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妖录│ 断尾黑龙:秃尾老李的传说

黑龙江为什么叫黑龙江?难道江中真的有条黑龙吗?是的,黑龙江中的确有条黑龙,而且还是一条断尾黑龙,由于生于山东李家,所以被世人称为“李老爷”或“秃尾巴老李”。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关于断尾黑龙李老爷的相关传说。

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相传明朝弘治五年夏,文登柘阳山下山前村李田斗娶得邻村柘阳山山后郭家村郭三佳为妻。婚后,郭氏于昌阳河中浆洗衣物时饮用河中之水而有孕。怀胎三载后的古历六月初八日夜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郭女产下一子,视之却为一肉状物。李家疑为妖孽,遂弃之昌阳河内。该物遇水迅即膨胀,竟为一黑龙儿。龙儿每夜夜半趁熄烛后回家哺乳,其时狂风大作,其母随之昏厥。此情不久便被其父李田斗察觉。一日晚,田斗瓢扣灯烛,持镰以待。风声过后,田斗猛掀瓢亮灯,但见一黑龙尾绕屋梁,头入妻怀哺乳。田斗惊怒,挥镰急砍,龙尾随即断裂。黑龙疼痛难忍,腾飞出屋,一路到了黑龙江。

那时的黑龙江名叫白龙江,因江中有作恶白蛟而得名。白蛟在此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断尾黑龙见白蛟祸害百姓,怒不可遏,就和白蛟打了起来。由于黑龙断尾,落了下风,首战只得告败而逃。为了能打败白龙,断尾黑龙就托梦给当地百姓需要他们协助,协助办法就是,让他们守在江边,若见江中泛起白水就往江中扔石头,若泛起黑水就往水中仍饽饽(白面馒头)。人们依照断尾黑龙所言,带着石头和饽饽到江边助战,二龙相斗了三天三夜,断尾黑龙终于赶走了白龙,白龙江也自此更名为了黑龙江。

二、李老爷与张天师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民间传说比比皆是,各类传说也都是断章式的存在,为了让故事更为合理,也就有了李老爷入了张天师门下的说法。

秃尾巴老李为何降生李家并没有太过详细的说法,在此也就不凭空杜撰了,总之,黑龙降生于李家,哺乳时被父挥刀断尾都没有太多的出入。但在断尾后,黑龙疼痛难忍,一怒之下便将其父扔入渤海之中。上岁数的老人曾跟笔者说过,在这里应该还有一段“李老爷入海救父”的故事,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已经失传了。

不知是拜还是收,李老爷入了张天师门下,当了一名小道童。当时文登有个丛尚书经常到天师府拜访张天师,一次逢李老爷给丛尚书上茶。丛尚书见李老爷其貌不扬又衣衫不整的样子有失天师府体统,于是敲打道:“看你鼻淌嘴歪的,你真不像个人样。”这种不像人的说法在妖类中是大忌,一时惹得李老爷负气而走。张天师随后对丛尚书说,你这般侮辱你老乡,你就不怕他报复你吗?丛尚书大为不解,张天师便将李老爷的来历娓娓道出,并说李老爷性子直,向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你可得罪不起。丛尚书大惊失色,忙求张天师帮忙协调。张天师于是说,“他来这里已经三年了,一直想回家探望他的母亲,我也一直没准他的假,就当你是替他向我讲情,我准他回家探母。”丛尚书于是主动找到李老爷攀谈了起来,也“不经意”的提到了回家探母一事。李老爷说,“我也想回家,只是天师不准假。”丛尚书当即作保要去为李老爷讲情。结果可想而知,天师准了李老爷的假,但是要他巳时走,午时归。李老爷问丛尚书:“天师让我‘文走’还是‘武走’?”丛尚书说,“这个他可没说。”归家心切的李老爷顿时驾起黑云往家飞奔,一路上狂风骤雨伴随着冰雹而下。也因为如此,山东地界有俗语讲,若遇雨天下冰雹,把镰刀斧子往外扔。其含义就是为了赶跑李老爷,让他从海道“文走”。

探母归来后的李老爷感念丛尚书讲情之恩,说要送他一柄海伞,若遇热天或雨天,只需轻声祷告,海伞就会为他遮挡。后来,丛尚书奉命在烈日炎炎中出远门办差,他轻声祷告后,并未见李老爷前来送伞,就在他疑惑之际,天上凭空聚起一片云彩,一路跟随着他的轿子直到目的地才散。

后来,张天师封李老爷镇守黑龙江,这才有了二龙相斗,白龙江易名黑龙江的故事。因李老爷家乡在山东,所以逢船过江时,凡是乘有山东人的船只都会得到特别的庇佑。为保行程顺利,过江艄公一般都会等有山东人上船才会启程。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过江须有山东客”的说法。

三、志怪中的李老爷

关于李老爷的传说,在地方县志和志怪文献中均有相应的记载。

在《文登文献》中记载的“李老爷”记录于康熙时期:

“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

在光绪时期《文登县志》另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

另外在[清]袁枚的《子不语》中,也有关于李老爷的记载: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

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

在《子不语》中,袁枚解释了李老爷属于“天罚之龙”,也将“郭氏”改为了“毕氏”,当然最大的出入应属,妇人之所以怀龙不是因为饮了昌阳河水而是因为食了暮春之李。虽存在出入但也大致相同。

当然,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各地流传的版本还有很多,均大同小异,还有结合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各类说法。虽多少存在杜撰成分,但引人向善,劝人学好的核心是从未改变的。

(文:花红)

· 感谢阅读 ·

传播中华志怪文化,讲述九州妖怪故事。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属作者本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