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甜,那是湿气大!300多年的老方子,擅治此病,一篇良心科普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古今名医方论》、《素问·奇病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问我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合格的中医科普文章。

我觉得,它必须符合三个标准,这就是有理、有例、有方。

就是说,我写的每一篇科普文章,必须有充分的中医理论基础,有生动详实的案例,有解决问题的方药和思路。

尽管,这些并不能替代医嘱,不可能让读者凭借这些就去抓方吃药,但是,就科普的意义来说,这样的文章才是丰满、可读的。

现在,我要给你写的这篇文说,我争取符合上面的要求。

我要讲一件什么事儿呢?就是口中自觉甜腻。这个在现代人身上,也是多见的毛病。

我以前啊,遇上过一个女性,很年轻,才二十七八岁,还没结婚呢。什么毛病呢?就是在十多天以前,总感觉自己嘴巴里特别甜。

一开始啊,她在吃玉米的时候,感觉很甜。她觉得可能是玉米带出的甜味。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喝水也甜,吃饭也甜。早晨起来嘴巴里还甜。她觉得不对了,想找人看。

她来找我。我一看到她,脑海当中浮现六个字:“好一个胖丫头”!

我这不是笑话她,而是说她的胖让我印象深刻。胖到什么程度?胳膊肘和膝盖在伸直以后,是向里头深深凹陷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她四肢上的脂肪。

刻诊,见患者舌淡胖,苔白腻,腹胀,四肢乏力,白天常觉得头晕头重,双目无神,反应不快。同时,自觉胃部胀满,食欲不好。

我跟她说,这是脾虚湿盛,脾之本味上泛于口。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芳香化浊、健脾益气、行积导滞。

我给她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苍术6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广木香3克,砂仁3克,甘草3克。

结果, 患者药用3剂,诸证悉平。口中清爽,甜腻感消失,胃不胀,食欲有所恢复。

现在,我把这里的门道,给你仔细说说。

我们的口中为什么会感觉到甜腻啊?你翻看《黄帝内经》就知道了。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篇里头,先贤告诉我们:“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什么意思啊?简单讲,就是人吃五气,全都入于脾胃。甘甜,作为脾脏的本味,在运化五气为水谷精微的时候,会逐渐形成。如果脾胃失去健运之气,水谷精微不得输布,那它们就载着五气在脾胃里运化而来的甘味,上泛于口,形成了口中甜腻。

那么,患者的脾胃,为什么会失去健运啊?原因之一,就在于饮食无度。如古人讲:“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白了,就是吃了太多好东西,脾运化不及,湿邪困脾,导致脾失健运。

就上文的女患者来说,她的肥胖,她的舌苔和舌质,以及全身的不良感受,都在告诉我们,她脾虚湿盛,中焦之气呆滞。水谷精微之气不得输布,所以上泛于口,形成口甘。要想改善,就得健脾、除湿、导滞、消胀。古人的话说,就是“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指的是芳香化浊之品。陈气,指的是湿气、滞气。

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个人的经验看,香砂六君子汤配伍,相对合适。上头我列举的配伍里面,除掉苍术外,就是香砂六君子汤配伍。简单说,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除湿,木香和砂仁消胀行气。苍术一味,健脾燥湿,运脾散满。这就是基本意图。这个香砂六君子汤配伍,出自《古今名医方论》,迄今快350年的历史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但是啊,据我所知,这口中甜腻,除了和上面所说的病因病机有关外,和心脾两虚,胃热等,也有关系。所以这篇文章,大家只能做参考,不要照搬经验。真要是属胃热而用此办法,那就彻底坏了。

总之,我通过此文,想提醒您一件事儿,这就是身体肥胖,胃胀、口中甜腻,舌苔厚腻,舌体淡胖,这样的人,应该考虑健脾化湿了。同时,必须节食,不要吃太多香的、油的、腻的。要知道,口中的甜味,其实是脾发散上来的求救信号。你再不重视,往下,糖尿病可能就要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