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 | 茶前碎语
总第126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经历一些事,便想起喝茶。
边煮边喝,边喝边品。茶烟从滚烫的壶里慢慢散出来,划着弯弯曲曲的线,飘向上空,直到消失,成空无。
茶叶在水中,或沉或浮。水,浸染茶色。由清变绿,变黄红。
茶的味道,苦中有香。
这味道,就像我所经历的一些事。
前些年,从家乡到南方谋生。在一座名叫杭州的城市,生活了十多年。在那儿,我才真正地读到什么叫秀丽,什么叫柔软,什么叫明净。一花一世界里,读懂了什么叫“烟雨江南”。
南方与北方生活方式不同,展示出其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北方人喜欢喝酒,很多事是在酒桌上办好的。
南方人喜欢喝茶,很多业务都是在茶馆里谈成的。
由于在南方生活受其影响,也喜欢上喝起茶。而每次喝时,便不由得会想起茶的味道。浓了,淡了,都是带着故事的。
喝过之后,我顿悟:喝茶,不是一种闲情,是生活给你在上课。把所有想不开的事,放不下的事,都想开了,放下了,茶才有味道。
从那以后,我经常喝茶。
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写故乡,主要写家乡的风景、人物和事件。
有人写故乡,是写亲情、友情,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一行的文字里,都带着浓浓的乡愁。乡土文化是养育人不忘自己的根。自古以来,“叶落归根”说的就是这样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诗里说,乡愁是一枚邮票。
读后,才让人感知,这乡愁里藏着一个家国情怀的大爱。对于一些人对故乡的轻描淡写,我感觉是我们的视野太窄了。
有些人,在文字里写着乡愁,却很少回过家看看父母。
有些人,经常回家看看,却不把故乡写在文字里。
试问:我们每一个人,谁没有自己的故乡,谁没有自己的父母?谁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做子女的有多少人懂得孝顺?
都说,少年不懂书中事,懂时已是中年人。
我不敢写故乡,也不敢写乡愁。在乡亲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亩庄稼。有多少的收成,不是靠天,是靠自己。
这个世间的真情与亲情,不是文字去养活。而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填补。
所以,我才把有父母的地方,叫故乡。如果,哪天父母不在了,故乡不叫故乡了,而是叫归途。
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话很诱人。有时,我也经不住诱惑。
每次旅游回来,都要在家里休息两、三天。
这不是我年纪大,也不是因为我身体差,更不是因为我装娇情。说白了,心累。
中国的名山胜水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游完。无论大大小小的景区,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少不了游客。
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
无论走到哪儿,我都随身带一部相机。现在更方便了,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拍,而且网络也发达,上传朋友圈分享,还赢来许多点赞。
虽说,游山玩水是一种享受。但,那也是一种力气活。
窄窄的栈道,拥挤的人群,连走起路来都是你上赶集似的。遇到好的景点,拍照留纪念的,现场直播的,络绎不绝。有时,坐空中揽车都要排个把小时,上厕所也不分男女了。
本来,风景优美,陶冶情操。如诗如画,似梦似幻。随着嘈杂、喧闹的人声,风景瞬间在心里没有了诗情画意。胜境,也变得世俗。
那一刻,我感觉确实心累了。
呆在家里,想起看风景的时候。我小悟:真正的悠闲,不是寄情山水,而是怡情山水之外,心有山水的灵韵。
古人寄情山水,赋诗作画,畅谈人生,那是不得志或仕途受挫。而今天,却不同与古人生活的年代。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是生活的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要做一个好演员。
人的一生,不是因为旅游而精彩。是因为生活的精彩,才去旅游。
上小学时,读《伊索寓言》里的《狼和小羊》。
故事里说,有一天狼和小羊同在一条河边找水喝。而狼一看到小羊,就想吃掉它。于是,找了借口,说小羊弄脏了水。小羊力争辩解,但狼总有找不完的理由。最后,还是把小羊吃掉了。结局是,狼为了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不和你讲道理。
很多人同情小羊,厌恶狼。在民间,也常把坏人比喻成狼心狗肺,豺狼,色狼,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等。我们知道,狼是食肉动物。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残酷事实。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要保护自己,以防不测。
我们在同情弱者的同时,有时也会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教条,更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怜悯之心。而坏人之所以坏,是其本性坏,还是变坏的,要根据坏人身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狼道》一书里,讲到“狼的生存哲学”。书里说,狼是一个既聪明,又懂报恩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恶劣的条件下,知道怎样生存。这种精神,常被一些励志讲师拿来当案例来教学。
喜欢美食的好友,经常约我去本地的土菜馆吃饭。
特别是在冬天,他们在微信里约我去喝羊汤。
和他们走在街头,我看到与羊有关的店:全羊馆、小肥羊、烤全羊和烤羊肉串、羊肉板面馆、烤羊排、羊龙骨、卤羊蹄、堡羊汤、羊肉火锅等等。这些醒目的门店招牌,让我不由得想起《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人,有时很矛盾。在同情弱者的之后,却又做了弱者的敌人。是假慈悲吗?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是狼,还是人?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羊肉、喝羊汤。
有人喜欢舞文弄墨。
像我,时不时在媒体平台上发点短文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获得一些自以为的“成就感。”这些文字,有时还会让我变得一时自傲。后来,我突然发觉,文字有毒。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毒,正在伤害着心灵。
以前,写文字只是在学校的校报上印出来,后来,在报纸与杂志上刊登出来。并且,持续了好多年。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经过铅印印刷出来后,心里就很高兴。能给别人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自己也感觉是一种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一些人逐渐开始了网络写作。网络平台上,并先后出现了这个网络作家作家协会、那个网络诗人协会,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成立了国际网络作家、诗人联盟协会等等一些非政府组织的非正规网络文学平台。随之而来的,涌现出大批的网络写手,有的自称为“网络作家”、“网络诗人”、“文学达人”“文学大咖”等新鲜名词。有的还成立了这帮、那派,这协会、那联盟等,自封为这会长、那主席,这总编、那主编,让人看了仿佛走进了已逝的金庸先生笔下三教九流的江湖世界。而正本清源的文学刊物,在瞬间仿佛受到一时的冷落。先不说那些网络文学上的文章如何,但有的平台不乏经典之作。更多的是千篇一律,你抄我改,胡诌八扯的文字爬满网格,让人实在不敢相信网络文学世界是一片净土。老祖宗发明了汉字是没有错,对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没有错,没有掌握好字、词、段、句最基础的学问,也自称为“总编”、“主编”的人不管文字通不通顺,有没有病句,只要是原创首发,就发出来,求点赞,求阅读量,求平台打赏等。有的抓住商机,搞起来征文、征稿,出书、找赞助商,只要你肯交钱,不管写的如何,只要与政治无关,都给你发表。有的征文评奖,不是依靠作品质量,而是依据阅读量和点赞来评作品是否获奖。这种奖,又没经过权威认可,你拿到了有什么含金量,只不过是个假的不能再假的虚假奖而己。真正评奖,是按一定的正规程序。在文学界有建树、有威信的前辈来任评委,最终评定结果。今天你建个文学交流群,他建个诗歌交流评论群,我又建个征文征稿出书群,一进群,群里乱七八糟的广告,大都是与文学无关。什么购物啦,要么砍价啦,要么保险啦,要么养生啦,等等,让人感觉太乱。有的是以培养作家为名,收取学习费,有的是以教写作教怎样投稿赚稿费靠写作来获取收入……更有的纸刊收录稿件,要订杂志,有的征文要交几百元才能入选发荣誉证书,有的只要交钱就可以拿到国际文学大奖……文学的精神是弘扬真、善、美与正能量,扎根于生活的泥土,让人读着接地气,发扬传统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由此,我不禁想,他们要把文学带向哪里呢?
好友曾在微信里发信息,问我有没有经常参加某某平台征文投稿。他们还说,某某某,经常发文,在网上一搜,他的作品就出现了。而且,还出名了。赚了不少钱。成了网红。等等。我听后,不知道说什么好。网络发展给人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个国家是否有生机,有希望,就看这个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认识。而不是,用金钱与名利,去衡量一个人的成败与好坏。知足常乐,才是生活的常态。
我手写我心。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态。
写出来,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写作,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情趣而己。名和利,只会让人心态失衡,让人中毒太深,最后毁掉自己的,还是自己的贪心。朋友再发微信,问我文章发表、获奖、出书没有。我回答他们三个字:“我没钱。”
刘虎,安徽 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安徽日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城市周报》《发展导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