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徐灵胎,胡希恕,倪海厦谈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痛风常用】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一:

黄元御

的解释: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寒滞,故身体烦痛,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

二:

徐灵胎

的解释: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白术4,甘草2,附子3,生姜3,大枣12。上五味,以水6升,煮取2升,去渣,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术附并走皮内,去水气,术附并力则去水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4两。此即前桂枝附子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加桂。观此条故知桂枝能通利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虚弱及产妇,宜减服之。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转侧,湿则身重,不呕不渴,湿而兼寒,脉虚浮而涩者,内外阳俱虚,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生肠胃津液。

三:

胡希恕

的解释:

桂枝附子汤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明显者,因用桂枝生姜解表,去桂加白术汤是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轻而里症重者。故但用生姜解表,此是两方证的异同点。由此两方证悟出,白术治太阴虚寒性便秘,临床屡用皆效。

四:

倪海厦

的注解: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大便溏,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

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是

伤寒论

里面治疗风湿

关节炎

的方子

伤寒八九日,八九天了应该傅少阳或阳明了,结果没有传经,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滤过性病毒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结果被湿挡到了,所以风湿的人刚开始得到感冒的时候,全身关节很痛,不能转身,又下呕,没有进入少阳,不渴,没有进入阳明,所以没有传经,可是也没排出去,病人的脉浮虚而濇者,「浮」代表风、「濇」代表湿,濇的脉就像葱一样,压下去扁扁的中间空的,这是脉证,肌肉关节很酸痛,很紧,翻个身都没有力气,病人还有表证,还兼了风湿,就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大便溏,大便稀稀黏黏的,代表湿,脾主湿,当湿很盛的时候,脾脏功能不好,脾主运化,肠子蠕动仰赖脾脏,一旦脾湿过盛,湿就渗到肠子里面去了,结果大便出来就黏答答的,同样的,开给病人去湿的药的时候,病人的大便就应该是黏答答的,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这种风湿关节炎,现在人如果体质素有中湿,在劳动以后,又吹冷气导致不能出汗,就容易发生。

桂枝附子汤

去桂枝加白朮汤

同样有生姜、炙甘草、大枣,其余的桂枝附子汤有桂枝和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有白朮和附子,桂枝附子汤是用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所以他浑身关节痛,这时候用桂枝去风,靠附子去湿,附子行走速度很快;如果病人没有表证,只是全身关节酸痛,没有浮脉,就没有表证,大便比较稀,小便很正常,就是湿往大肠走了,这就是脾脏太湿了,肠子的黏液很多是从脾来的,湿很盛的时候,就顺着肠壁出来了,和小便没关系,所以不管排尿系统,管肠就好了,这时候用白朮,因为白朮专门去脾湿的,如果这药没有加附子的话,就光把脾脏的湿去掉了,不能去掉关节的湿,因为附子走表,附子把白朮带到四肢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
初服其人身如痹,刚开始服的时候,全身关节麻痹,因为附子走表,半日许,差不多十二小时以后再吃一碗,其人如冒状,头有昏眩的现象,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不用生姜、甘草、大枣,光用附子、白朮就是「朮附汤」,「朮附汤」发脓急救用的,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的,现在加生姜、甘草、大枣,就是让它从脾脏到肌肉到关节,脾主四肢。顺着脾经走到关节里面把湿去掉,如果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因为水气还没有办法完全去,所以附子在皮肤上走的时候,慢慢吸收水气,病人会头昏,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两法也,可以加桂枝,加不加都可以,这是一个处方、两个方法;一般性的风湿就可以用这二个方子,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白朮附子汤」。第三个方子就是治疗「痛风」。


END

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经方真谛。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迈向健康之路。

关注我们,关注中医发展。

(0)

相关推荐

  • 十七、风湿性关节炎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风湿性关节炎.腱鞘炎 [治病策略] 1.关节湿疼者,脾经下陷则生湿,湿气淫溢于关节,气脉不能疏通,故关节疼.(燥土暖水,兼清木热.) 2.身上开始有湿的时候,没有感觉,可能就是舌苔发 ...

  • 十八、痛风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痛风 [治病策略] 痛风是西医病名,西医认为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此为标也.中医治疗时要根据中医理法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有病人痛在脚,有病人痛在手,用 ...

  • 『每天学伤寒』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一八八:『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肠子发炎的时候,用黄芩汤,胸膈发炎的靠黄连汤,除了生姜泻心汤以外,黄连汤过去抗战时大多用来治霍乱的,为何胸中有热?病人呈现的 ...

  • 伤寒论学习:172条-17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主持人:黄大春老师 时间:2017年12月26日20::0-21:00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陈青.许 ...

  • 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一般的肢体疼痛

    甘草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都是治疗一般的肢体疼痛的,应该说他是一个标准方,就是在当人体没有明显的,你比如说,他水证也不是很重,然后其他的半表半里的证也不是很明显,等等,也就是说这个人身体还好,但是就是肢体 ...

  • 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痛风)

    桂枝芍药知母汤 [原文]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l ...

  • 经方: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

    桂枝附子汤 [原文]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伤寒论> ...

  •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两大医出同招一剂均安 前几天读<洄溪医案>读到徐徐灵胎治疗外感停食的故事,今天读刘渡舟老先生的<伤寒论讲稿>提及一个胡希恕老先生的案例, ...

  • 黄元御,徐灵胎,胡希恕,倪海厦对同一条辩的不同解释

    本帖最后由经方魅力 于 2011/12/21 21:42 编辑 一:黄元御的解释: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 ...

  • 【视频】名医徐灵胎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 ...

  •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年成为一代名医.他独特的学习方法绝对值得借鉴.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 ...

  •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临证医家既要熟谙辨证论治,又要掌握专方.专药(即专病专方,专病专药),二者不可偏废,才不失博采众方之训. <和剂局方>虽然 ...

  • 胡希恕:谈神经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书友会第277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抑郁症越来越多的时代,在胡老的经验中,寻找一点启发吧!(编辑/王超) 神经病证治 作者/胡希恕 这里主要讲狂证(附:癫证).痫证.神经官能症. ...

  • 徐灵胎:人参切块的原因

    中医书友会第117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方药虽然能中病,若煎服法不合理,其药必无效."(编辑/盒子) 服法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每 ...

  • 时空穿越——黄煌教授与张仲景、徐灵胎的对话

    "我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梦回东汉,时光穿越跟着张仲景抄方,看看张仲景当时什么时候要用大柴胡汤,什么时候要用桂枝汤."中医学者黄煌教授如是说. "我曾经写过一 ...

  • 徐灵胎《病家论》925字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