红墙规模宏大的一组建筑群--平越文庙。明洪武年间曾下令天下郡县皆建文庙。平越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占地7200平米,为木结构古建筑群,由照壁、庙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斋宿更衣所、名官乡贤祠、崇圣祠等组成,是由平越卫指挥张信捐地修建。重修后的文庙是福泉市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门前有砖雕照壁,正面刻有“杏坛讲学”图。
大门高大的砖雕门罩
照壁背面是“太和元气”四字,意指孔子的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棂星门背面书“生民未有”。始出《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一样这么至高无上的圣贤。
大成门
大成殿
东侧有名宦祠
南门城楼,又称威武楼,占地316平方米,城楼为两层,高12.5米。南门城楼是四大城门中最为高大宏伟的一座。
威武楼外观。
东门叫藜峨楼,现只剩下孤零零的城楼。
最后,也是福泉古城墙的重点--西门泰宁楼。这里有“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后面我会为大家逐一呈现。
西门南边的小石山也属于福泉山
西门城墙,沿着山势曲折,宏伟壮观。
西门门洞。两侧城墙石块是老构件。
西门城楼外观。
从外面看,开始发现西门的独特之处了吧,城楼之外还有城墙,围成第二重城门。
小西门两侧各有一口取水井,通过暗渠与外面的沙河相通。水城因此得名。
沿着小西门,城墙蜿蜒而上,与主城墙相连。外面还可见到第三重城墙。
选择沿水城城墙向上爬。
从高处下望小西门。可以看见外面还有城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外城了。里外三重城门,堪称奇观,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孤例。
这个角度更明显,外城与水城城墙交界处。外城呈三角形。
沿外城城墙向下。
真够陡峭险峻
从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看到水城城墙开有三道门,中门也就是小西门开在河道上,外有碇步桥可过河。
外城将沙河河道包围起来,里面还有水车。
葛镜桥,位于福泉市城东南2.5公里处,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历经400多年仍坚固如初,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观。据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记载:葛镜桥全长51.44米,3孔,大拱高9.61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9.9米和5.02米。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素有“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之美称。
葛镜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镜桥,桥因人名,这座桥的建造者叫葛镜。麻哈江自西向东将福泉隔在了北岸,江水披襟斩棘而来,形成了洒金河谷。河谷江流湍急,水黝如漆、沟壑纵深、悬崖峭壁,是贵州通往湖广的古驿道必经之路。行人到此,划浆渡舟,往往覆没。至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曾任平越卫指挥)宦游故里,见此情况,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因水急沟深,山势陡峭,桥墩无处着力。初建于麻哈江上游马丫河,未成桥塌,称“上倒桥”;再建于江下游鸭爪坝,历经数载方建成,仍因水圮,称“下倒桥”。至今,两座倒桥遗址尚存。
葛镜建桥,屡建屡败毁,知情者,无不视麻哈江为天险,非人力所能成就,劝葛镜别再白耗精力。然而葛镜造桥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为了使桥能顺利建成,他斋戒数日,率妻子刑牲酾酒于麻哈江上,并作誓词以明其志--“桥之不成,有如此水”。其言之悲壮,“有如包胥之入秦庭,庆卿之离易水”。其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样子,使曾参加过两次建桥的工匠和百姓们感动流涕。
随后,葛镜竭诚尽力,罄尽家资,再次募工造桥。同时,他吸取前两次造桥的经验,重新踏勘选择造桥的位置,“乃于岞鄂沓障,拔地插天之处,募工凿其麓。崆峒之石,悉展为平陆,东西岸开约五六丈,垒趾于渊,为蹲鸱雁齿,屹然亘虹于江上”。工程之艰巨,颇为罕见。建桥所用料石,“石皆如墼,方不及尺,层累而上,大石横空,悬构酾水,其高百尺,有如神工。桥上行者,俯见深渊迅流,目眩神摇,匪为大德,亦伟观也”。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立于桥头,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予嘉镜之行,怜镜之死,又喜其桥成,而死得敉宁也”。茅以升教授也在其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中写到:“十六世纪贵州平越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二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对葛镜倾尽家财造桥的崇高善举、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沿着古驿道的石阶下去。
古树下还有几块“指路碑”。
下去几十米,终于见到葛镜桥真容。现在明白为什么要上网上图片了吧,因为现在植被茂盛,已经找不到适合的角度拍摄古桥全貌。
桥面为不规则石板铺就,两侧有石栏杆。
栏板上刻有花纹图案,这块有太极图。
这块石碑刻的是咏叹葛镜桥的几首五言绝句。
桥头的小神龛,莫非祭拜的是桥神?
往上是旧时来往的古驿道
接着下去桥底。
再次以网上这张图片做说明。如前面所述,葛镜桥为三孔石拱桥,但其三拱的拱高与跨径皆有所不同。这并非是葛镜蓄意而为,其实完全是因地制宜的奇思妙想。如图可以明显看到,北侧石拱最高,跨径也最大,是因为其所处位置为河道最深处,水流也是最大,这样的设计可使水流通过性更佳;而且,河床从北向南逐渐升高,所以拱高也顺势逐渐降低,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可算巧夺天工。
向下看到的第一跨近南岸崖边,拱高5.02米,跨径6.26米。
桥洞两侧皆有石板路可下。
观看桥洞内部,可见葛镜桥采用的是干砌法,而且石料并不规则平整,完全借助着桥自身重力和桥拱张力相互紧紧粘合。1941年,茅以升教授曾组织国立唐山交通大学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得出“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的结论,评价其为“中国古代名桥之一”,并收录于《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正如名僧钱邦艺诗中所赞“八桂凌空架玉虹”、“鬼斧神工让葛公”。
下到底部仰望葛镜桥,更觉高大挺拔、雄伟壮观。近北岸的桥墩正是巧妙地立于江心礁石之上,这也是葛镜第三次造桥始获成功的关键。
起拱处居然是在悬崖上突出的岩石上,当真是匠心独运。
正是由于建造此桥如此艰难,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关于神仙帮助葛镜造桥的传说:葛镜起初两次建桥皆以失败告终。仙人张三丰外出云游到此处得知此事,感其善心,于是托梦给葛镜,说要在江岸石壁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脚,并要在鸡叫之前,让福泉城每户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边,桥才能建成。葛镜顿时领悟。最终张三丰利用法术将豆腐点化成石料,帮助葛镜在洪水到来之前成功建成此桥。因此,葛镜桥又称为“豆腐桥”。
无论怎样,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古桥,更多的是在传递来自先人们的善心、恒心、慧心。希望我们的民族永远都不会缺乏葛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