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

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

通常我们读到一首好诗都会说:这首诗很好,有风骨,有情趣,格调高雅 ......,但何谓诗的风骨与格调呢?

所谓诗的风骨就是诗人的风骨与作品的格调.

其实诗的风骨与格调具体反应在诗的"气""势""韵""味"四种可感而不可触的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层面上.

风,即风怀之意,格,即是骨格文辞.他有俊爽朗健者,有忧柔淡雅者,并非专指一格也.他有优卑之分,高下之分......因人因材而异.

我们来看看<落花诗>大宋和小宋的两联:
大宋的:"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倒地香."
小宋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大宋 北宋人,名宋庠,小宋名宋祁,上面诗句是他们兄弟还是布衣时所作

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落花写活了,写全了,既写了花之将落,也写了已落成泥,落之过程.风骨显露,格调高雅,活灵活现,用事有来处,且精确非常 .咏落花而不言落,亦不言花,只将美女喩之,高手也.(说明:汉皋佩冷:汉郑交甫,出游于江汉之湄,逢二女,见面悦之,交甫不知其为神人也.对其仆说:"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玉佩交与甫,交甫悦而受佩,怀揣于当心中,趋去数十步,视玉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而不见,白居易诗云: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  
   金谷楼句指西晋绿珠堕楼报石崇的故事.杜牧诗云:落花尤似堕楼人.  
半面妆,写南史梁元帝妃子徐氏无容质,不见礼.以元帝少一目,(独眼龙)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

回风舞,出自李贺诗:花台将暮春辞去,落花犹作回风舞.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

.首联以登楼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波澜壮阔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已老病无依,末联北望秦陇乃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忧患相联系,把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意境雄大浑厚,情调悲壮,风骨格调尽露也.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表露了急于求荐的迫切心情,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頴,艺术上颇具特色,格调高雅 .

又再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上半首言将士们英勇卫国,视死如归,下半首用"可怜"二字宕开,揭示作诗旨意,明显对统治者长期征战不息,不惜民命的控诉.表达了对死亡之将士及其妻子的同情.其意境高雅,且又蒙茏曲折,妙到好处,令人读来韵味无穷.

上面这些是大概之论述.下面我们来谈谈"气势韵味"

.先说"气".所谓"气"指诗之气格风骨.她有高雅雄浑之分,有清有浊之别,有短有长,有扬有抑,有蓄有发之势.只能用心去体会,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关乎诗的立意高远,雄浑低卑之旨.诗之气势如何靠作者的修为及内涵来决定.非徒为壮语也.

李太白,妙于神行,信手拈来,韵高而气清,意境开阔,气若呑云.

如他的<荆门送别>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描写长江闯出三峡流入平原地带的壮阔形胜,和奇丽优美的景色风光,反映诗人的宽阔胸怀,气势磅礴.

又如<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借用明月秋风捣衣声来传达玉关情,抒发了征人妻子对开边夫婿的无限思念,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夫妻家人团聚的愿望早日实现.情深意切,格调高雅,

再如<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畅快淋漓,令人心旷神怡.

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瀟瀟雨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虜肉,笑谈喝饮匈奴血,......

何等的气势磅礴,壮志凌云,裂石断金.

又如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何等的英雄气慨,高昂的激情奔涌,一往无前,排除万难的战斗豪情.跃然纸上.

这就是"气".下面来谈谈"势".

如上所叙,格调欲高则必须善于蓄气,欲蓄气则词意物境不能说尽,弯弓射的引而不发,就是气势.

所谓"势",指诗势,气势氛围也.说穿了就是一种能量.物理学中说的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同样一块石头,放在平地上其势能为零.将它放在高高的危崖上,它便蓄有待发的千钧之势.

写诗也是一样,选词用字也是在造势.用得好,它有万钧之势,用得不好便没有势.或失势之举也.

如滕元发的<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

.一个"直"字便为力道处. 如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虽也通.但到底没有"直"来得有势.大家不妨仔细品味一下,是不是这样.

诗势即是神理,神理即是诗势,是使人读后给人一种势所必然的趋势.比如说某人想以死明志,这样写就可以了:那怕楼高三百尺,一跃清白在人间.多余的话就不必说了,势所必然也.

如毛主席的<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其势喷涌而出也.

鲁迅先生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字字着力"肥"字"发"字更着力.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字字着力."又"字更有势.

诗有一字着力者,一句着力者,一联着力者,句句着力者,不胜枚举。

上面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呑吴."句句着力.

下面再来谈谈"韵".    韵 ,指韵味,情调,不是指韵脚叶韵的韵.二者是有区别的.

说一首诗有韵味,是说其神韵绵绵,铁骨铮铮,庸中姣姣者.若能做到有意如无,隐然不见,造无为有,化有为无,非神力不能够

如柳宗元的<渔翁>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晴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又如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借古喩今,对当朝权贵极端蔑视,前三联讽剌,末一联揭示创作之意旨__浮云蔽日是不会长久的.......情韵悠然不尽,耐人品味.

如杜甫诗<闻官军收获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写诗人听说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得到平息,河南河北皆平定,惊喜欲狂,顿时写下了这一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前半首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半首写还乡有日,八句一气奔驰,如山洪飞流直下.前人评之为"神来之笔",是诗人平生第一快诗也.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照应自然,极为传神.诗人当时的狂喜情状,跃然纸上,历历如绘也.读来令人同喜有加,心情舒畅,爱不撒手,韵味无穷,口齿留香.真乃千古第一快诗也.

如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此诗读来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溢溢,神彩飞扬.韵味无穷.

如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当磨洗认前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读来都是韵 味无穷,余音缭绕,这就是"韵".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味".味即诗味,其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之分,浓淡之别.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点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望 断九廻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本诗写作者与刘禹锡,韩泰,韩华,陈諌五人参加"永真革新"变法而同遭贬谪外地做司马的思念之情,读后使人留下酸甜苦辣的浓厚韵味,真是五味俱全也.

白居易的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于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此诗之味亦是五味俱全.

还有韩愈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蔽政,敢将衰杇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兰关马不前。

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障江边。

也是五味俱全

袁枚之妹嫁韩氏,生一子年方十四拨入县学,未一年暴夭.目将瞑时忽坐起问阿母:"唐诗举头望明月,下句若何?"母答"低头思故乡."儿答曰:"果然".遂点头而扑.袁妹哭之曰:"伤心直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悲痛之情难于言表.这就是诗味.

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苏东坡亦常举此言以为名言.我们说诗味,要学会在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过久不忘.此言是也.此谓"余味尽在不言中".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写少妇闺怨,但全诗无一个愁字怨字,起句还说不知愁,更浓妆登楼观赏春景.第三句豁然开朗,以忽见二字转出正言,袅袅春柳触动情怀,结句不说丈夫忘情久别不归,却反责自已"悔教夫婿觅封候".怨恨之意尽在言外.这种写法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摛故纵,耐人寻味.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为何不寐,为何发愁,愁又是什么愁,是离愁,是乡愁,还是穷愁,诗中只字未提 ,诗外之味,诗外之情,只有通过落月,啼乌,江枫,渔火,满天霜,夜半钟声来传递,让读者自已去寻觅体会.(原来是诗人的不弟之愁.)

再如上面提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诗外之意是何等的深长,可以用此二句为题写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好文章阿.

再如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壮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委婉曲折地把向张水部呈诗的原因说得明白无余.又不露痕迹,真是余意尽在不言中也.还有二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诗:"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诗人张藉向想拉自已入伙的李师道婉言谢绝的诗,名叫<节妇吟>.可是诗没一个"不"字,更没有"不肯","不愿"之词.但不入伙之态度那是再明白不过了.

下面再来给大家讲二个故事:

元好问先生有一位美貌多才的妹妹,年青张相爷想与结成莲理,就问元好问.好问回答他,此事要由我妹妹自已作主,她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待我去与舍妹说说看。

过了一些时日,张相爷到好问家探信,刚进门便见好问在亲自补天花板,见面寒喧以后,张就问好问最近有什么新作.好问就随口答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意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樑。

张相爷听后黙然无语,匆匆借故离去.诗中没有一言半语说妹妹不同意.但又把不同意之态度表示得明白无误,且坚决没有回旋余地.余意尽在不言中也.

另一个故事是说从前有一个地主,为自已的13 岁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媳妇年龄有十八九岁了,人高马大.心里总想抱孙子(忘了儿子才13 岁).有一天早上在扫院子,把扫来的垃圾倒月月红花作肥料,此时正好媳妇担水进来,他便口中念道:门前一株月月红,朝朝扫堆说一雍,(说:方言,意指扫的垃圾)再过三年无籽结,你莫把坏我门风.

媳妇听到后,知道家公的意思,道明了原委,地主一听才慌然大悮,自已的儿子还那么小.这就是言外意味外味也.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相关推荐

  • 唐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三》今韵

    唐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三>今韵 一君木子 江南曲四首·其三 唐 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评析 <江南曲四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储光羲的组 ...

  • 文学评论•《浅谈建安文学》作者 陈全喜

    浅谈建安文学(文学评论) 作者  陈全喜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 ...

  • 这些诗词常识,不需要了解一下吗?

    搜 韵 了解更多 前段时间,在热心网友的建议下,搜韵的律诗校验功能,又做了一个小小改进. 以杜甫的诗<秋野(其一)>为例: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 ...

  • 浅谈小楷创作中的格调

    赵家琦/文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自古以来,小楷的发展历程始终遵循着魏晋法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繁荣期和宋元至今的变化期,而魏晋时期则是完成汉字字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 ...

  • 【联理探讨】浅谈诗钟“临屏赛第323期题目“远、行”的词性转品

    舜梁近照 [作者简介]舜梁,原名朱顺良,丁酉大暑生,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常熟市艺术学校.常熟博物馆.常熟美术馆等.离岗退休后复归联田,指耕鼠标触摸屏,偶有心得,被聘为江苏省 ...

  • 创作笔谈:提炼语言精髓 升华诗意美感——浅谈诗的语言

    提炼语言精髓 升华诗意美感 --浅谈诗的语言 周 波 写诗,要在短小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 ...

  • 中国诗歌报:​白开水浅谈诗路历程

    晏先树,笔名:白开水.云南昭通人,中国诗歌报临屏诗精华版编委会成员,喜欢诗歌.散文,小说.随心,随性,书写人生. 浅谈诗路历程 --白开水 半年前开始学习写诗,就来的<中国诗歌报>,跟着师 ...

  • 中国诗歌报:清泉浅谈诗的痛感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第一报 ...

  • 浅谈诗的一些写作手法

    浅谈诗的一些写作手法 文/李高中 一.如何拿捏虚.实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被广泛用于各艺术领域的创作之中,我国的哲学.军事和艺术更注重虚实结合,写诗也不例外. 一首好诗取材离不开生活,而在塑造时就要拿捏 ...

  • 黄盛 | 浅谈诗美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浅谈诗美 文 | 黄盛 诗美是什么?著名诗论家李元洛说:"诗美,是审美客体的生活美与审美主体的心灵美之综合艺术表现."今天我们来谈这个题目,也是想让 ...

  • 浅谈诗的章法结构

    学诗者掌握了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格律知识后,应转入谋篇.笔法.技巧等方向的学习.其中章法,是诗词立意之后,投入创作阶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中,无论何种文体,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 ...

  • 《新京都文艺》作者:赖常勤《浅谈诗词曲》612期①2020年328期①

    浅谈诗词曲 瑞金散曲研讨发言稿 作者:赖常勤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散曲之艺.因为我学写散曲的时间不长,且自己天生愚鲁,加之还在上班,工作上的事务也很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专心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