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谈美学三书,让我们先提升自己,引领孩子走上美的道路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70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你是不是觉得美、艺术,离我们很远?有时候也让我们望而却步。但美其实就像是我们打开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果妈阅读,美已经在主题阅读中不断出现了,从我们之前的教养美学诗词人生艺术启蒙的音乐教育等等,其实都是在强调美。

蔡颖卿的这3本书,总结了妈妈教养孩子的完整攻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词人生,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古诗词

艺术素养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音乐给孩子种下一颗种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我们的双十一预售活动还在进行之中,如果你想听这些关于美的主题,欢迎加入果妈阅读VIP会员,365元买一年送一年,还另赠价值398元书籍一套。


扫海报二维码下单

亚里士多德很早说过,美使人进化,悲剧使人进化,诗使人进化。

今天,就让我带着你回顾这个月,果妈精读的蒋勋谈美学的三本书:

01
美并不只是技术
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

蒋勋在序言中说,《美的沉思》是一部入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的兴起,是可以贯穿中国美术断代的记事,也同时是作者对渊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一点个人的沉思。

纵观全书,美是表象,沉思才是灵魂。

1、从初民之美到青铜时代

美的起源:初民之美。艺术的发展史,是在古老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的。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陶器上的纹样部分,特别是中国的史前陶器,在器壁上的各式图样,多变的形式,生动的趣味,恐怕是同时代任何民族的陶器所不能比拟的。

蒋勋认为人类从流荡游牧的生活改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在一块土地上,同期正是这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因为从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上都能看出来,他们展现着一种进入较缓和的农业社会时的优美兴起。

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之后,逐渐创造了石器、陶器,下一步产生了铜器,开始出现的铜器,在器型上都还保留陶器的痕迹,但是慢慢青铜器开始以造型的华丽开始闻名于世,成就了典型的商代铜器的艺术之美。

2、工艺美术的百家争鸣

到了西周末期宗法制度崩溃,封建诸侯各自据地为王,青铜器又恢复了它的活泼性,各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造型纷纷崛起,此刻进入到了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时代,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战国时代的工艺地方色彩不仅只是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更蕴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人文上的主观意图。因此在战国前后,随着工艺美术的百家争鸣,中国最初的美学思想也一起产生了,进入到秦朝,秦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主义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

之后历史的发展来到了汉代,汉代艺术中朴素平实的个性都成为永世不移的典范。

走到魏晋时代,是中国各类专业化艺术家大量出现的时代,一种真正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理论的探讨,提高到完成,都在魏晋达于空前的高潮。魏晋艺术的专业化,是中国美学独立的一个关键。魏晋是中国文人艺术从民间艺术分支出来的开始。

3、从人像艺术到石雕艺术

在几个古老民族的早期艺术中,人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艺术,无论雕塑或壁画,都是以人作为主题。而希腊也是以大量人像艺术开启了他们文明的序幕。

印度的人像雕刻一开始即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夸张了这重心的不稳定性,比较起埃及的直线三角,希腊的微微曲线,印度更喜爱夸张的曲折和线的盘旋,印度造型上的曲线,装饰的繁丽,五色缤纷,使人目眩的旋转效果和他们舞蹈上的婀娜多姿不停的扭动,和他们音乐上近乎于呢喃的梵唱的催眠效果,都是同一个系统,是审美上的选择。

而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

魏晋以后,中国美术在南方寻到了一个安静的处所,把汉以前的书法、绘画、美学,提高至更为专业化,更为精致化的层次。

再说北方,北方摩崖石窟,巨大的石雕造像成为北朝佛教艺术的特征之一。石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以往大多以云冈为标志,云冈是早期中国佛教石雕艺术数量最大,质量最精的石窟群之一。这个时代石雕艺术在中国复活了。

4、敦煌壁画的悲愿激情之美

敦煌壁画主要是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它的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迁佛洞、安溪榆林窟等。

相关书籍:它用全新的方式给了孩子神奇的窗口,去解锁敦煌千年的古老密码

敦煌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的中古美术,以灿烂多彩的壁画泥塑,云冈的石雕,南朝的书法与绘画,共同架构起中古美术鼎足而三的重镇。

敦煌的壁画和彩塑在技术上可以承接部分的本土传统,也可以说敦煌的壁画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展现。

5、文明盛美的大唐世界

大唐世界,是在北朝与南朝两种不同的传统中激荡而出的灿烂的火花,大唐的艺术,也便是在形式的规则与形式的叛逆中互动的结果。

大唐是难以用一种美学规范的,它太庞大、太纷杂,呈现了太多不同的面貌。它有稳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所以美学上的大叛逆才不流于粗野浮嚣。

我们对大唐有太多的向往、眷恋、回忆,看来大唐是以独一无二的姿态纵霸着中国艺术史的高峰。然而,中唐前后,也正是中国美术变迁的关键之处,贵族华胄之美要没落,文人艺术要兴起;人物画达到巅峰,山水画后浪推前浪,要取而代之,大唐正是波澜壮阔,几道水流此起彼灭,绾扭在一起,不容易看出历史的脉络了。

6、宋代:绘画升高为哲学

由唐至北宋,那巨大、永恒的山水,借助着绘画,成为中国人精神上不朽的特征。

中国的山水,经由宋元人的静观沉思,已从绘画升高为一种哲学。因为是一种哲学,反而呈现着反绘画的倾向。反写实、反模拟客观、反形式、反色彩,使绘画一步一步走向更纯粹的观点。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走入到宋朝,产生了水墨画的空灵韵秀,而在工艺上也发展出了宋瓷洁净高华的气质。宋瓷,从形而下的“器物”升华为一种精神。宋代艺术的动人之处,便是它常常是以一种暗示的方式存在,使存在变成一种理念。

7、元明清,空白的哲学思考

南宋以后,空白在构图上也争取到了更大的比例。经由禅宗画派的冲击,笔墨也从形象的模拟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更为泼墨自由的水墨技法。南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准备着一个文人画时代的来临。

除了文人画的发展,城市市民风格的艺术,同时在这个时期不那么明显的成长着。类似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类的巨作可以说明着那新市民发轫的契机。

中国绘画中出现了大量的空白,其实它和其他类别的中国艺术一样,也是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生活与刺激,使绘画升高成为哲学,色彩消失,空白出现。都是为了使这视觉艺术更纯粹的成为一种心境的沉思。

02
西方美术史如长江大河
波澜壮阔

第二本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的创造力,和中国美术史一样,如长江大河,波澜壮阔,拥有丰富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并未消歇。在西方美术与中国美术相遇的时刻,两条大河撞击出了掀天的惊涛骇浪,搅成一时弄不清主流河道的历史漩涡。

1、从史前时代到埃及&希腊艺术

旧石器时代,还有一件用石灰石雕刻出来的女性裸体,是西方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西方美术史上称它为“维伦多夫维纳斯”,它以人类美术史上的“母亲”的形象,树立着永恒不朽的象征。

而史前时代最早的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发现了珍贵的早期壁画,是当时人类的历史,也是他们生存的记忆与信仰。

我们所讲的西方美术通常以欧洲为主题,但是在文化的溯源上,却必须追踪到5000年前的埃及文化。埃及人的美术,脱离了史前艺术混沌的阶段,在表现形式上开始有了一种一致的、可以延续与积累的“风格”。

大约公元前6世纪中叶,希腊产生了美术史上典型的青年像,雕刻家选择了纯白的、质地柔软细腻的大理石,雕刻出一尊尊完美的人体。

2、罗马艺术到早期文艺复兴时代

罗马雕刻的写实性,追求艺术中的“真实”,和希腊雕像的倾向“理想”,成为辨别两大艺术的本质差异的关键。

罗马不放弃任何细节,罗马的雕像使我们更有机会真实地逼视人生。除了雕塑的肖像性格以外,罗马的绘画也发展出了逼真的写实风格。

罗马式艺术,除了教堂建筑的形式设计外,也发展出配合建筑空间的浮雕。这些浮雕以阐扬基督教义为主旨。

到了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出现了,哥特式教堂成为基督教艺术的最高符号,庄严、华丽,在人世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

3、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

意大利文中的“1400”,意指时代进入1400年之后,100年间人文、科学和艺术全面的兴盛现象。这100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并产生了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伟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为西方艺术创作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通过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个人作为文艺复兴的代表,我们能感受到了文艺复兴对于人的觉醒的启发。

如果说意大利中部的文艺复兴是在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建立的人文传统,那么,中世纪之后的威尼斯,更多一点幻想,更多一点感性的神秘与浪漫,更多一点现世欲望逸乐的流荡,更多一点色彩的炫耀。

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最大的革命在于颠覆西方传统的信仰体系,把宗教神话的禁忌打破,建立了西方最早的俗世美学。

4、从北方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艺术

北方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通常是以水性颜料为主的湿壁画和以蛋为媒介的蛋彩画。

在17世纪,旧有的教会势力,努力维护巩固自身的利益,发动反宗教改革,而另一方面,民间的理性思考与质疑的精神,开始建立新的美学思维方向。

就这样,在这个时代多元的价值新旧交替冲突的年代同时存在,在建筑、雕刻、城市景观规划、绘画上发生了全面的质变。

这个贯穿17世纪,甚至持续到18世纪的欧洲美术运动被称为“巴洛克”。“巴洛克”就是新旧冲突的拉锯战中的时代产物。

路易十四的统治,使巴洛克艺术在法国达到极盛,但也同时由盛而衰。巴洛克的富丽堂皇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变成略带感伤萎靡的逸乐之美。到他的孙子路易十五即位,这段时间美术史上常以“洛可可”称呼这一时代。建筑的格局变小,失去了巴洛克时代的壮大之气。

5、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美学被提出,新古典不等同于古典,是隔着历史遥远的距离,重新把古典元素拿到当代来使用,赋予这些元素新的时代意义。

新古典主义有着对古典世界一厢情愿的渴慕与向往,他们也试图借由艺术之美,把现实提升美化为古典的理想。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理想,欧洲的社会在19世纪经历政治的改革,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狂潮,工业革命带动生活的节奏迅速往前发展。新古典仍陶醉在古典的怀旧中,优雅而无限感伤,终于淹没在兴起的浪漫主义的狂潮之中。

浪漫主义是西方寻找个人价值的关键,是西方美术学上最大的一次思想狂潮,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既深又大。

19世纪40年代,文学上也开始有一种对抗浪漫主义的写实运动兴起。写实主义使艺术从主观回到客观,以平实的细节叙述取代了浪漫主义情感夸大的形容词。绘画上的写实主义也明显地把浪漫派遥远的异国风情去除了。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现实,法国的平凡小镇或农村,重新认识自己最应该熟悉却也可能最陌生的土地与人民。

19世纪上半叶,欧洲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三个重要的潮流,新古典主义试图回到古代,试图以希腊罗马的传统为最高的美学指标,但是时代在向前发展,美学的观念,美术的形式与技巧也在向前发展。

6、印象派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

印象派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

进入20世纪,欧洲艺术在印象派开路后,艺术流派蜂起,各逞风流,各擅胜场。1905年在法国出现的野兽派,以马蒂斯为代表,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野兽派让色彩从所谓自然色彩中解放出来,它其实是广义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1908年立体主义崛起,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

20世纪的现代艺术,流派林立,创新不断,现代科技也提供了巨大可能,让现代艺术家能够走出画室,走出博物馆,走进现实生活,走向山川大地。

艺术也不再仅仅是绘画、雕塑等,阳春烟景,大块文章,艺术家直接在大地上运用创作留下痕迹,哪怕是暂时的,只要是美的,就像鸟的飞过。生命在当时曾经享受美的欣悦,它就达到艺术的目标了。

03
吴哥之美

第三本书《吴哥之美》,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1、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与吴哥文明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在东南亚,吴哥窟也被称作柬埔寨的国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是吴哥遗迹最精华的部分。

13世纪吴哥的历史文明,柬埔寨自己也没有留下文献,只有我们元朝的周达观做了最详实的现场记录,也正是周达观的书,让整个世界的人民重新认识了柬埔寨,重新知道了吴哥文明。

蒋勋有机会走进了柬埔寨,传统舞蹈从小要练习肢体柔软,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仿佛在阐述水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

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东方肢体里的手指婀娜之美,也是生命告白。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每一根手指的柔软,都诉说着生命的领悟,传递着生命的信仰。

蒋勋坐在地上看那些青年义工和战后儿童舞蹈,看他们微笑,那是阇耶跋摩七世曾经有过的静定的笑容。

在吴哥城门的每一个角落,在巴扬寺每一座高高的尖塔上,在每一个清晨,被一道一道初起的曙光照亮。

100多个微笑的面容,一个一个亮起来,使每一个清晨都如此美丽安静。那些微笑是看过屠杀的,15世纪的大屠杀、20世纪的大屠杀,它都看过,它还是微笑着,使人觉得那微笑里都是泪水。

从1999年到2013年间,蒋勋去了14趟柬埔寨,这本书里所收录的都是蒋勋写给怀民的信。每一次的旅程就是一种修行,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

2、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讲到吴哥建筑的特色,来看一看巴扬寺,巴扬寺是阇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为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蒋勋在书中写道,使我在阶梯上不断向上攀升的力量,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似乎更是在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人像脸上静穆的沉思与微笑的表情。

阁耶跋摩七世使吴哥的建筑和雕刻有了新的风格,晚年的阁耶跋摩七世,年迈苍苍,他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

我攀爬在巴扬寺愈来愈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100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

连面容也消失了,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我想到经典中的句子:不可思议。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美,也许是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刚经》,那微笑,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3、美,总是走向废墟

蒋勋每一次去吴哥都在寻找什么?他说吴哥王朝留下了一片辽阔的废墟,在废墟间行走,有时候恍惚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地。

吴哥其实早已是一片废墟,500年前吴哥就被毁灭,城市被火焚,建筑上的黄金雕饰和珠宝被劫掠,人民被屠杀,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埋,致死的传染病快速蔓延,最后连侵略者也不敢停留,匆匆弃城而去。

吴哥被遗忘了,热带大雨冲去了血迹,风吹散了尸体腐烂的臭味,白骨被沙尘掩盖,血肉肥沃的大地,草生长起来,大叔扶疏婆娑,有人回来,看到一片废墟,如有所思。

吴哥,使每个人走在废墟的现场,看到成往环空,看到无所不在的微笑,被清晨黎明淡淡的阳光照亮,看到壁上女神舒卷的指尖,从心底记起了美。

听过果妈精读之后,你再去到博物馆,看到那些文物、绘画、雕塑,将来有机会去到吴哥,你就会带着另一种感动,或许你就是有了不一样的美的沉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