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鹏||落日黄昏(连载五、六)

作者小传

杨开鹏,笔名孤蓬万里、岭上居。陕西西安人,1966年出生。现任国企高管,高级工程师。爱好文学、摄影、旅游。偶有作品发表在刊物和网站。

落日黄昏

著.杨开鹏

(五)

杨木匠一大早叫上老李,两人骑上电动车,直奔塬下常兴镇。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渭河滩东西八百里长,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南北是山,南面是中国最大的横断山脉——秦岭,也是南北分界线,据说是中国的龙脉。渭河滩两岸是厚厚的黄土塬。常兴是个古镇,在塬下渭河滩。此时,塬下地里的玉米都露头了。

老李哥俩,很快就到了常兴敬老院。原来,老村长杨大个子就住在这个敬老院。杨木匠女儿昨晚建议他去住养老院。这不,杨木匠拉上老李专门实地考察。

杨大个子见了两个老伙计,激动得拥抱在一起。老村长杨大个子领着他俩参观自己的公寓。一进门,一股骚臭味扑鼻而来。稍稍看了一下,杨大个子就拉着他俩走出了房子。外面说,外面空气好。杨大个子告诉他俩,同屋住的老吴大小便经常失禁,唉,没有办法。

“那敬老院护士不管吗?”杨木匠不解的问。

“管不过来!也管的,一天换洗一次。老吴儿子上次来抱怨几句,院长说有意见快转走吧!巴不得呢!”杨大个子小声说着。

敬老院共有老人三十几个。雇不起太多的服务员,像生活不能自理的,一般不收。一天的生活就是吃饭、晒太阳、睡觉,没太阳日子就发呆。

老李提议出去吃,让杨大个子解解馋,顺便谝一谝。

在常兴街道找了一个小饭馆。饭菜上齐,要了三杯店里泡的药酒。杨木匠说明了来意,杨大个子语重心长地税:“兄弟呀,听哥的话,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来这。在村子里,起码有熟人说话,人心不慌。人一辈子不就混个圈子吗?木匠,你为啥不跟女儿去城里住?不就是因为城里没有你的圈子嘛!不是你的江湖,你不好混。孩子们不理解咱们,那你让他们回农村住,看他能住几天?道理是一样的。”

老李和杨木匠听着杨大个子说得很在理,频频点头,频频碰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只有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圈子的温度是最合适生存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愿意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在一个村子里住了大半辈子,村里每个人的品性都了如指掌,说话办事就有了分寸,谁给谁也不用夹心。敬老院为啥不行,如果你俩来,我们仨在一起也不孤单,也好。我来这,说实话,没一个朋友,几乎没一个能说上话的。当然也交不到朋友。都这把年纪了,谁还去交朋友?哼!当然,在这里不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也就这些优势。早上四五点就醒了,睡不着,苦的是没说话的人!这就是城里人说的寂寞吧,是不是?有时候,特别想孙子,忍不住给孙子打个电话,没说几句就挂了。老了,讨人嫌。

杨木匠心想,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我不仅可以做,我也乐意做,做这事的时候不会感到丝毫苦累。敬老院的优势对我没有意义,看来我暂时不用来这。我晚上就给女儿打电话,讲讲这个道理,要不总逼着我上敬老院。

几杯酒下肚。大个子聊起自己的家事。

大个子老伴去世三年了。一生没有女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农村,老三在上海。老大、老二成家后就搬出去,住新村,和他不在一起。虽说在新村,离得不远。那一年,老伴重病卧床半年时间。老三出钱,老大、老二放下打工的活,轮流床前照顾。时间一长,妯娌间又相互埋怨,到爆发战争,到天昏地暗,到老娘离去……

安葬了老娘。在舅舅等亲属的主持下,三弟兄关于父亲杨大个子的养老达成协议。送老人到敬老院。老三出一半费用,剩下的一般费用,由老大老二均摊。逢年过节,老大老二接回家住。

大儿子是木匠出身,现在的木匠活也干不动了。成天在村子商店的麻将桌上打发日子,赢了钱去镇上海吃海喝一顿。输了钱向媳妇要,没有就卖麦子、卖玉米,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从来是有借无还。搞得亲戚朋友平日里,都躲着他走。给老人的每月的钱哪能供上,都是上海的老三给偷偷垫上的。这事不能让老二和老二媳妇知道。要知道了,肯定要吵架。

老二到是本份,两口子过日子也仔细。经营了三亩苹果园,起早贪黑地忙碌。老二两个儿子,一个还在上大学。一个大学毕业,在西安上班三四年了,还没有女朋友。大家给建议,如今男孩在城里没有房子,很难找到对象。老二俩口也眼看着西安的房价一年比一年涨得高。今年初,拿出所有积蓄,还向亲戚借了一些,凑足了30万元首付,在西安西三环外买了一套房。儿子每月还完月供,除去基本生活的开销,剩余不足百元。前几天就有人上门给介绍对象,可家徒四壁,哪有钱给孩子说媳妇呀?

老二媳妇说,给娃买房借了他娘家的钱,不能再开口了。你能不能给上海的老三张个口?老三在上海工作,应该问题不大。为了老人的养老,兄弟三关系闹僵了。平时基本不来往。连电话都不打。架不住媳妇催,老二硬着头皮给老三打了电话,说明情况。电话那头,老三客气地说,二哥,我困难的很,也要每月还房贷,还要供女儿在英国留学的学费……

杨大个子:“老大不争气,老二、老三难的很。哥俩,说句实话,我现在成了负担,我死的心都有了!”

“不敢!老哥你别瞎想。”老杨忙说。

老李:“老哥,就算你现在死了,你那三个儿子恐怕连安埋你的钱都要拿不出。凑合活吧,敬老院是小钱。按现在咱们村子兴的规矩,你死了,没有十万元,都安顿不下来!”

老村长一听,老李话丑理端,看来自己还不能死呀!说着潸然泪下,惹得三个人都抹眼泪。

举起酒杯,干了一杯。大个子笑着说,活不下去,也死不起!咱凑合活吧。

这句话把大家逗笑了。大个子笑着笑着又哭了……

“在这,我觉着是在坐牢。坐牢还有探监的!谁我都不想,就想一个个孙子。三年了,就小儿子来看过一会呀!这都是哪辈子造的孽呀?”老李、杨木匠赶忙安慰。

“看看别人,我也想通了。在这里,至少我的费用是按时缴的,敬老院有不少人还羡慕我,还夸我儿子都孝顺呢!我说,孝顺得很!”大个子说完,干了一杯酒,重重地放下杯子。怪谁呢?谁也不怪。自己的罪,自己受!

老李看着老村长难受的样子,怎么和当年领导全村人农业学大寨的那个风云人物联系不起来呢?

(六)

杨木匠前脚一进屋,村长就来了。

原来,县政府在全县搞了个农村新型养老试点。新任县长是南方人。到任后,做了实地调研。发现关中农村的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时还接受不了敬老院式的集中养老模式。再说,目前的敬老院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还很差。留守的孤寡老人,都在自己家住,吃饭是个问题。所以向上级提出由政府出资,在每个村开办养老食堂,提供孤寡老人用餐。新县长的提议,很快就获得了人大和上级的批准。县上为此召开了广泛的动员和宣传大会,轰轰烈烈,大张旗鼓。

秦家庄在原来的小学,开设了一个养老食堂。为村里的孤寡留守老人提供餐饮。吃也便宜,一顿饭三块钱。村上还添置了文体娱乐实施,能下棋,打扑克,打麻将。

明天县上、镇上的领导来村上检查养老食堂的开办运营情况。

村长特意来邀请杨木匠明天一定要去。在这种事在农村常有,大家都会捧场。杨木匠爽快地答应了,保证去,放心吧。

临走时,村长特意小声强调了一句:

“明天捧场的,饭钱后天退,说话算数的。嘿嘿……”

村上的养老食堂开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杨木匠去过一回。政府出资,买的灶具、娱乐器具,做饭的工资也是村上给发。可听老李私下讲,村上建养老食堂,村干部又乘机捞了一把。

雇的做饭的,是村长的侄媳妇。养老食堂,平时只供一顿午饭。原因是做饭的妇女,早晚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时间做早、晚饭。杨木匠一琢磨,早餐、晚餐还得在家里吃,还得动锅灶。算了,没意思。干脆在家吃,倒省事。娱乐也就是午餐一阵时间。上次吃完饭打麻将,没打几把。那做饭的喊着,收了吧,我要下班!

第二天,几乎是全村的老人都去养老食堂吃饭了。村上临时增加了服务员。场面跟过事一样。镇上、县上来了五辆车,还有记者跟着。

记者小姑娘和各位老年人热情地打招呼,不断在人群中采访,大家按预先准备好的答案“认真”地回答着。

“大爷,你天天来这吃吗?”记者小姑娘采访杨木匠。

“天天来!养老食堂比家里好。在这里有吃,能玩。养老食堂是老年人的家。感谢政府!社会主义真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杨木匠一股脑说完了,免得一句句回答。

最后,一位年轻的副县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组稿编辑:素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