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进行时】铜镜,不只是照照脸那么简单!
铜镜发明之前,
古人如何照见自己的面容?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就对自身的容貌修饰非常重视。铜镜发明之前,人们止水为鉴,“鉴”的本字是“监”,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看起来像是一个人俯视盛水的容器,正是人们以水照容的形象再现。古人以水为镜和以铜为镜并用,“镜”“鉴”二字同义并用。
铜镜是能照清人的形象的。我们在展厅中看到的铜镜因为长期氧化,产生了一层厚厚的铜锈,无法再照清人。所以,在古代为了让铜镜明亮照人,一定要定期摩擦。专门从事磨镜子的匠人,被称为“磨镜客”或“磨镜匠”,有点类似于走街串巷、吆喝着“磨剪子戗菜刀”的磨刀工。打磨铜镜是一项非常费工费时的手艺哦。
据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记载,古人在铸造青铜镜时,铜与锡的配比各占一半。此外,铜镜中还有铅、锌等成分。随着社会发展,出于铜镜亮度和装饰性的考虑,人们不断探索铜镜铸造的合金比例,因此铜镜也随之出现了不同的颜色。有些出土铜镜,长期受埋藏环境影响也会在颜色上体现出差异。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铜镜藏家为了保护铜镜,专门上色而导致的颜色变化。
大部分铜镜是圆形的,不过也有方镜、菱花形镜、葵花形镜等铜镜。时代越晚,造型越丰富,宋以后,出现了桃形、钟形、鼎形、盾形、瓶形、带柄形等,不一而足。
一般而言,铜镜镜背上都有一个钮,就像纽扣眼一样,从这里穿过一条丝带,人们就可以手握丝带,举着铜镜照容了。小的铜镜可以系在腰间随身携带,汉代诗歌中有相关的描述,既有实用性,又是漂亮的装饰物;大的铜镜从镜钮处插入一根竖棍,再将竖棍固定在镜台上,放在房中使用。
大概在4000多年以前,中国齐家文化出现了最早的铜镜。铜镜发明之初,产量非常少,被用于宗教祭祀中。铜镜中有一类叫“阳燧”的凹面镜,利用聚光原理进行取火,用来照亮祭品。祭祀中取“明火”的仪式延续到汉代。后来,虽然人们举行祭祀时不再使用阳燧,不过铜镜辟邪的习俗被广泛流传下来。
每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铜镜,像战国时期四龙镜,汉代日光镜、昭明镜,唐代葡萄纹镜,宋代缠枝纹镜,金代双鱼镜,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铜镜样式,代表了那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此外,山西出土的“晋式铜镜”,也是展览一大看点,例如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长治分水岭墓地等均有特色鲜明的铜镜出土。
铜镜的研究非常兴盛,刘玉华老师特别向观众推荐霍宏伟研究员著的《鉴若长河》一书。这本书有一定的深度,读起来却不乏味,可作为广大观众了解青铜镜的入门读物。
山西青铜博物馆参观须知
1.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2.展馆地址:
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市晋源区广经路13-1号
3.限额人数:
山西青铜博物馆每天参观人数限额为2000人/天,实名制预约。
4.预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