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心的人总会写到延安
时光流失,而延安依然永恒。
记忆远去,而延安依然美丽。
从战火纷纷的年代到风和日丽的日子,从昨天的延安到今天的延安,延安的故事一直在延续,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讲述,关注的目光从来没有移开。一群人来了,一群人又走了,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精神磁石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四面八方的人,朝思梦想的人。
从杨家岭的窑洞,到枣园的灯火,从清凉山上的电波到凤凰山麓的秋色,延安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的舞台,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精神的质问,从来没有远离过心灵。春天,延安是红色的,还是绿色的,鸟语花香之下还有伟人的脚步,草木葱茏之下还有小米的馨香与绵长。夏季,延安是炎热的,还是清凉的,土窑洞里丝丝凉意还在浸过一种思想,一种信念,一种使命。秋天,延安是沉甸甸的,还是笑吟吟的,它革命的果实还挂在枝头,照耀中国的旅途,辐射中华儿女的心灵。冬天,延安是白色的,还是透明的,一场大雪从《沁园春》里洋洋洒洒,落在北国的土地上,滋润了一个饥渴的中国。
延安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是青春的,也是励志的。抗战开始后不久,日寇就把报复的目光投向了延安。1938年 11月下旬,日寇的飞机两次大规模轰炸延安,使这座山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据1946年《解放日报》的报道,抗战期间,日机共轰炸延安17次,造成经济损失达28亿多元。然而,历经每一次苦难延安都坚强地站立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那些伤口慢慢愈合,那些苦涩微微颤抖。如今,我们再一次来到延安,会用手去慢慢抚摸它上面的风尘,告诫自己: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历经沧桑,宝塔山还如此坚挺,延河水还如此清冽。有些人激动地留下了热泪,有些人幸福地捂住了胸口。千遍万遍呼唤您,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贺敬之多次来延安,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诗涌笔端。是啊,一种记忆永远也抹不去,一种情怀永远也带不走,一种折返永远在进行,一种追寻永远在路上。
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用延安精神发展延安。这是一个时代的强音,这是一种历史的呼唤。是啊,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精神印记和恒久不变的精神瑰宝,它永不褪色,也永远激励着新延安的今天和明天,乃至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经常吮吸延安精神,肌体就不会“缺钙”,意志就不会“疲软”。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延安人正在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延安,延安前行的脚步再次叩响岁月的回声,延安的诉说再次唤醒盎然的春意。
唱一曲信天游豪情满怀,舞一曲西北风斗志昂扬。民歌的延安,剪纸的延安,蓝花花的延安,小米的延安,它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它是静止的,又是沸腾的。当鸽子与雄鹰一起翱翔在延安的长空,它们的欣喜是同样的,它们向下的俯瞰同样充满对一块土地的敬仰与留恋。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他们来了,她们也来了,带着同样的憧憬,期盼和冲动。不分肤色,不论年龄,一旦来了,他们和她们就不会空手而归。为什么我眼里满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在延安,任何表达都是徒劳的,唯有敬仰永恒,信念永恒。
延安,充盈着诗情画意!
延安,一座在岁月中升起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