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锭子真品照片
既然不同地方的银锭间,有如此大的差别,那在明清时期,拿银子吃饭、住店、买东西,自然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快捷地结账、找零。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元 “至元十四年 两浙盐课银”背阴文“元宝”五十两银铤,重量:1930克,2015年北京嘉德成 交价517500元。
银锭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份, 见证了各时期的许多方面, 包括货币制度, 税课制度, 商业活动与民间生活等等. 银锭上的铭文不但充份地提供了以上的历史资料, 而且把不同朝代, 不同地域的书法, 词汇与文法等都活现眼前. 考古古代的中国习俗, 多以钱币, 衣服, 陶瓷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等陪葬. 而贵 族富豪等也常以银锭作陪葬品. 在这些陪葬品当中, 出土银锭上的铭文, 亦能为考古学家对被挖掘古墓的断代工作上, 提供有用的引证. 地理银锭通常都会打戳铸造地名称, 有时还会加上帝号或日期. 仔细研究, 便能够对中国古代各地名和其演变有着深入的认识, 如有些州县, 城市, 甚或省份, 祇在某一段历史中存在过, 又或是在某一个朝代改了名等等. 银锭也是研究中国各朝代人民地理的好材料, 如各省份的贫与富, 各地区的特色与人民之喜好, 甚至古人的姓氏名字和官府与官员的名称等等.
元明清以来,银锭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历史上银锭的形状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唐宋时期曾有圆饼形和长条形,金代形成一种厚度均匀、形状是两边呈弧度且大头、中间束腰的形状,货币名称叫“承安宝货”。明代元宝形状与元代差别不大,只是后来两边的大头有点“翘起”,中间的束腰逐渐变得不再“苗条”。清代是银锭形状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元宝的形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宝银”即为“元宝”,重50两;“中锭”也叫“小元宝”,重约10两;“锞子”也叫“小锭”,重一二两;“福珠”又称“滴珠”,指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色,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色泽较暗。
在2009年11月北京中拍国际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在众多买家的热烈追捧下,最终竟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 交,并一举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一度轰动收藏界。该银锭系明代官银的典型形制,刻有“征完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直百两正万历二十七年月日武冈州应祯史何渠记”铭文,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该锭为明代税银的重要实物,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在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金银锭”专场上,一件品相很好的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又以310.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 交。由此可见,明清银锭板块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但明清银锭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