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回眸意犹浓散文
我是属马的。从1942年出生以来,在纷纷拢拢的尘世中已经走过了六十九个年头。七十将至的那些日子里,儿孙和一帮亲朋好友都在我身边热议:“大寿那天,一定要好好热闹一番!”我想自己能活到今天也很不容易,暗地里也为自己生命降临的时光攒劲和加油。另外,我也为自己的诞辰准备了一份贺礼——出版一本散文《朝夕集》希冀为届时的酒宴增添一抹亮色。
在漫长的煎熬和醉心地期待中,《朝夕集》终于正式出版面市了.集内既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亦有从军的锤炼经历;更有我在铁路打拼38年的心路历程。这些催人奋进的往事,在我的心灵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以致使我忍不住要用一种固执的热情去思念它。特别是那些令我心弦颤动的社会进步和醉美山河的游历感悟竟成了我爱的交融如初,痴的厮守如旧的催化剂,使得那些绿水拥抱红霞,胭脂碧玉流丹的美好回忆,像电影蒙特奇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的眼前展现,进而激活了我的胸臆,打动了我的心扉,找回了尘封已久的那份快乐。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从孩提时开始,我就经常在老人的指导下背诵唐诗,宋词那些脍炙人口,隽永养眼的.佳句;读中学时,不但饱读了被称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四大名著,还用艰辛苦涩的坚守,陆续啃读了哥德、莎士比亚和斯汤达莱这些享誉国际文坛大师的著作。长期楔而不舍的坚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在如何驾驭文字和遣词造句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开始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然而苦于生计,我只能在忙里偷闲中写些“拾级而登,临江款步”的文字。这种近于痴狂的执着,如同高山的流水穿过枯藤老树,绕过峋岩,一头扑向生活,扑向理想,如今想来,那种苦中求乐的韧劲,那种执着坚守的心怡至今让我没齿不忘。
我学习写作,一没拜过高师,二没名家指点,全是靠自学和对文学孜孜不倦的求索一路走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己担任单位的专职宣传干部以后,才参加了一些蜻蜓点水式的写作训练。这些点滴的文化积累和见缝插针的长期试笔,以致成了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宝贵财富。如今我退体了,按理说:“人到六十万事休。”而我在退休之后的2008年,却成了地市级作家队伍中的一员。我觉得人老并不说明什么,也不是古训“万事休”的单本注脚,人老有老的好处,起码现在少了年青时那种争强好胜的冲动,多了一份沉稳达练的修养。如今,遇到问题,我会用经验去焐热秋天寒冷的记忆,绝不会做那些无厘头的荒唐事。有了这些经验和苦难来作垫底,我便可以变得无所畏惧,甚至可以用“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心境,去推敲“吹笙舞风松,乘桥蹑彩虹”的文字,做一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事情。据近期不完全统计,我从2008年开始,前后陆陆续续地写了八十多篇散文,并成辑出版了《朝夕集》。新书问世后,除了在新华书店公开发行外,还在自己七十寿辰的那一天,当作礼品赠送给了那些赴宴的亲朋和好友,大家看到《朝夕集》精美的装帧,雅俗共赏的文字和一些流淌时代气息及省部级领导接见自己的珍贵照片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有些先睹为快的读者对我说“参加您的生日大宴,又额外地进食了一份文化大餐,真是让我们得到了一种思辨的快乐、智慧的沐浴和大气的洗礼”。
我不敢苟同大家的赞誉,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介草民,打拼了一生,至今尚无一套豪华的别墅,亦无养眼的小车,更无丰厚的家产。但我懂得知足,自认自己从一枕书香中找到了快乐,从游历的山河中找到了淡定,从瞻养天伦中找到了幸福。
“荣枯过后皆成梦,忧喜两忘便是禅。”七十年过去了,但我无怨无悔,在剩下的日子里,我还想出一本杂文,出一本诗歌,我想让这些流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文字,一同陪我到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稀回眸意犹浓散文】相关文章:
1.轻虑意渐浓散文
7.犹记书香散文
8.犹忆书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