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概念等》

一、方剂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二、方剂的治法  

治法是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常用八种法则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法:即通过温里、去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指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即指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三、方剂的配伍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同类相须

这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通过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异类相使

这是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关联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

一,将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同用,藉其共性以协同增效,并利用辅药之个性特长而增强主要的治疗效果。半夏配橘皮,黄芪配茯苓,川楝子配延胡索。

二,根据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相关的理论,利用药物作用上的沟通互补,将主要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同用以增强疗效。当归配黄芪,熟地配菟丝子,附子配熟地,麦冬配人参,枸杞子配生地,熟地配当归,附子配人参。

三,根据病机中的病势特点和治法中导邪外出的理论,将针对主因的药物配伍通利透散类药,是邪有去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黄连配大黄,桃仁配大黄,礞石配大黄,牵牛子配大黄,犀角配金银花、连翘,鳖甲配青蒿,石膏配薄荷。

相反相成

这是指药性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

在相反配伍中,药物的双方一方面通过相互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互补或相助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用;

寒热并用,肝经郁火犯胃,黄连配吴茱萸;寒积便秘,附子配大黄;

补泻同用,肾阴不足,熟地配泽泻;湿热下注淋证,生地配木通;

升降相因,苁蓉或大黄配升麻桔梗;黄芪或柴胡配枳壳;桔梗配枳壳;麻黄配杏仁;

散收同用,干姜细辛配五味子;麻黄配白果;桂枝配白芍;黄芪配防风;

刚柔相济,附子配白芍;熟地配细辛;麦冬配半夏;苍术配生地;

通涩并行,侧柏炭配丹皮;萆薢配益智仁。

四、方剂的组成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病症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还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佐药  一是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症药物。二是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二是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五、方剂的运用变化

一、药味的增损;二、药量的加减;剂型的变化。

汤剂 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散剂 缓也。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服用。

六、服药方法

病在上焦,食后服药;病在下焦,食前服药。急病不拘时候,慢性病定时服药。补益药与泻下药空腹服用;安神药,临卧时服;胃肠有刺激性药物,食后服。治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水肿病少食盐,消渴病忌糖,下利者甚油腻。服用含地黄的药物,忌食萝卜,含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忌河豚与无鳞鱼。

七、剂型

汤、丸、散、膏、丹、酒、膏、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