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愁 儿时的年梦
浓浓的乡愁 儿时的年梦
作者:董锡琼 摄影:熄灯号
作者:董锡琼,安徽灵壁人。中共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协会会员。喜欢文学,诗词。有作品于省内外网络微信平台。
年,这个古老而又美好的命题,这个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节日。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扎下了根,留下了难以割舍的乡愁。
曾记得小时候,过了腊月半就把年来盼。就迫不及待的问母亲:还有几天才能过年……?然后就是遭到母亲的一顿数落:“你个脑袋瓜里就想着过年,没想着怎么好好念书。没想着帮家里……!”尽管挨了批评,但心里还是盼着过大年。
因为过年有新衣服、新鞋穿,有各种美食的诱惑。也只有在过年,母亲才能舍得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和食物用在这顿年夜饭上。也因有这个年,我们姊妹几个才能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我们都在默默地数着天数,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我的童年是在南方度过的!腊月二十四,(小年,)也是“送灶”的日子。这一天,传说:灶王爷、灶奶奶要上天庭开会,把这一年来,人间的喜怒哀乐及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向玉皇帝汇报,为了不让他说坏话,乡民们都做粘面食及糖糕点敬奉他。母亲也不另外,忙碌了一个下午,做好了“送灶”的面食、油灯及“灶王爷”骑马上天庭路上用的点心及马吃的草料等准备。到了晚上,母亲烧上香,端上糯米面做成的糕点,把我们姊妹几个也叫到灶台前排成队,一起祭拜“灶王爷和灶奶奶。”
我们手合十字,只听母亲口里轻声念到:“灶王爷,本姓张,娶了灶奶奶叫丁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叫我们跪下叩头,祈求“灶老爷、灶奶奶”上天说好话,下界保佑黎明百姓健康平安!事毕,“灶王爷,灶奶奶”的糕点就是我们的奖励品!我们吃看糕点,又开心的问母亲:妈!是不是快过年了?母亲说:“再过五天就过年了,吃过快去睡觉吧,明天二十五,早起来帮忙扫尘土。”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配合母亲拿着扫帚、盆和抹布把房屋上的蜘蛛网、窗户及门上的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里的炊具擦得明亮如新。第二天,再接着帮母亲拆洗床上用品及衣服。虽然是冬天,我们都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母亲说:“这叫忙年!”虽然姊妹几个陪母亲累了二天,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随着年关的到来,赶集办年货的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卖干货,肉食品、鱼市、鸡市和菜市场喊声一片,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布匹摊位上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布料映衬着火红一片的对联,更添了节日的色彩和浓浓的年味。我和妈妈买了两张“门神”,猪肉、鱼和几张红纸就回家了。(那时大部分人家的对联都是自己写,或请本村有文化的教书先生帮忙,我们家的对联都是大哥写的。大哥那时只是小学五年级,但经常练习,毛笔字写得还不错。)
贴“门神”是南方过年的习俗!所谓的“门神”即是民间传说的八仙:李铁拐、汉钟离、张国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相子和曹国舅八位神仙。这“八仙”都是身怀绝技,除恶行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高手。民间大门上贴上仙人的神像,一年四季能保家人的平安。虽然带点迷信色彩,但那里的人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许就是故乡的年味吧!
年,这个让我们朝思暮想的名词,这个让我们揹着手指数了一天又一天的大喜日子,终于在稀疏的爆竹声中款款而来。这天,父亲早早起床烧上一锅水,杀了自家养了多半年的大公鸡。(当然,家庭富裕的人家,一进腊月就开始杀年猪准备过年了,而我们家姊妹多,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不断。只有杀只鸡,买几斤猪肉和两条鱼过年了!什么牛、羊肉及海鲜……免谈。但对于我们平日里难得闻到腥味的小馋猫来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母亲把我们一个个都叫起来,简单的吃了早饭,分配了任务:父亲、哥哥三妹写对联、贴春联门画,我和二妹帮着母亲做饭,四妹跟在我们腚后屁颠屁颠的乐呵。忙活了一上午,年夜饭终于在刀与手的磨合,勺与锅的碰撞;水与盆的交融,心与年的倾注中做好了。我和母亲走出厨房抬头一看,啊!红红火火的对联,映红了整个家园,吉祥如意的话语刻在了我的心中。最有意思的还是大门上这幅:“门前有冈黄金万两,家中有福福寿安康。横批:富贵吉祥”喜得母亲脸上乐开了花。(我家居住的门前有一个小坡,因地适宜写了这幅对联。也可以说是顺口溜吧!)那个年代的对联没有什么讲究,都是随想的。只要有节日气氛就行: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爆炸声中辞旧岁,人寿年丰气象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母亲说:“对联年画也贴好了,吃饭吧!把炮拿出来放。”哥哥听令后,拿出来一封鞭炮,父亲拿来线给拴在小棍上,哥哥一手拿着小棍,父亲在一头点火,呲!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我和妹妹捂住耳朵往屋里炮。
哥哥放过火炮后,村庄里的爆竹声响起,由远而近,此起彼伏。年夜饭除了普通的鱼肉,就是一些家常菜。对比今天年夜饭桌上的羊肉牛肉,鱿鱼海鲜是有点汗颜。但年夜饭桌上有父母爹娘,兄弟姐妹。有朗朗的笑声,有童年的梦想。哥哥举起酒杯,共祝爹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放下酒杯,我拿起筷子就去夹鸡头。母亲说:“过年的鸡头小孩不能吃!留给你爹吃……”我及不情愿的收回了手。父亲说:“吃鸡头是有讲究的……”然后用手拿起鸡头,从上而下,先把鸡头上的肉吃光了,再用手撕开鸡嘴,慢慢拔下上嘴和下嘴中的两片小骨。(上嘴代表运气,下嘴代表财气。如果上下骨里透红,说明今年的财运好,反之则……。)我们一家人的目光都投在了父亲的这双手上,静静的期待着父亲的答案。父亲拿起手中的骨架看了又看说:“财气好,运气佳。)我们都露出了笑脸,高兴得鼓掌。特别是小妹妹拿着鸡翅膀围着圆桌转圈高喊:发财了!发财了!年夜饭在欢乐、祥和,共同祝愿美好的节日气氛中结束,吃过年夜饭就是守岁。
守岁,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环球。“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童年的时代没有电视,更谈不上春晚。妈妈吃过年夜饭准备了一盆碳火,端出了平时难得吃上的花生、葵花籽甚至待客的糖果。我们一家人围火而坐,吃着花生,嗑着瓜子听父亲讲过去一年的收成和对来年的打算,对我们今后的要求,忆一忆那过去的事情。听母亲讲“薛平贵与王宝钏,不离不弃,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父亲接说:“特别是我十七岁那年,国民党“抓壮丁”那件事,使我记忆犹新,难以释怀。”我问父亲:啥叫“抓壮丁?”他讲,“1933年,国民政府出台了一部新法,叫《中华民国兵役法》就是征兵,当兵是尽义务,免费当兵。很多老百姓就开始逃避兵役。于是,国兵党就开始使用铁腕手段到处抓、抢、打强征。“强征”就是“抓壮丁”。“我恍然大悟说:强扭的瓜不甜,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灭忘!怪不得蒋介石落下了遗臭万年的骂名。
父亲兄弟二人,爷爷去世早,都是奶奶节衣缩食把他们养大。供他们上学,(私塾)含辛茹苦把弟俩养大成人,(父亲十七岁大伯十九岁。)那年,国共打内战,国民党到处“抓壮丁”。很快,抓壮丁的风声传到了奶奶的耳朵里,为了不让儿子被抓,不想为国民党效力。更不想让儿子上前线去送死。她把弟俩送到远方亲戚家藏了起了。这一躲就是好多年没敢进家!一路的艰辛不说,家里的房子、土地都被国民政府收去。为了生存,他们母子三人在亲戚的帮助下度过了一难。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而且父亲还学得了一门“烧酒”的技艺!直到不打内战了,奶奶才带着儿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作了主。打土豪、分田地。奶奶母子才有了田地安了家!凭着父亲烧酒的技艺,来维持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听着父亲语重心长的讲述,我的心里酸溜溜的!内心深处最想说的是:感谢毛主席,感谢党!是党拯救了我的家。这时,二妹突然站了起来,你们听!这是不是放火炮的响声?我们的目光同时投到了闹钟上!已是午夜了。鞭炮声由远而近,我说:新年到,迎新年了!哥哥也拿出鞭炮在门口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过年喽!我们欢呼雀跃,笑声、祝福声连成一片,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母亲宣布:“守夜结束,祝福家人平安吉祥,财源滚滚……!都回屋睡觉吧,天亮起来拜年给你们“压岁钱”。
拜年,是晚辈给长辈作揖、叩头,是礼节的一种形式。还是父亲起了个大早,开了财门,放了迎财炮,担来了新年的第一挑“抢头水”。(“抢头水”是民间传说,也就是,每年“除夕”后半夜,鸡叫头一遍,每家每户都去水井取水。谁家先取回象征洁白、吉祥的新年头一桶水,这一年他家就人寿年丰,阖家安康。并且,这水被传为“金水银水。”因取水时争先恐后,故为“抢”这一习俗。)今天是大年初一,难得睡个自然醒。没有平日里母亲的喊叫,但悸动的心驱赶了睡意!想及时得到“压岁钱”的心情迫不及待。都穿上新衣新鞋,不约而同的起来了。喝了甜汤,相互欣赏着各自的新衣服,摆出各种臭美的架势。吃过饭,大哥在堂屋放好二把椅子,一声吆喝,给父亲、母亲拜年喽!我和妹妹把俩位老人拉到堂屋上坐。从大到小依次的叩头,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吉祥、温馨的话语把拜年推向高潮。
母亲拿出零钱,大哥壹元、我伍角、三个小妹每人贰角。这即是我们的“压岁钱”又是我们的过年红包。我们高兴的拿着属于自己的钱,去买心里想要的东西,去捡各家门口的哑炮或散落带捻子的火炮。我们几个小屁孩跟在哥哥后面,不免会被脚下突然响起的鞭炮吓得惊心胆颤,魂不附体。在哥哥的安抚下继续前行!边走边约了小伙伴,眨眼功夫,哥哥的身后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然后,找一片平地十几个小孩围在一起,把拾来的哑炮头对头的摆好,从一头点火,由于燃烧火药喷射的作用,一边喷着蓝色火光,一边原地打滚转圈,嗤嗤作响!最可笑的是,有一头竟然钻到了邻居小强的裤裆上,把他的新裤子烧出了一个洞。把我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我想,小强到家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责怪甚至打骂了。暗暗庆幸自己的新衣服完好无损!我们沉醉在欢乐、吉祥、幸福甜蜜的年味中。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就老。童年的年味还未尽兴,岁月的沧桑难以找到原来的模样,更是无情的雕刻在我的心灵深处。年还是那个年,但年货随处可买,(可网购,可送货上门,超市便民店手机一带就可搞定。)今天的年夜饭再不是原来单一的肉类,而是牛、羊肉、鱿鱼炒海生……。但这些美食都不重要了!年,还是这个年,但年味变得越来越谈,人心越来越远难以捉摸,过年不再是儿时的憧憬和期盼。年,还是这个年,但父母亲却是一半在地里,一半在墙上。兄妹五人,天涯海角各分西东。哎!镜框里的俩位老人,您看看今天圆桌上丰盛的菜饭,儿孙满堂的笑脸,会不会感到幸福?是不是也会拿起筷子和我们共度晚餐!!
故乡的年味最浓,童年的时光最暖。故乡的年味如那古老而又沧桑的歌谣。那里是我人生的起点,那里是我追梦的地方,孩时的年梦永远走不出故乡的热土。
年,就这样静静地走远。我也收拾好行囊,调理她心态。把一切交给岁月,因为,人生永远奔波在来回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