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陈晓||做客三层楼(散文)
主编:非 鱼
三层楼,樟树本地人大多知道,它是阁山镇下辖的一个村庄,地处具有“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之称的阁山腹地。这里毛竹遍地,空气清闲,风光旖旎。近年来随着樟树市政府对旅游事业的加大投入,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一条崭新的柏油公路从城区一直延伸到该村的终点,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周日下午,我所在的公司一行十人,就做客三层楼。
我们做客的东家姓兰,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五,他们都在村上开着“农家乐”特色餐馆。说是“特色”,是指这儿向游客提供的饭菜都是地地道道山中出产的,像山老鼠、石蛙、苎麻米果等这些都市里的人们听都难得听到的名字,无不透露出山村的特色。
趁着主人在厨房做饭的空隙,我在房子四周转起来。最有意思的是兰家后门那壁立的石山,天然地恰到好处,所有凹凸不平的角落,似被精雕细琢过的,又像是自然形成的,但都被房子主人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或放碗筷,或放置农具,或作为某种饰品,一切井井有条。他家二楼的阳台处,向外衔接,与屋后的山石连为一体,这样从二楼通过阳台就直接上了屋后的竹山。山岩间有几根塑料管伸入,汩汩清泉就流入到家中所有的水管口。人站在屋后的走廊处,一缕山风吹来,顿时心旷神怡。主人向我介绍,原先这里的住户都是分散在各处,有住山顶的,有住山洼的,相互之间来往很不方便,后来根据镇政府的统一规划,将全村的村民都搬迁到现在的这个洼地上来,“背靠青山,结伴而居,”建成农家特色一条街,经营农家饭庄。
三层楼的名字怎样得来,我没有向主人打听,是否这里的人们都住在半山腰,有如城市里的三层楼房那么高,故此名叫“三层楼”吧?从我们来的路上,那不断抬升的山路,就多少告诉了我这点。这里最大的风景特色,就是竹子多,说这里是竹子的海洋是一点都不为过。山上山下,村前村后,自进入阁皂山的地界起,就被竹子所覆盖,要是能从空中俯瞰下来,那将是蔚为大观的。这里已经成为樟树市一处天然氧吧,无怪乎每逢周末,城里的人们或三五成群,或相邀结伴,来到这儿观光赏景,尽享大自然的恩赐。正因为这里是竹子的海洋,都纷纷取名与“竹”有关的名号,像兰家老五的叫“吟竹居”,他四哥的叫“赏竹苑”,老三的叫“品竹院”……无一不是与竹相关联,极富韵味和情调。竹子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喜欢吟诗歌赋的对象,它的品性、它的高洁,曾为世人留下了多少名言佳句。诗人蔡似襄游玩来到这里时,沉浸于这里的竹子给他带来的极大享受,提笔写下了《三层楼竹海听涛》诗:“阁岭崔嵬万象清,石门深处卧烟霞。依山临水多栽竹,带月锄云闲种麻。”可惜我才思学浅,不能像古人那样吟出这样的佳作,只能对着这大片的翠竹发出自己的由衷赞叹。我同来的同事早被这美景所吸引,一下车,便情不自禁地四散跑开,寻找自己所中意的景色,选准角度,不停地用手中的手机拍摄、记录,唯恐漏掉一二,还不时地叹息时间有限,要是能多停留一点时间,哪怕是十分钟,就可以多品尝一处风景,可以多留下值得自己回味的地方。
饭菜上桌了,望着那馋涎欲滴的美食,人们的胃口在那一瞬间恢复了本来,都说“斯文不在饮食”。、近年来,随着所谓的科技进步,人们每日所对的都是“速生速长”制作出来的各种食品,早已没了大快朵颐的快感。可此时清一色的山村菜肴,红烧兔子,山老鼠,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美食”,什么叫“风味”。难怪同来的几位老同志打破“年老不畅饮”的诫律,豪情满怀,高举酒杯说“喝”。这“喝”声,既有对三层楼风景的赞美、喝彩,也有对特色农家菜的喜爱。我好几次到主人的厨房与他们聊天,看他们怎样做这地道的农家菜。主人告诉我,这山老鼠,是本地山里的特有,以山里的竹笋、香菇为食,大的有两斤,最小的也有一斤,肉质鲜美,以每年春季的最为营养,刚刚经历过一个冬季,山老鼠滚圆滚圆的,人们用自制的捕鼠器将它捕获后,关到笼子里,吃的时候只需把山老鼠去毛开膛,掏空内脏,再放到焙笼,用文火加少许的谷糠慢慢地烘干后,配上油盐酱辣及砂糖、老姜、葱蒜、八角等佐料,吃起来脆中带韧,咬劲足。主人特意对我说,这次你们来的不是时候,身边没有新鲜的老鼠肉,只有腌制的,口味稍差了点。并一再说要我们明年春暖花开时来他们那儿,保证让我们吃上新鲜的山老鼠肉。不要说吃到那美味的肉了,就是听他们这么一介绍,我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我自患痛风的病后,对富含营养的食物以不吃为好,今天听兰家人这么一介绍山里的这道特色菜,我破例地解禁,也尝了一块平常非常难得一见的好东西,作为对此次作客三层楼的一个美好记忆。
三层楼,明年我再来你这儿品尝独特的风光与美味吧!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陈 晓,男,江西樟树人,国企改制后下岗在当地一私企工作至今,闲暇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在人民网、中国作家网、望安山文学及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数十篇(首)文章(诗词),收获虽有限,喜欢文字的初心不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