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丨一个奇异的“怪圈”(二篇)
有一首谜语诗:在娘家绿发婆娑,到婆家绿少黄多, 孤零零好不凄惨,悲切切几多折磨,看不尽浪花朵朵,走不完坎坎坷坷,莫提起啊莫提起,一提起,泪水洒江河!
谜底是什么?是竹篙。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谜语的写法是托物言志,即: 假借竹篙的悲叹,再现了旧社会"媳妇”们的不幸。
你看,绿发婆娑的翠竹,一但嫁到了夫家,就开始了以泪洗面备受折磨的岁月。
此话不假,旧社会的妇女确实不幸,出嫁后备受虐待的事也的确数不胜数:婆婆的冷眼恶骂,挑剔刁难,也的确使媳妇们不寒而栗,正所谓"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一个“熬”字,是如此入木三分地道出了 “媳妇”们的不幸。
但悲剧也正在于此,即:当年的媳妇一旦“熬”成了婆,便又开始抖威风端架子,又如此这般地折磨自已的小媳妇了。
“含悲忍泪于前,气指颐使于后”,女性的人生,居然成了一个奇异的怪圈。
说来也怪,时至今日,当我偶而翻阅几份报刊,却偏读到了几则媳妇折磨婆婆致使婆婆“死去活来”的报道,好像上述那段不幸的历史翻了个身:媳妇俨然成了正襟危座的“婆婆”,而“婆婆”则成了低声下气的“媳妇”。
那么,媳妇为什么要折磨婆婆呢?原来,是嫌婆婆“老了” “没用了” ----显然,这有悖于社会公德,此举理应在道德法庭上受到审判。
这道理并不复杂,家庭乃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无论长幼,无论“有用”与否,都应该是“同志”,都应该和舟共济,因比,无论是老式婆婆的霸道威风,还是新式媳妇的武断专行,都是远离精神文明的。
文明并非空话,文明之花也理应开遍千家万户。
既然如此,何不婆媳相亲,情同手呆,如此,举家乐陶陶,多好!
邪了!小孙孙盼着当爷爷 (杂文)
张玉庭
A
每当看见小学生背着老大老大的书包去上学,就总会想起一个字眼儿。
什么?残忍!
凭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一个教小学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件真人真事,她说,她批改作业时曾发现了两条意味深长的造句。
(1)比----我们的书包比山还重。
(2)想----我想当爷爷,当了爷爷就可以不做这么多作业了。
她说这话时模样挺凄凉,我听这话时心情挺沉重。
天!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是太认真?还是太糊涂?
于是想起了一篇挺有趣的童话。
有个孩子,被数不清的作业折磨着得长嘘短叹,而且就这么一叹气,也就嗖地一声长出了一大把长胡子。也就在这时,挂历上的小猫叫了声“妙”,孩子吃了一惊,看了看那猫,那猫不仅又叫了一声“妙”,还说话了:“瞧!咱俩一样----都有胡子!”孩子立刻反驳:“不!你是猫!我是人!”“可人没有猫快乐---我们没那么多作业!”这可是一句只有知音才说得出的话,那孩子立刻兴高采烈地提了个要求 :“那----我也変只猫,好吗?”挂历上的猫立刻点了点头,还又喊了一声“妙”,再着那孩于,也就果然上了挂历,真的成了一只猫。
常听小学生的家长在无可奈何地感叹:“苦!最苦的就是守着孩子做作业,一做就是两小时!”
听!家长在感叹!
那么,到底谁快乐?是猫?还是我们的孩子们?
B
于是想起一位母亲,一位极聪明的母亲----她勇敢地反潮流而动,主动为儿子 “减压”,结果孩子特别高兴,学得也特别好。
而这所谓的“减压”,说穿了,就是用一种比老师更明智的方法,毫不犹豫地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砍掉了一大半!
比如,老师要求儿子连抄十遍生词,她则只要求孩子抄三遍!老师要求孩子描红时写满八张纸,她就只让孩了写满四张纸,当然,她也事先强调了一条,必须切实地认真地写,而儿子极满意妈妈的“减压”行为,也就果然极认真地写,写完了干什么?玩!
玩得极开心,考试也考得极棒!
自然,为了避免老师的误解,这位母亲也“悄悄”征得了老师的认可,并极有把握地许诺:“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在学习上拔尖,我将立刻加大他的作业量!”
总觉得这是一个极成功的讽刺,讽剌谁?讽剌我们那多如牛毛的作业!讽剌我们那莫明其妙的专门培养“逆反心理”的教育。
我的话也许言重了,但只要您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孩子厌学的确是个极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何厌学,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孩子就是孩子!“玩”乃是他们最合理的行为,既要让孩子学的开心,也要让孩子玩得开心,这才叫人道!再试想,如果我们真的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上的“快乐原则”了,孩子又怎能不高兴?又怎么会厌学?
可惜,放眼看去,类似上述这种既明智又深刻的母亲,又的确太少了。
是因为没想到?还是想到了也不敢?
没调査,不放妄谈。但可以肯定:如果是因为不敢,则我们的问题更严重。
文/张玉庭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