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灼见非智慧,能言善辩且徐行

阅读第1190天
我从小喜欢看三国,到高中时,《三国演义》文言文版的已经翻了三四遍,其中还是有情节不是很理解。
袁绍的谋士田丰,提醒袁绍不可出征,否则必败,结果被关进大牢。等到狱卒恭喜他即将出狱,因为袁绍官渡之战已经败了。田丰却是唉声叹气。
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袁绍胜了,为了摆姿态,可能还会放了他;但这次败了,估计心里就不安逸,肯定会弄死他。果然,袁绍一回来,直接就把他搞死。
01
这个故事在很长的时间我是不明白的。不明白的原因就是我想的比较少。在我想来,既然田丰说的是“对”的,那么不就该放了他吗?
经过世事的蹉跎,也许逐渐了解这点了。这就好比学生时期,老师在课堂上写错了一道题,讲错了一道题,我们直接开口提醒的场景。
这时,老师会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我问过小伙伴,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问我的学生,他们老师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哦,对啊,这位同学很仔细哈,这里要改过来!这种老师是最少的。
有的老师说,不错,老师在这个地方设置的陷阱就是只有这位同学发现了。其他同学要专心点哟!这是应变能力很好的。
而第三类可能更多些。就是要么不理会,要么就是反而苛责一顿。咦?既然提醒是对的,为何还要苛责你呢?
因为你损害了老师的权威性啊 !
我没法评价这种操作一定多么错,因为这是根据老师现实情况来的。
有的老师本身能力很强,折服学生,他偶尔犯个错,抄错题,根本没什么影响。毕竟,他的光辉足矣掩盖这瑕疵。
有的老师应变能力强,之前自己故意也设置了这样的场景,给学生挖坑。当他真正犯错,学生不过以为又跳过一个坑而已。
实际上,这虽然是个坑,这是却埋了那位老师。当然,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才智跳出来了。
最后,有的老师本来脾气就不是很好,或者说,专业能力本身就不是很强。这时候他要做的就是制止这种事情发生。
而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否定这个声音。当然,也只管得了一时,而非一世。最后,也不排除那个学生本来就是给自己挖坑。
02
许攸死的无辜吗?无辜!相当无辜!不过,我们如果把时间轴稍微拉长点看,发现他还是死得其所!
为何?可以想想他是怎么死的。站在城门口不停地耀武扬威,直接被许褚给砍死了。曹操表示哀痛,进行了厚葬和补偿家人。
当然,还“狠狠”地责罚了许褚这个愣头青。
你说许褚是个愣头青吗?我觉得不是。不管是三国还是从古到今的历史中,哪种人很容易被人忽视?猛将。
很多人觉得猛将很厉害,但是脑子就是核桃仁那么小。这句话看起来没错,毕竟上帝给你打来一扇窗,就会把门钉死吧。
只不过,这个队伍中不乏大智若愚的人。无论是樊哙、许褚、张飞亦或程咬金这类人,斩将夺旗是好本事,但是心眼也不小吧。不然,早就是马革裹尸喽。
许褚算得上是曹操的“小棉袄”——贴身侍卫。老曹是个疑问多重的人,为何选许褚?除了战斗力,想必还有一点:许褚足够“笨”。
这个笨是相对的笨,而非智商。老曹从心里对许攸啥态度?真的很欣赏?也许吧。如果许攸不是三番五次提醒老曹自己多牛逼的话。
估计,老曹在许褚面前应该不止一次流露出对许攸那个大傻缺的愤懑,可是能咋办?人家刚帮了你啊!难道你曹阿瞒就过河拆桥?
不不不,当然不会。不过,如果是许褚这个大猪蹄子,就说的过去。这个人本来就是一根筋嘛,许攸去撩他,被弄死也正常。
你总不能为了一个死人,去得罪丞相的贴身侍卫嘛。毕竟,丞相也很伤心,还大大地补偿了许家。估计,许攸在地下才明白,自己真的死于话多!
03
三国鼎立时的三位老大,相对而言,我是觉得老曹是最会用人的,而且是用的最好的。原因有三点:
1. 他的属下成分是最繁杂,但是能够保证基本的平衡。第一次层级的无疑是最开始起兵的曹、夏侯氏族人,和投奔过来的原始武将基础,
其次是青州,兖州挖到(剿匪)的武将,袁绍麾下投诚的武将,西凉的武将,荆州的武将等。基本上统一北方的过程,麾下的成分越复杂。
不能说他完全一视同仁,但是大部分人的才能还是能够发挥出来,并且不完全以身世为基准用人。这就很厉害了。
老刘麾下的三个利益集团搞事情,就把关二哥搞死了。小孙麾下的世家始终是颗定时炸弹,总是小心翼翼。
2.老曹的决断能力很强,或者说心态还是不错。不管是官渡之战前期的人心惶惶,还是赤壁战后的匆匆忙忙,都是还有风度在。
很会鼓舞人心,不管是实力悬殊还是遭受巨大失败。当然,老刘的办法也是不错,一句话:因为我,让大家受苦,然后抹眼泪。这真的也是一种好办法。
至于小孙,好吧。内斗内行应该就是他了。逍遥津一战,完全就是被虐菜。从此之后,再也不敢染指北方。完全成了守成之主。
3.最关键的,老曹相对而言更能听得进别人的话,虽然他是所谓最多疑的。老刘摆出的一副“猪哥,我信你” ,实际上也抵不过头脑发热,起兵伐吴。
小孙,那就不说了。与自己意见相同的,那就听;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那就不听。不过相比袁绍,可能还是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至于原因,我想也是不太难。老曹的功绩够大,大到他可以纳谏甚至承认自己错了,不受影响。老刘,也许可以,但是不一定能够抹下脸面。至于小孙,呵呵。
04
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提的建议好不好,和老大的人品是成正相关的,而非你的主意对不对。
老曹,李世民,他们可以纳谏,甚至有时候承认自己犯错。老曹赤壁战后哭诉:奉孝如果在的话,绝对不会让我干这种事的!
能够说出这番话,真心不容易。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并没有受影响,因为他的魅力是之前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不是因为一场仗就会归零。
李世民也如此。魏征这个喷神真的生在好时代。能够有时候直接指着李世民的鼻子骂,还让他说朕错了。不容易。
也许,李世民是奔着千古一帝这类级别去的,所以要留下虚心纳谏的人设。不过,他时不时服个软,确实不影响。天可汗的名头毕竟不是买来的。
如果真的要提意见怎么办?肯定还是悄咪咪或者委婉地说是最好的。贾诩为何是三国的谋士中结局比较好的,就是求生欲极高啊。
问到立世子的问题,老贾直接不吱声。他知道,不管说立哪个,说的多么有道理,估计老曹会直接弄死他:这种事我可以问,你不能说。
人家怎么回?老大啊,我想到了袁绍和刘表的悲剧呢。这俩货疼爱小儿子,把大儿子踹一边。结果呢,闹内讧,都被老大您灭掉了。
老曹听到这里,就懂了。但是不会怪罪老贾,因为这意见提的很妙。
我组织的教研其实就是“批斗大会”。每个人对授课人的课程进行点评,说问题,不要说那些虚的东西。
大家基本上也是秉承这个思想在做,不过有个小伙伴出问题。是他不符合要求吗?不是,是太符合要求了!
每次点评的时候,会说别人的问题,但却是一副指责的语气:你要这样,不能那样!等到别人点评他,说一句,反驳一句。
我专门和他沟通,聊到了这点。别人的问题要直面提出来,但是怎么说,就是有大讲究。也有那种人说问题很直白,但是语气却是很不一样:
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那样会更好?这个地方是不是遗漏了什么呢?
这种话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问题指出来,我们是要让人接收;而你的语气如果都不能让人适应,你说的再有道理又有什么用呀?
05
《辛德勒名单》中有个场景:纳粹要建立房屋,有个犹太女工程师指出哪里建造不合理。结果纳粹军官直接枪毙了她,然后再说按照女工程师的设计来做。
这样看来,纳粹是不是太残暴了?我想是的。不过,如果把你换到纳粹军官那个位置,你还会承认自己错了吗?
很难。你一旦承认了,身边的那些犹太人怎么看你?其他纳粹军人怎么看你?二缺一个。你也没法混了。
有些人为何在会议上提出自以为很棒的决议,会被领导给“毙掉”,把他痛斥一顿或者降职。之后,再找机会用这个人的意见呢?
很简单,不能直接你提出来领导就用啊,不然总会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对领导就造成干扰。这样看来,是不是这个领导能力本来有问题?
也许是的,毕竟像千古一帝那种级别的人亿中无一。你自认为是虚心纳谏,总会有人兴风作浪,而且还可能就是这个“诤臣”。
所以,有时候就会做这种事情:先干掉了你,然后用你的办法。不过,能够做到这点的,其实算是不错的领导者了。
毕竟,他知道什么是对的。只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需要先“清理”下。清理之后,用好东西,照样可以塑造形象。
最怕的,就是只顾及面子,而忘记做真正对的事情。领导者的权威要保证,但是要分清面子的大小。至少秦惠文王是分得清的。
把商鞅给车裂,公私原因都有。一方面是商鞅得罪了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收拢旧贵族集团的心。何乐不为呢?
不过,商鞅变法的内容是没问题的,是有用的,那就继续保持。所以秦国才会继续向前迅猛发展,不是真的人死灯灭。
【结语】
端午节,总会想到屈原。我们歌颂着他的精神,可是,作为臣子,既可以说他是尽忠,也可以说不尽职。
也许,清和浊他分的很清楚,太清楚了。可是,朝堂之上,国家利益,本来就不是这么清楚。与其说三闾大夫伟岸无双,不如说人间本来就不是他的理想乐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