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图语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被外界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中,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
简介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
用途
巴蜀图语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玺印等器物上。典型的巴蜀图语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由于其形状非常象装饰性的符号,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把它看作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据推断巴蜀图语可能产生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
已发现的巴蜀图语超过二百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
地位
巴蜀图语,在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仙居蝌蚪文一样完全没有被破解,它的解读将对我们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国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揭开三星堆文明的秘密关键。 目前关于巴蜀图语大致有3种说法: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冯广宏认为:“巴蜀图语”就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有报道称,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
发现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四川地区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和后来发现的青铜戈上的戈文、印章,被学者推测为古蜀人的文字。有些学者把这些图案、戈文、印章统称为“巴蜀图语”。这些蕴藏着丰富的形制、玄妙的纹饰的图语,成为观看古蜀文明的窗口。
20世纪20年代,成都西门外的白马寺一带陆续出土了许多造型特异的古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是工人在挖土烧砖时发现的,由于缺乏保护,很快被哄抢一空;没过多久,这些青铜器又从工人手中流到古董商那里。
一些懂行的古董商发现这些青 铜器不仅造型怪异,上面还有一些动、植物形的花纹和一些很像文字的符号,消息一经传出,青铜器价格迅速上涨,成为古玩市场上的抢手货。 收藏家开始对这些青铜器进行研究,由于当时人们所认识的古代青铜器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成都发现的这些看起来形制古朴的青铜兵器,被误认为是夏代中原文物,写进考古书中,却不知将其年代整整提前了1000多年。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卫聚贤在《说文》上撰文认为这些青铜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文物,据此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博物院研究员李复华、王家佑把这些青铜器上的符图命名为巴蜀图语。
考证
西汉史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有一段武断的记载,“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说的是古蜀人不认识字。在巴蜀图语发现之前,古蜀文明没有文字甚至一度成为考古界的共识。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却没有文字,似乎是一个反常的历史现象。
巴蜀戈文
比巴蜀图语稍晚出土的四川战国土坑墓出土的青铜器上,考古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个体或成组的符号,这些符号跟汉字中的象形字极为相像,似乎已经具有了文字的特征。迄今为止,这些符号已经出土了一百多个,成组的联文符图很复杂,似乎想通过一段内容来表情达意。
几乎在巴蜀图语问世的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陆续出土的巴蜀铜戈上,考古学家又发现大量铭文,这些铭文跟巴蜀图语似乎不是一个文字系统,考古界称之为巴蜀戈文。这些戈文已经与方块文字具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它们像汉字一样直行排列,字与字之间留有行距,如同中原的竹简书一样。
古蜀不仅可能有文字,而且还出现了两种可能是文字的符图,这个意外的发现让考古学家欣喜不已。然而,他们发现,这些戈文不只是出现在巴蜀地区,连湘西山地也有发现,似乎是当时一种通行于西南地区的类似文字的图案。
表达
巴蜀图语用图来表言达意,无独有偶,汉字中也有大量的图语存在,这些图语往往跟民间风俗有关。旧时人们新砌了房屋,要在墙上画只花瓶,瓶中插上牡丹,牡丹乃富贵之花,取其谐音,意为平生富贵;床上往往雕上蝙蝠与鹿,意为福禄双全。
1954年以后,四川地区接连有印章出土,这些印章多为方形和圆形,上面雕刻着文字一样的符号,它们似乎兼有巴蜀图语与巴蜀戈文的特征,考古界称之为巴蜀印章。
破译
胡成荣和窝底子确从2009年4月8日开始研究三星堆的神秘字符,其间参照了《三星堆之谜与彝族文化渊源》《龙腾鹰翔虎啸蜀》等有关三星堆文化和凉山文化的书籍,他们先后在凉山的6个县市请教过数10位名气很大、很专业的彝族毕摩和能准确识别古彝文的民间人士,他们都能够对照毕摩经书对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这62个字符进行了识读和释义。
经过8个多月的鉴别识认后一致得出结论,这些字符是早年的巴蜀古彝文,“只是每一个人识读的字数多少不等而已,我自己也能识读与诠释的就达44个字”。胡成荣说,对于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62个字符,他们都能够在自己的经书里可以找到原始的字形和读音。
胡成荣认为,包括自己都可以识读和释义的有44个字(约占总字数的70%),加上在《滇川黔桂彝族文字对比研究表》中也可以查到的9个字,两项合计53个字,约占总字数的85%。为此,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那篇字符中仅剩下9个字尚待进一步翻译和识别。这之后,胡成荣在10位毕摩经师的指导下最终也释译出了最后剩下的那9个字,为破译出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巴蜀图语”打好了基础。
解读破译
“一诗”与“三书”
胡成荣老人和窝底子确共同努力,通过认真地对巴蜀古文和古彝文进行对照解读、破译后认为,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这62个“巴蜀古彝文”应该分两个段落来解读,前一段应该是一首彝文记事诗(胡、窝将之称为“一诗”),而后一段的意思应是古代一种侦查结案制度的官方或专家导语(胡、窝将之称为“三书”),或说是一种重要的法度,抑或说是一种军事命令与管理制度,是具有巴蜀古彝文特有属性的“一诗”与“三书”。
解读
通过用彝语解读,胡成荣和窝底子确认为,前32个字其实是一首诗。意思是“明君掌握权力的顶端,兽类以大象为最大(尊贵),牛羊满林地(指富裕或可翻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