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的教育:你不可以去学坏,可以不太乖,你的脸色是孩子的底色

前言:

许多成年人看上去是个成年的个体,然而自信去看,每个人的脸上依然保持着童年的一些痕迹,即使80岁的迟暮老人。

脸色,像面光亮的镜子,是你生活折射的影子。

这个世界不仅仅看脸,同时还会看你的脸色。

不是有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什么样的脸色,而是有什么样的脸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类孩子:

他们时刻观察着身边人的表情眼神。

你的喜怒哀乐,他都能时刻捕捉,尽收心底。

他们敏言慎行,有些胆小、拘谨、腼腆。

他们害怕你生气、害怕冲突、害怕被责备。

所以你感觉到他们会配合你、刻意表现、迎合你、讨好你。

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是在打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做错一点小事都很容易招致语言上的训斥或者神情、目光中流露出的责怪与愤怒。

还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于是这些孩子打小就开始了看父母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在外人看起来,这是一种懂事。

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懂得的人会明白:

会看脸色的孩子,其实很让人心疼,也许长大后会成为讨好型的成年人。

讨好型人格的养成:

这种“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讨好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按别人的意愿行事,做别人期望做的事情。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后会成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欢察言观色,不懂拒绝,总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里自行消化……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从叛逆到懂事,用无数妥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可是这成长的代价,太苦,太伤人。

每一个懂事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太懂事的孩子,会用别人的期待约束自己,把体面给了别人,把委屈留给自己!

懂事真的是一种毒,一旦形成了这个印象,它就会绑架你坚持下去。

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一个熊孩子只要做一件暖心的事,就会让人交口称赞。而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会让父母大失所望,前功尽弃。

所以有时候必须顶着“懂事”的光环坚持到底,不断地忍让。

心理学研究发现: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

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对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天后王菲在她写给窦靖童的那首《童》中,透出对女儿的期许:

“你带着一身的明媚,离开我温暖的堡垒,你不可以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窦靖童,15岁开始纹身,妈妈没有多说,只是一句:“少纹点”。
求学期间,窦靖童两度退学,王菲的意见是:“你想好了,不后悔就行。”

可是,当窦靖童真正出道,走到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们却惊讶了,“坏孩子”窦靖童低调又独立,自己外出打工,也和好友吃路边摊,对每一个人都谦逊客气。

《请回答1988》中的一句话: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那些努力扮演小大人,去迎合父母标准、装成熟的「高情商」孩子,最让人心疼。

懂事的孩子,往往十分在意别人的感受。

让别人觉得舒服,是他们讨好他人的唯一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城堡,父母的教育是城堡的护城河。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示,个体拥有生理需求、安全感、人际交往、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孩子的前三个需求都需要在家庭和亲子教育中养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获得不了被关怀的生理需求,和被保护的安全感,所以他的交往方式也变得让步、没有原则。

长此以往,孩子又怎能成就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呢?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成熟懂事固然讨人欢喜,只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该是被宠爱的。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造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爱闹的孩子有人疼。

孩子的童年,应该塞满了零食、童话故事与满满的快乐,而不是被委屈裹挟着。

所以,亲爱的,其实你不需要太懂事,喜欢就接受,讨厌就拒绝,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

只有真实表达自己的孩子,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宽,活出真自我。

很多时候,“不懂事”,才能画出独立自由、幸福美好的人生图鉴。

孩子仰望妈妈的脸,看到的是自己!——温尼科特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