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疟疾

​疟疾统论

少阳胆为风木之府,疟家寒热之邪,必归少阳,是以疟脉多弦。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其气从阳则热,从阴则寒也。疟者金火交诊,故其病寒热并作也。

气分受邪,发于六阳时;血分受邪,发于六阴时。浅者每日一发,深者间日一发,极深者三日发也。浅者属阳,阳性易动,故日行之气,触着便发。深者属阴,阴性常静,故日行之气,屡触而始发也。

疟发时,虽大热大渴,必以淡生姜汤适寒温饮之。若恣饮冷水瓜果,脾胃转伤,邪气不达,绵延难愈。

凡疟疾多热,久而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当归、鳖甲、制首乌、牛膝之属,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疟邪在阳者,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留藏不去者,惟阴邪耳,阴邪不能作汗,虽以汗药发之亦不得,惟甘润和阴,如当归、牛膝之属,多服久服,自能出汗而解也。

伤寒往来寒热,劳瘵寒热如疟,伤食劳役,香港脚疝气,肿毒初起,俱有寒热。阴虚证,每日午后发热恶寒,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弦而数,但不大弦为辨耳,俱不可误认为疟也。凡病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自早而渐迟,自阳而渐阴者,由轻而重也。凡感邪极深,发愈晏而作愈迟者,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疟邪必从汗出,邪在阴者,必汗出至足乃佳,然非麻、葛辈可发,但开郁通经,其邪热即散,而为汗矣。其虚者,非参、 、归、地,则终不能得汗也。

古称风寒暑湿,皆能成疟,然必客于营卫之舍,然后成疟,不尔不成疟也。夫营之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营卫之气,日行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必其舍有邪,与日行之卫气相遇则病作;离则病休,故发作有时,与伤寒大异也。

俗有伤寒变疟、疟变伤寒之说,愚谓伤寒变疟者,本是疟邪,因其气特甚,故一发而不止,迨汗出气衰,乃复返于舍而后日作,非伤寒能变疟也。疟变伤寒者,本是伤寒,因邪气先中少阳,故寒热如疟,其邪递引递出,遍满三阳之界,因而发热不止,设不解,则又转而之三阴,非疟邪能变伤寒也。是以始先似疟之证,热虽退,身表尚有余热,不似疟之热退即凉也。始先似伤寒者,汗常浃体而热不退,过一二日,忽振寒而发热,或热退一日而复作寒热,非如伤寒之汗出即热退而邪解也。学人智识既具,自当独断,岂可习焉不察,自同众人也。

久疟不退,邪气陷入阴分,亏损营血,有热无寒,口燥唇干,有似伤寒,人皆谓之变伤寒,不知其为传劳瘵也,脉将散大,或细数,而死期至矣。

风疟

风疟者,脉浮、多汗、恶风,多于春时得之。经云∶以春病者,恶风是也。亦有发于秋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是也。杨仁斋云∶风疟是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

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散风邪。

温疟

瘟疟者,先热而后寒,与风疟大略则同,其但热而不寒者,经所谓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夏阳气大发,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外台》云∶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与夏伤暑而秋病疟者不同。又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亦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与此亦不同。

桂枝白虎汤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碎) 桂枝(三两) 粳米(六合)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

知母 鳖甲(炙) 骨皮(各三两) 常山(二两) 竹叶(一升) 石膏(四两)

水煎,分三服。

湿疟

湿疟者,寒热身重,肢节烦疼,胀满,善呕,自汗。陈无择云∶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所致。当从太阴论治,除湿汤主之。寒多者必兼温,行阳气也。

除湿汤

半夏 浓朴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白术(生) 藿香 橘红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 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温服。本方去白术,加人参、草果、水姜、乌梅煎,即《和剂》人参养胃汤。脉无力,寒多,加姜、附;脉有力,热多,加芩、连、柴胡。朴、苍、藿、姜,发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参惟虚人最宜。

瘅疟

瘅,单也,言独热而无寒也。经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与诸疟证亦不同,其治之之法有三∶一者热气内蓄,而表有客寒,则当散以辛凉。一者客邪已解,而蕴热独盛,则当清以苦寒或甘寒。一者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已耗急,急宜壮水固原也。

《备急》竹叶常山汤 治瘅疟及温疟。

常山(三两) 淡竹叶(一握) 小麦(一升)

水五升,煮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牡疟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金匮》云然也。然牡当作牝,传写之误耳。卫州书云∶疟多寒者,痰多也,痰为水类,能遏绝其阳气于里,使不得外达,故寒多不热,虽热亦不甚也。用蜀漆散者,吐去其痰,阳气一伸,其疾自愈。夫牡属阳,牝属阴,寒多为阴,故宜曰牝。

牡蛎汤

牡蛎 麻黄(各四两) 蜀漆(三两) 甘草(二两)

上先取蜀漆三过去腥,水八斗煮蜀漆、麻黄等得六升,去沫内余药,煮取二升,吐勿复饮之。

痰疟

痰疟由夏月乘凉饮冷,及卧湿地、饥饱失时、脾胃不和、痰积中脘所致。其脉弦滑,其证胸痞呕吐,或时眩晕者是也。微则消之,甚而实者,蜀漆、常山之类,攻而去之。虚者四兽饮之属,补而逐之。

常山散

常山一两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煮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去滓停冷,五更服之,不吐不泻效。

四兽饮

半夏 茯苓 人参 草果 陈皮 甘草(减半) 乌梅肉 白术(各等分)

上 咀,同姜、枣等分,以盐少许淹服食顷,浓皮纸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煎,未发前并进三服。

食疟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伤胃而成。其证腹痛,中满不能食,食则呕逆,嗳腐吞酸,其脉气口独盛。戴复庵法∶平胃散加草果、砂仁,吞红丸子。(方见饮食门。)

《先醒斋笔记》,梁溪王兴甫偶食牛肉,觉不快,后遂发疟,饮食渐减,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饮亦不下,白汤过喉间,呕出作碧色。药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秘。医皆束手。仲淳忽至,视之,令仰卧,以指按至心下偏右,大叫,因询得其由。用丸药一服,至喉辄不呕,水道渐通。次日下黑物数块如铁,其病如失。丸药用矾红和平胃散作末,枣肉丸,白汤下三钱。

虚疟

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则致虚,六脉微弱,神气倦怠,是以补养正气为主。经云∶

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盖病疟而脉虚,气先馁矣,故不宜用针而宜用药。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补中益气汤 小建中汤

二方俱补虚散邪之剂。杨仁斋云∶有中年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药并不可施,遂以二陈汤加人参、缩砂,倍用白豆蔻一二服,病患因自觉气脉顿平,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寒热自平也。

(新定)人参乌梅散 治虚疟、久疟,少气不食。亦治劳疟,劳疟者,遇劳即发,经年不差者是。

人参(三钱) 乌梅(一枚) 黄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钱) 鳖甲 制首乌白术(各二钱)

上都作一服,加姜煎。

疟者,老疟也。三日一发,其气深固,卒不得出。有累年不愈者,亦曰三阴疟。大抵疟病在三阳者,宜汗宜和;在三阴者,宜温宜利,甚者非吐下不能拔其病根也。其胁下有块者,名曰疟母,以鳖甲丸主之。

《千金》常山丸

常山(三两) 鳖甲(二两,炙) 知母(一两) 甘草(五钱)

蜜丸梧子大,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一服,正发又一服。

鳖甲丸

鳖甲 香附(各二两) 三棱 蓬术(各一两) 常山(一两) 阿魏(二钱)

上并用醋浸神曲糊丸,白汤下梧子大五十丸,积消及半即止。

仁斋云∶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曰饮、曰水、曰败血是耳。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则常山能吐之;或结癖胁间,则常山能破其癖而下之。其有纯热无寒,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北大黄为佐,大泄数下,然后获愈也。又妇人产后,败血流经,亦能令人寒热如疟,至暮则发,发则身痛如被杖,宜通经活血之剂,鹿角屑和血止痛如神。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中药学习三八蜀漆

    蜀漆是虎耳草科常山属植物常山的小苗.常山生于南方各省.据说本名尝山,从药性讲,治疗似止如山,似行如水的症状,所以有尝山之名.常山用于治疗伤寒寒热,疟疾寒热往来,胸中痰涎结聚,因为药性峻猛,过量有中毒呕 ...

  • 疟疾诊治精粹

    疟疾为感受外邪.邪正交争所致,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本病以夏秋季节多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以海南省.云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等南方地区多见. 公元前1200年,殷虚甲 ...

  • 久疟

    概述 久疟出自<诸病源候论·久疟候>:"疟皆由伤暑及伤风所为,热盛之时,发汗吐下过度,腑脏空虚,营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 久疟,中医病证,指发作 ...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88至卷291 疟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八 疟门 黄帝素问 疟论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注 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

  • 『中医古籍』金匮翼

    作者:尤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68年 徐序 徐序 柏序 柏序 尤序 尤序 大父拙吾府君家传 大父拙吾府君家传 卷一 中风统论 诸湿统论 瘟疫大法 卷二 痰饮统论 饮食 诸血统论 大便下血统论 卷 ...

  • 金匮翼-消渴

    ​消渴统论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如麸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是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是肾消也.(<古今录验 ...

  • 金匮翼-热

    ​发热统论 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故苦以治五脏,五脏属阴而居于内,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属阳而居于外,故曰内者下之,外者发之. 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元气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 ...

  • 金匮翼-虚劳

    ​虚劳统论 虚劳,一曰虚损.盖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成损也.虚者,空虚之谓.损者,破散之谓.虚犹可补,损则罕有复完者矣. 古有五劳,五蒸.六极.七伤之名,而不一其说.然五劳者主五脏,心劳.肝劳.脾劳 ...

  • 金匮翼-肿颤

    ​四肢肿 经云∶结阳者,肿四肢.河间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结故不得行于阴,阳脉不行,故留结而为肿也. 犀角汤 犀角屑 元参 连翘 柴胡(各半两) 麦门冬 芒硝(各一两) 升麻 木通(各三钱)沉香 ...

  • 金匮翼-泄泻

    ​泄泻诸症统论 戴复庵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辄泻之,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积也.飧泄者,水谷不化而 ...

  • 金匮翼-口目

    ​口 口疮 口舌生疮,其候有二.一者心胃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其症口臭作渴,发热饮冷是也.<外台>含煎主之.一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 ...

  • 金匮翼-耳

    ​耳病统论 耳者肾之窍,而胆与胃之脉所过之处也.故其病亦有数种,有气厥而聋者:有肾虚而聋者:有风火壅闭肿痛,或鸣或聋者: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而为脓耳者:有耳出津液,结核塞耳,而为耵耳者.又有左聋.右 ...

  • 金匮翼-头

    ​头痛统论 头,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然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真气相薄而为痛也.因风而痛者,抽掣恶风,有汗而痛.因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