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于涛:挥笔舒怀、寸心造境
一直以来,中国画坛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求着自己的出路。处于这样的两难的境地中的画家无论怎么取向,都会有质疑问难。其实,宏观的看,乱相横生的不只是中国画,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播演变成时尚就可窥见一斑,未必不好,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选择。众所周知,中国画的传统就是讲究线条的质量,讲究笔墨的运用,讲究布局的虚实,讲究意境的营造,这是国画的灵魂,也是标准。这个标准随时代的演进在现代这种语境中却很没有标准,这“六法”在实际的运用并没有像油画一样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和训练,它自成体系,训练的是笔墨诗文,突出的是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如果把油画和中国画放在一起对照观察,会发现油画更有质感与体积感,中国画的意境更为优美。如果找到这两者的结合,是不是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推进?
于涛老师,自幼接受传统国画的训练,从习练颜体启蒙,背诵《诗经》唐诗,背诵《草韵百决歌》,从学习裁纸笔墨运用到涉猎山水花鸟写意工笔多种传统国画的样式。成年后接触西画,感悟到东西画理相通之处,认为两个体系并非截然不同。艺术都离不开艺者的学养和领悟。国画的技法无非就是构成,线条笔法墨法色彩布局,都是一种构成,都是为意境服务。在中国画意象丰富的优势里,再引涉细化的体积感质感,在保证中国画不失身份的前提下,经营它的质感体积感,求得妙中增妙,新中更新的水墨色彩效果,于海老师做了很多艺术上的探索,并在此方向上大有功成,为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落地实践做了表率,可以引领更多的艺术家一起努力,让中国画进化出国际艺术的新基因。时代并非一蹴而就,文化的基因也不只是复制和变异。
心随天兆是于涛老师的追求。无论画山水花鸟,尤其最近两年专攻的人物,于涛老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他的山水画近景扎实,远景深远,深追已故画家李文信的画意,对蜀地山水进行了丰富充盈的描摹,融入自己跳脱洒脱的个性。他的写意花鸟,特别衷情于家常小鸡无名花草,灵动有趣。以笔墨写神采,用眼前之景造心中之境。这些在他的人物画中体现得更充分。
如果说山水花鸟在传统绘画中有充分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人物画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短板。这可能跟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有关。近现代许多大家都有探索和成就。于涛老师特别推崇刘继卤的人物画。他青壮年时期一直痴迷于书法余山水画的专研,这为他之后的人物画打上了坚实的基础。年过半百之后回归初心,又回到童年,拿着小人书一祯祯的潜心临摹体会。他融合写意和书法中的笔法墨法,精准而富有弹性变化的线条刻画出人物的形和神。最终于涛老师选择了从高士系列开始,并引入了蜀山特有的熊猫,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使绘画内容和技法都有了别开生面的特色。之后又开始对市井人物,县志历史系列的挖掘和深索,使绘画有了历史的厚度与鲜活。观赏他的作品,形式美是第一位的,形与神在笔端达到了真正和谐统一的“画道”效果!传统文化有求道之论,阴阳相补,虚实相生。作为知道、行道、恒于道的修行者,于涛老师当然明白“形”是其表可类阳,“神”是其内,可类阴。站在道的角度,不能把两者分出高低,它们同谓之玄,是众妙之门!于涛老师作画讲求“形神同贵,必求中和”,这是他的学养基础也是他的“画道”的哲学表现!
经营质感,传递意象,是于涛老师的艺术创作特色。他的画作线条质感突出,色彩渲染流丽,结构介入了透视法则,远近层次分明。于涛老师喜欢不断突破自己,凡是能提升形质感的手法都愿意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到经营质感的新法度。可以经营出质感,又有传递意象的传统功夫的加持,努力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度体系。当代水墨也因为这个体系的构建成功,在国际艺术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会在国际艺术展览或交易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文/谢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