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进入“体制内”,当代年轻人该如何选择?
要不要进入“体制内”,当代年轻人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制外的人,多数会说体制内多好,体制外有多不好。
对于他们来说,体制内是他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是想要进入却只能远观,什么也看不清,明明很近,想要到达却永远无法抵达的远方。
他们固执的相信体制内的美好,并无限度追捧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员,在他们眼里,也被所谓神圣之光笼罩。他们的目光停留在时代快速发展之前,认为公务员还是“一张报一杯茶混一天”。
疫情,对很多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服务行业,这更笃定了公务员是铁饭碗的观念,很多想在体制外闯一闯的年轻人,加入公务员考试的洪流。
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意,迎合大众心理写的文章,体制外的人看不出来,但是体制内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写文章的人是在虚构、瞎编。如果体制内真的是他们说的那么好,他们怎么自己不考呢?
体制内的人,是持有两种观点的。
一种是享受公务员带来的一切,比如稳定,离家近,越是小地方,人情世故越复杂,公务员的社会地位越高,如果家里有钱或者家人亲戚从政,看上去就更完美了。不能说全部,但有一部分人因为公务员的身份带着优越感。他们认为公务员是最棒的工作。
一种是认为体制内不好。持这种观点的人又有很多种,比如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大龄青年自身优秀找不到对象的(小地方更看不惯甚至容不下单身主义、丁克、同性恋),只会做事性格内向不够圆滑的……
体制内调动工作很难,所以考了异地公务员会很痛苦,若有服务期限约束,辞职,想都别想(官二代富二代请忽略)。就算可以辞职,需要勇气,这勇气包括面对社会的勇气,和父母的传统观念作斗争的勇气……
要不要选择“体制内”,我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
如果是追求岁月静好的平淡生活,家里不是太穷,没有异地男/女朋友或伴侣,考个离家近的公务员也不错。就算是“五加二”“白加黑”,也比在大城市打拼要幸福,因为回到家里就有热乎乎的饭吃,不用颠沛流离。我有个学生,很文静,读书时想家,每天都哭,就是恋家,大学毕了业回家乡做了一名老师,我就觉得很好呀,这是符合她内心期待的,做老师,或者考事业编公务员都很适合她。
如果是喜欢创新,不愿意接受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想要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那最好不要进入体制内,尤其是不要进入基层。体制外,你一年换几份工作都行,体制内,别说换单位,就算是换科室,也要看全局整体的安排。体制外,你可以充电提升自己,参加各种跟专业相关的培训班,体制内,很难,体制内与专家面对面的培训很少,接近于零,想学新东西,很容易遭到整个环境的排斥,自己都觉得心虚,很难坚持。体制外,也许你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制内,正常休个周末就不错。
追求稳定,体制内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追求清闲,体制内不是。体制内没有996,但是有基层干部的“五加二白加黑”。你可能会说身边的人就是公务员,人家怎么活的那么轻松?他要么是只给你看光鲜亮丽的一面,要么就是单位里的少数“偷奸耍滑不干活”的老油子。
疫情,让人看到的是失业,但是很多人勇于尝试改进,比如律师,利用新媒体开设课程,平时没发现新媒体的巨大威力,这个时候是真的感受到了。还有一些公众号,平时阅读量在十位数,疫情期间暴涨。疫情带来的冲击很大,但是,不是年年有。
疫情期间,人们更加向往体制内,但是,人们很少看到,此时往前冲的,不只是医护人员,还有广大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是不能往后退的!极个别往后推的,也被开除或者受到处分了。我有个朋友,她和老公都是公务员,老公因为疫情常常加班,就睡在单位,她在异地生了病回不去,老人年纪大了,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上网课、打卡,她老公抽空回家一趟,将操作流程写在纸上,教会孩子后赶紧回单位继续工作。七八岁的孩子,愣是学会了自己上网课、打卡、打印练习题、修打印机。朋友的同事们奋战在一线,她生病不能去,很愧疚,想要做点什么,除了在床上躺着,就经常买了好吃的给医院送去,或者直接从超市订了请老板送,也算是为了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后说说从体制内辞职的吧。
有网友在试用期内提出辞职(有最低服务期限要求,如果通过试用期,再辞职就是五年之后了),刚辞职就赶上疫情,很后悔,后来很快找到新工作,现在正备考老师。
还有个朋友,体制内两次遴选都是第一名,做到处长后辞职,创办遴选网校,做的风生水起。
有个法考培训机构的老师,也是从体制内出来的,课讲的不错,名气很大。
如何看待“体制内”,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要看个人的发展规划和自身的特点,人云亦云或者一叶障目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