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俏的旗袍阿姨:用冤枉钱筑起的名媛梦,一触就破

目前为止,全国的各类旗袍协会多达上千家,而全国各省市的广场舞团体数目却远不止于此。
天一黑下来,广场就成为了“劣等美”的舞台,各种粗劣的身材裹挟粗制的演出服,混合着疲沓肉垮的暮年脸和臃肿的身材,在大音响震耳欲聋的加持之下,场景着实令人喘不过气。
阿姨们操劳半生,知天命耳顺之前的年纪,是为此生绚丽意志最后的绽放阶段。又因为也许,各自的爸妈也在其中,所以批评和皱眉的时候会少许轻巧和委婉。
但是从日日经过广场都能见到的陌生人场景而言,着实是一种对美和艺术感的亵渎。
说成亵渎实在有些冒犯,毕竟,追求美是每个人的权利。单就这种方兴未艾、蔚然成风的社会现象而言,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人性角度进行分析。

旗袍协会经济模式

不夸张地说,能做“旗袍阿姨”,可算是走在了老年经济的潮头浪尖上。毕竟得家里有闲钱,人身体健康,有爱美之心又有时间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才能追逐潮流。
而另一方面,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人嗅出商机并提供一揽子服务。各个生产要素一应俱全的情况下,一条产业链就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旗袍阿姨首先来自广场舞团,这些舞团往往又具有灵魂人物,比如一些50、60岁,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时间充沛精力旺盛的阿姨们,往往是各个舞团的灵魂人物。
在她们的带领之下,一年下来总要带领大家去参加数个行业协会的展览、大赛。
这些大赛不是全球级别,就是世界等级,一去就是迪拜、巴黎、美国大都会世界知名又时髦的顶级场所,团体行为,代表中国,全程飞机游轮,怎能不让人心中燃起火焰?
人生仅此一次精彩,年近暮色,还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于是,在灵魂人物的带领下,大家先集体缴纳千元甚至万元不等的会费,然后再零零碎碎缴纳各种费用:头饰费、服装定制费、行李箱费用、化妆品费、拍照费、景点旅游费用等等。
几经折腾后,费用往往直抵万千。但是阿姨们并不介意,谁还没有个体几,况且操劳一生,以代表中国的旗袍阿姨形式出一趟国门,怎么说也是可以传为美谈的人生资历。
在此心态和市场行情下,近几年旗袍经济全面开花,无缝覆盖至各个城市,不经意间长成了一个经济模式。
而这类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中老年协会、旗袍协会等等赚到盆满钵满。

旗袍阿姨名媛梦想的背后

热火朝天的经济模型之下,是一个个个体对生命的直白与渴望。
当外界带着嘲弄、鄙夷、同情的心态看待旗袍阿姨们的种种行为和举动时,旗袍阿姨们的获得感,其实远远大于自身钱财上的付出。人生何处得胜境,就在一己之心凝聚处。
老来俏,一直都在。

年轻时不得已压抑的人性和内心深处对花红柳绿的向往,经过岁月时光的洗礼和浸染,不仅没有被阉割、凋零,反而在人生奔波结束后,在突然闲置下来的时光里,有了重新发光发热的可能。更何况还有市场化反馈,有来自周遭甚至“世界级”舞台的呈现机遇。
无论如何,不放过呈现自己爱好和兴趣的可能性——这是旗袍阿姨们的底层心态,更是人性最为直白的表达。
围观者以当下时代观感以戏弄式眼光和口吻评价旗袍阿姨,不过是局外人自我明志的一种方式,无时不刻不在的评价体系,将各种社会现象放置在每一个人的眼皮子底下,充分暴露每一个人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之古怪之处的涵养态度。
旗袍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其本身所涵盖的意象原本是对女性与女性形象的一种精致的期待和塑造。
传统社会文化将对女性的要求,全面而细致入微的反馈在一件服装道具上,其精美绝妙,美好如梦,无端让每一个穿上旗袍的女人都渴望和满足于自己变成旗袍壳子中的那个绝世美人,成为旗袍文化所代表的端庄名媛淑女。
当服装成为表达个体意愿的工具,当人自愿为了物质而挤兑自己的精神状态时,当普通个体甘愿牺牲自己的禀赋个性,穿进一件衣服里时,她不再是为自己而呈现,而是为了向大众都认可和遵循的美,祭献自己的努力。
谁不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谁人不想成为一世经典永久为人称道艳羡顶礼膜拜?
可叹的是,这些被马斯洛称之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人性需求,并非一件衣服上身就能实现和抵达的。
因为精神上的美好,与物质上的丰裕往往成反比。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美是毫无用处的,也正是毫无用处的美,才能让人的精神感到愉悦。
因为其背后没有功利,没有私心,只有纯粹的人性与纯粹的美之间毫无界限的交流。
这种精神境界俗世生活很难达到,而难以达到并不代表不能追求。
当人的内心还有对美对自身梦想的憧憬,这憧憬就能开出花来,虽然开出来的花并不美,充其量是追寻美的路途中一种微乎其微的努力,但也足以抚慰和满足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毕生追求。
毕竟,人要到了一定境界,才能追求得到大美;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理论、审美、技巧、修为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之后,才可能抵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对于普通人而言,日常生活或者说谋生已经忙到人仰马翻,并没有什么精力与时间来追寻人生终极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也只有到了旗袍阿姨的年纪,才可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体现一把自由意志,也就衍生出而来如今如火如荼的老年旗袍经济。
细细想来,人性私心欲望与市场要素配合在一起,结出的果子,倒真的不是很差,不是吗?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nsumer Psychology》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