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信平(签约作家)丨食

作者:郑信平(签约作家)

《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告子说的,也即吃饭和繁衍,是人天生的本性。只有吃饱喝足了,才能有个好的身体,才能生存下来,才可谈色的要求,才有传宗接代的可能。作为天生之性的生存和繁衍,食在色前,可见民以食为天的必要性。

中国物阜民丰,天南地北,风俗迥异,人们对美食的喜爱各不相同,吃的文化丰富多彩。最能反映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引起如此规模共鸣的好题材,它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我们能从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中,品味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说起美食,辣在中国的美食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是有俗语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么。其实,四川是麻辣,贵州是酸辣,湖南的辣才是光辣椒的纯辣。记得大学时有同学是萍乡的,靠近湖南,经常打饭回寝室,捧出宝贝——干辣椒罐,舀上几大调羹磨碎了的辣椒,拌在饭菜里,吃的有滋有味。而自认为也能吃辣的我们,也来那么一小勺,可随后就嘴巴斯斯声不绝了。

在成都呆过三年,麻辣应该算过关了,加之妻是湖北人,吃麻又吃辣,等于自我二十几岁到成都后,只有工作后单身的那么一两年是清淡点的饮食,自此就和小米椒花椒结上缘分不开了。

也好,与花椒须臾不可离,大凡只要带腥的,油锅还没冒烟,岳母就会那么一撮地来一下,久之,也习惯了花椒麻又香的感觉。

《本草纲目》有:“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花椒既能散寒除湿补火,又能去腥提味,何不多多益善呢。

但事多烦心,物多恼人,花椒吃多了也不是好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许是本就生来不是吃花椒的命,或是不能连续吃,或一次性过量了。也是,谁家天天大鱼大肉的,谁将糯米当饭吃,就是不腻,身体也吃不消啊。这下好,我就吃出问题了,这几天老往小区诊所跑,手背吃亏(吊针)。

想成都的串串香麻辣烫各种火锅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毛血旺片片鱼,哪一样不是花椒打底,或飘或洒,或沉或杂,皆是入口之美味,养胃之佳肴。

也在与妻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买来或煮好或烫好的麻辣食品,现成开袋就可食。算是回忆读书岁月,品味现时生活,感觉岁月静好,更要珍惜当下。

周末,闲来无事,和妻逛超市,突发奇想,想每次的水煮都吃的不过瘾,既来了超市,何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过足瘾呢,何况调料家里常年不缺,主料现买就是了。

于是,现买鸭胗鸭肠豆泡素鸡豆皮海带莲藕等,回家清洗开煮,也美美地饱餐过足了瘾,也小咪了一小杯,心满意足。准备将美好的心情,试着记叙记叙,也开好了头,可白天有点劳累,又咪了一口,手机写字没多久就呼噜了。

也罢,看来学人家样的有美食要分享(至少网络上),有好心情要告知(好友),做不到了,可见我这人的小家子气。

人常说,美好的心情,从吃开始。也是,中华美食,本就源远流长,撇开酒池肉林的负面形象,出土的青铜器,除了祭祀用之外,用在吃喝上的是多少,光看那些稀奇古怪的器皿用字,敦、鬲、甗、簋、簠、盨、豆;斝、觚、觯、兕觥、卣、盉等等,哪一个不是现在的盆盘都能取代的,可古人给分的那么细,一则是礼的要求,二不也是吃喝讲究的过多,才能有如此众多的器皿细分么?

我们在朋友圈里不也是经常能看到发美食图片的么,那心情,如同美食入了己口一样,美滋滋的,也会从心底里感谢发图的朋友。因为川菜鲁菜湘菜粤菜东北乱炖新疆烧烤你吃不完,串不够,有图有真相了,等于吃到嘴巴里一样了嘛。

正如我经常在早上上班前,将中午的菜切好配好,看着那细细的丝、青翠的叶、红红的色、晶莹的白,如同山水油画,在自己的手中,在我的刀下,雕刻出,巧妙组合,展现的是美的拼盘,色的世界,感觉那诱人的香味,已然喷涌而入我身,直至心脾,也经常长吸气,大有心旷了又神怡的舒服感,也常驻足良久。这种感觉只有同好者能感知。

我对食不懂,是美食的门外汉,但我知道,色能诱人。此色非“秀色可餐”之女子或景物色,而是食之色。好的厨师不光要刀功一流,颠勺了得,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每一种食物的营养,及其与其它食物的搭配。还有,在色的要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雕刻颜色组合拼盘摆设更能在现时提升气氛促进食欲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从花椒水煮开始,写着写着就撇往吃的心情、食物的颜色上偏了,好在我对营养十窍通了九窍——还有一窍不通,不然,更要胡说八道了。这是食的魅力,将我乱引。

我看,人,自呱呱而来,张口的除了宣告“我来了”之外,随之应该是问“到哪吃”吧。不然,塞进奶头之后,干嘛就不哭了呢,还一个劲地吮吸。

期间,在世间行走的几十年(寿长者过百),哪一天能少了吃,从母乳米汤开始,长牙后就咬开了,成年后还加上喝的补充,觥筹交错,满面通红,无不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啊。直至老年之后,牙齿逐个退休归隐,食物也随之由炒豆而闷豆而豆皮而豆腐,最后豆花豆腐脑。仍还是保有着对吃的追求,入肚的皆要过嘴,扁着嘴巴,上下牙龈磨那么两下子,唱过滋味后方能进喉咙下肚。

几十年的吞咬咀嚼咪喝之中,难免有吃的不对,身体活受罪,吃的不行,肠胃直又平,吃的不好,药来也难保的“美好”高光时刻,但往往是揭了伤疤忘了痛,继续。

只有在哪天走路直线都偏到边沟里,或睁眼迷离,摆在面前的大烤鸭看成红柳菜芯,或连举杯握笔都有难度了,才想起,那些美酒佳肴,原来是我身宽体胖的罪魁祸首,是这高那高的背后推动者。于是,吃药的同时,狠下决心,要回归本源。回到老祖先的年代,粗茶淡饭,日则一饮,更有甚者,过午不食,与美食彻底地断了缘。

但,色香味俱全的那么些东西老在眼前晃动,何况和老祖宗接触一段时间后,确实眼冒金星,口干舌燥了。

于是,很多人,往往复归本真,美其名曰,随顺自然。

这就是食的魅力。

(2021年1月22日晨)

文/郑信平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现为《金秋文学》签约作家。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

  • 这个剑桥学霸25年痴迷川菜,为找最好的花椒被当作间谍

    一位剑桥学霸爱上川菜 拜师成都技校,曾被当作间谍 25年来写了6本中国饮食书籍.菜谱 除了打破外国人对中餐的偏见 她还要教更多中国年轻人做家乡菜 无论到全国哪个地方,川菜馆一定少不了,鲜香.麻辣,很少 ...

  • 致所有喜欢美食的朋友们,搭口一尝烧烤的美食手札记!

    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 该去隔壁烧烤店了 肉类肯定是烧烤界不变的真理 而烧烤店里的素菜更是被称为烧烤"答案" 那么在烧烤界里, 地位最高的素菜会是什么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有关食的闲扯(散文)

    有关食的闲扯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告子说的,也即吃饭和繁衍,是人天生的本性.也是,只有吃饱喝足了,才能有个好的 ...

  • 【大师的菜】川菜流传150年的“麻婆豆腐”,有个8字秘诀你知道么?

     传 统 川 菜 · 麻 婆 豆 腐  一个国庆假期让大家体验到了完整的"四季轮回",今日寒露,北方做好了入冬的准备,而南方也即将进入深秋. 天气渐冷,除了"起床困难户& ...

  • 郑信平(签约作家)丨大通铺

    大通铺 作者:郑信平(签约作家) 大通铺,是时代的烙印,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也只有和我差不多年龄或比我稍大的才知晓何为大通铺.大指面积大,通则意味着通达通畅,也即这头能滚到那头,铺则是铺席. 顾名思义 ...

  • 郑信平(签约作家)丨中秋月圆圆

    中秋月圆圆 作者:郑信平(签约作家) 感觉前几天还是端午,还在想着端午安康.脑海里,大雨中和妻子赶回玉山,和大哥二哥一起,从岩瑞卫生院把老妈送到玉山县人民医院老院址那急诊科抢救,短短的那么点路程感觉被 ...

  • 郑信平丨饭碗

    饭碗 作者:郑信平 上午,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永华从老家来市里,到我办公室坐了坐.三十多年了,我们从稚嫩到成熟,个子也从初一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人到中年的(都是)横向矮锉锉,可谓有苦同担的绝佳好例子了.我 ...

  • 郑信平丨说泪

    说泪 作者:郑信平 写了<谈笑>,自然就要说说笑的对立面哭了.可一想到哭,就老大的心里不痛快.因为第一印象,哭就是因了外来横逆之力过大,承受不了或抗拒不了,而难得支撑下去所致,或者是不想离 ...

  • 郑信平丨谈笑

    谈笑 作者:郑信平 身份证塑料封皮破裂,数字磨损,到派出所重办.照相时,被要求微笑,可面对漂亮女民警,我倒是正襟危坐得紧,一点都没笑.回到家,想翻翻清人程世爵的<笑林广记>,找回笑的神经细 ...

  • 郑信平丨书信

    书信 作者:郑信平 每晚睡觉前,照例要浏览微信朋友圈,雷打不动.尤其是有几个人的朋友圈,若几天没看到其发出新东西,就感觉心里少了什么,是不是他这几天家里有事了?多少次想问问,也是,兴趣类同.人皆有所好 ...

  • 郑信平丨手机

    手机 作者:郑信平 什么东西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呢?现在若提个这样的问题,答案肯定是手机了.试想每天出门前先摸摸口袋,看少了什么,无非是钥匙和手机.钥匙忘了,可以等家人的开门,但若手机没带,肯定感觉 ...

  • 郑信平丨对门对吹

    对门对吹 作者:郑信平 两个人,两对门,对着吹牛皮,对着吹啤酒瓶,这就是对门对吹,说的是我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和对面宿舍的中文系古汉语文字学博士生龚泽军兄弟的一些有趣往事.四川大学在四川省会成都. 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