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被迫独立?面积不足上海1/9,为何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一个面积仅有724平方公里,不足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九分之一的“袖珍”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抛弃的弹丸之地,却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是如何做到的呢?

被马来西亚驱离,被迫独立

新加坡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这里有着一些土著居民,到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再到近代,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沦为了西方的。1942年2月15日,日军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新加坡随即被日军占领。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重新接管了新加坡,由于英国刚经历二战,实力受损,无暇顾及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新加坡,使其逐渐取得了自治的权利。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的建国方案。对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表决,最后以71%的人投了赞成票。

1963年9月,新加坡以邦的形式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不过这时马来西亚内部的族群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而矛盾的主因就是马来人和华人,马来人与华人的人口几乎相等,但马来人却掌握着绝大部分权力,奉行“马来人之上”。

新加坡邦作为华人最多的地区,自然坚决反对,之后在李光耀的带领下与马来人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不过最终落败。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联邦,被迫成为了独立国家。

位置独特,小国大政治

新加坡虽然不情愿,但也没有办法,那时的新加坡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面积狭小,粮食、矿产、经济作物、淡水等必需品基本没有,所有的物资必须依靠进口,而且人口非常密集,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马六甲海峡的独特地缘环境,使这片窄窄的海峡成为了美国、日本、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大国的利益交织点,多重势力的交叠,使新加坡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不过这也为新加坡带来了政治机遇,李光耀虽然只执掌着一个弹丸小国,但他的眼光一直非常高远,深知新加坡只能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以柔软的身段左右逢源来换取发展空间。

在英国离开新加坡后,失去安全感的李光耀就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并积极寻求与日本改善关系。同时李光耀为了不让美日势力在新加坡独大,还积极迎合苏联进军印度洋的战略,并与苏联也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

之后的几十年,无论是谁,新加坡都不过分靠拢,也不过分疏远。在李光耀的政治巅峰期,国际地位完全不逊色于其他大国领袖。美国总统、苏联最高领导人、日本首相,都与李光耀有着密切来往,甚至会征求他对东南亚局势的看法。也正因此,新加坡靠着小国大政治,彻底改变了新加坡的生存环境。

在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之后,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重视制造业,并加大了对外资的引进,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仅在十年内就成为了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但真正让新加坡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服务业。新加坡依靠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大宗货物的交易基本也都在此,所以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处理自己货物,会在新加坡设立分行。

这便迅速催生了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其经济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产业,也是为新加坡贡献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其已然从一个被驱离的小港口,蜕变成为了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的确让人称奇。不过近些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地位下降以及全球贸易疲软的影响,新加坡也是问题不断,能否延续之前的势头也就成了未知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