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1)

卿跪喝凛冽寒泉显神功

桂花井成就南夷少年中状元

桂花井,一口方井,长4米,宽7米,有石阶,四周设石栏杆。据崇仁裘氏宗谱记载:桂花井,一名沙井。宋时开凿,,其源潜长善溪,泉自沙石间迸出。道光年间捐修砌石,柳成荫。旧时,井旁有桂花树。

崇仁本地没有出过状元,却为外地人成就了一个状元。

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广东才子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在州府科考得第一名(解元),由官府推荐上京都长安考试。当年莫宣卿才十六岁,年龄小,无法独自一人上京赴考,于是州府派官差黄同兴护送。12月20日莫宣卿拜别双亲和乡里启程。他俩沿广东、福建、浙江东部北上。春节过后,两人过新昌,去绍兴,途经崇仁。迷路饥渴,见崇仁长善溪旁的沙石滩,有一坑井。这井是供村民生活用水的泉水坑,算不上真正的井。两人见井水清澈,即跪捧而喝。顿时饥渴俱解,觉得眼前一亮,倍觉精神、聪慧。随后数日行走不累。又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851年2月下旬到达长安。3月7日参加殿试,获制科状元,成为广东第一个状元,并是我国年龄最小的状元。

为感激井水的神力,两人回乡途中,特意经崇仁谢井。他们在井旁还种了桂花树,种桂花树有两层意义:一是表示他莫宣卿是蟾宫折桂之人;二是应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见《全唐诗》十七册《答问读书居》)。当时,他们捧喝的是冰冷冰冷的泉水,却似洋溢桂花香味的琼浆玉液。

状元祭井植桂声势大了,不像上京赶考时喝水,悄悄地无人知晓。“状元谢井”的事儿很快传遍了整个崇仁。远近的村民们好奇地赶来,一睹新鲜事。一些人还七嘴八舌地搭讪。因为方言差别实在太大,双方一面用手比划,一面用语言似懂非懂地交流。

这口井后来经过挖掘修建,用石条砌成井壁、石阶,就是现在的桂花井。

崇仁裘氏宗谱有记载: 相传广东书生自象、王明上京赶考。迷路饥渴,见井,跪捧而喝,顿时饥渴俱解。数日行走不累。殿试中两人都有幸高中,分别得中状元、探花。为感激水之神力,两人回崇仁谢井,并在井旁种了桂花树,所以井名桂花井。

宗谱这段记载两处有误。第一个错误,广东历史上有九个状元,却没有一次在同年同科的殿试中两个广东人获得前一、两名的喜事儿。所以两人殿试得中状元、探花,这话错了。第二个错误,广东九个状元中,没有名叫自象的。这两处错误可能是浙江的吴越语和广东的粤语方言大不同,口语交流中发生的。也有可能在四百多年的的口头流传中被讹误了。

隋唐开科举取士以来,广东共出过九位状元。1、莫宣卿(唐朝大中五年),2、简文会(南汉乾享二年), 3、张镇海(宋朝咸淳七年),4、伦文叙(明朝弘冶十二年),5、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6、黄士俊(明朝万历三十五年),7、庄有恭(清朝乾隆四年), 8、林召棠(清朝道光三年),9、梁耀枢(清朝同治十年)。 九人之中究竟是谁来过崇仁谢井?

第二位状元简文会,他家很富有,不会让他长途跋涉,不可能发生在崇仁遇到 “见井跪捧而喝”的状况。

第三位状元张镇海,中状元时间是在崇仁裘氏首次编写宗谱前两年。如果这个时候张镇海来过崇仁,编者亲历,不可能如此搞错。

第四位状元明朝的伦文叙,家境贫困,卖菜出身 ,33岁中状元。同科探花刘龙,襄阳人,世为巨卿,刑部员外郎刘凤仪之子。也与裘氏家谱表述的对不上号。

往后,在崇仁的裘氏人口多了。如发生状元谢井的事,必定轰动全村,围观的人多了,事情也必然清楚了。而且都在裘氏做宗谱的时段内,也就不会发生如此错误。

只有广东第一位状元莫宣卿才与宗谱记载的情节状况基本吻合。莫宣卿是遗腹子,母亲因家境困难,改嫁。继父稍富裕,供莫宣卿入学读书。莫宣卿是唐宋时期,唯一由官差陪同徒步北上赴考的状元。两人上京步行两个月,途经崇绍古道。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二等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而是在及第进士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即探花)。探花使的责任是带领一班同科进士遍游京中名园,然后在曲江亭子宴会。由于莫宣卿及第,既是榜首,又是最年轻者,则身兼状元、探花使。因南蛮之人首中状元,又是年轻少年郎,消息惊动京城。游园之时,万人景仰,盛况空前。这位莫宣卿就是谢井之人。

嵊州全市明清两朝文、武进士五十九人,崇仁裘氏占四人;清代武举人九十一人,崇仁占二十三人。清代嵊县人口状况,太平天国前总人口42.2万,战后27万。崇仁裘氏人口不会超过1.5万,崇仁裘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6—3.6%。据此,崇仁裘氏科考得中比例高于全市很多。三十年前后,在二万五千崇仁派裘氏人中有高级知识分子一百多人,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崇仁人聪慧智商高,未尝不是得益于崇仁的井水。


越州自古多淫祠  烈火焚烧师姑寺

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李德裕(787--850), 壮年得志,锐于改革,凡害民旧俗,悉除革弊。唐朝时,淫祠巫鬼祭祀泛滥,严重祸害百姓。长庆三年(823年),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奏毁淫祠1015所。淫祠不是淫乱的寺祠,是因为供奉不是国家规定许可的神灵,被列为淫祠。李德裕后来两度任宰相,发动著名的“会昌法难”,这与他早年对淫祠的态度不无关系。他上奏“越州自古多淫祠”,影响所及,把整个绍兴十之七八的寺庙除去。

当时崇仁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的庙宇叫师姑寺。这座规模宏大的师姑寺也在淫祠之列,强行拆毁,僧尼强行还俗。几个无家可归的尼姑姐妹,凑合在一起,就近住在如今叫师姑巷的地方。师姑寺拆毁后没有再重建,没有留下关于这座庙的其它文字资料。师姑寺供奉何方女子,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们为她建庙塑像,都无从了解。

先前,师姑寺范围南至前塘墩,北至后门塘、鼓楼。庙宇常种植芭蕉,如今的蕉园台门就是当年师姑寺西边的一大片芭蕉园,直到清乾隆时芭蕉才斩伐干净。现在的“佛楼下”、“鼓楼”,就是当年师姑寺佛楼、鼓楼的遗址。庙宇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师姑寺还拥有后门地、前庄园大片土地。

关于师姑寺民间有一个传说。说师姑寺规模很大,里面有暗道机关,进香的漂亮女子常被关进密室,遭淫僧奸污。后被官府、侠客破了机关,惩治淫僧,救出一批女子,一把火烧毁了师姑寺。可是,在历代嵊州地方志和裘氏宗谱中都找不到这般记载。传说尽出自后人之口。

事情得从1928年说起。

1928年,香港摄制的电影《火烧红莲寺》风靡中国。紧接有《火烧青龙寺》、《火烧白雀寺》,《火烧白莲庵》、《火烧剑锋寨》、《火烧九龙山》、《火烧七星楼》等武侠电影,一下“火烧”席卷全国。受其影响,在崇仁有人给师姑寺编说了一个《火烧红莲寺》翻版——“火烧师姑寺”的故事。

有《火烧红莲寺》做底稿, “火烧师姑寺”讲得有情有节的,百姓们爱听,于是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小镇。

故事传说也好,故事编说也罢,太冤枉师姑寺了。可能他们把“淫祠”误解为淫乱之寺祠了。其实师姑寺在当时百姓口碑很好。为了纪念已拆毁的师姑寺,人们把后来尼姑居住过的地方叫师姑巷,原来师姑寺北边的高地叫师姑岭。

师姑寺虽毁,神威犹在。旧址残墻断垣保持了数百年,直到明末才有人在上面建造民居。裘氏始祖二百五十年后迁入崇仁,只能建筑在师姑寺废墟北侧。到南宋还保留“禅房里”的基层行政单位名称。

为了延续师姑寺菩萨的香火,尼姑和一些施主筹钱建造了一个师姑庵。虽说师姑庵没有原来师姑寺那样宏伟气派,但也表达了人们对师姑的信仰。据说,在文化大革命前,有人还见到过刻着师姑庵三个字的石香炉。

宗师破例真传  三女行医殉身

南北朝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陶弘景东行浙越时,经崇绍古道路过崇仁。后来,梁大同年间(公元536年前),陶景弘的三个女弟子在崇仁行医。有古迹三女庙。

陶弘景(456——536年)是南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493年归隐茅山,经营四十多年,开创道教茅山宗。有三位女子慕名陶弘景高超医术,上茅山拜陶弘景为师。陶弘景对女子心存偏见,不收女徒。三女子留在茅山,自行潜心研究陶弘景的医学著作。陶弘景得悉,十分感动,改变初衷,常从旁指点。三女子深得陶弘景真传,十分精通医学。

后来三女子学成南下,循师父陶弘景493年东行浙越的踪迹,游历会稽、上虞等地,路过崇仁。正好赶上这里旱魃为虐,瘟疫横肆,村民罹难,垂危病人成百。三人商量了一下,安顿下来,为民治病。她们制药疗病很有奇效,挽救了不少生命。由于垂危病人太多,三位女医生又是采药,又是制药,又要辨症施治,不分昼夜紧张抡救,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536年,得悉师父陶弘景去世,万分悲痛。三人犹是雪上加霜。不久,在梁朝大同年间(537——545年),也先后离开人间。

当时江南的经济、文化、生活条件远不如北方中原地区。三位单身女子千里迢迢来到举目无亲的异井他乡救民疾苦。她们高超的医术、高尚的精神感动了崇仁的老百姓。为纪念缅怀三位女侠医,在崇仁南边乌石弄村附近建造了三女墓、三女庙,让人们永世膜拜。后来三女墓被毁,人们看到三女墓的坟砖上都印有”梁大同”字样。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居士,谥"贞白先生"。[1]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陶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祖父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因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亲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史书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即能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传》后,“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五岁作《寻山志》,述说自己倾慕方士的隐逸生活。十七岁后,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永明10年(492年),陶弘景36岁时,辞去官职。《南史?陶弘景传》里说陶,“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归隐以后的陶弘景,仍能“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故梁武帝萧衍“恩礼愈笃”,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最先知道陶弘景,即是从清人唐黼墀题陶山寺的这副楹联开始的,“陶山”两字沿用至今想必已经千载,可见陶弘景的个人魅力与历史功绩。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典范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七律.金庭雅集

    金庭雅集多名辈,相聚崇仁半我师. 裘氏堂前追往事,玉山门下赋新诗. 情投未肯惊风雨,兴尽终须恐岁时. 平日自怡怀古早,暮年谁念赏心迟. (注:裘氏堂前指崇仁"义门裘氏"之老家庙;玉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6)

    崇   仁 chong ren 「裘氏史话」  关于嵊州崇仁的早期历史,通常只有在<剡录>中找,可惜那里除宋代的情况外,只有建于赤乌二年的上方井和显应庙的信息,别无其它.还不知道上方井.显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5)

    裘忻后裔南下 东晋时,比裘尚定居绍兴斗邱略迟一些,裘忻的五世孙裘能迁入剡县.裘能的后裔与裘广的后裔相互融洽,共同居住在剡县(县城)和崇仁.直到公元740年左右,裘广的第二十四代孙裘仕直和裘能的第十五代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4)

    近几年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表明,全国三四千汉人姓氏排名中,裘氏排在三百位之后.在浙江嵊州市,裘氏却是一个大姓望族.嵊州的裘姓户籍人口有2.2万,在嵊州姓氏排名占第六位,占全国裘姓人口的22%. 裘氏本源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3)

    裘氏始祖 裘氏始祖是谁?何处发源?这个问题困扰了裘氏二千多年.各地的家谱.各种姓氏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裘氏始祖有说卫国太史柳庄,也有说裘国侯.也有说执掌衣着的裘官.也有说食邑菟裘的鲁大夫等等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0)

    古镇崇仁和早期裘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授命裘广为会稽太守.裘广有祖父裘瑱随同,从渤海郡南下赴任.过钱塘江时,恰逢孙策宣布自任会稽大守,更换会稽诸县吏,遂占有会稽郡.皇命的会稽太守裘广没法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8)

    明代优秀官员--海门少尹裘岐岗 裘岐岗,崇仁裘氏十三世孙,讳凤翔,字时瑞,别号汝勤,行明八十八.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廿三日,卒于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廿二日. 裘岐岗之父裘克斋任省祭官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7)

    裘万顷 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生于隆兴元年(1163年),卒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享年58岁.南宋诗人.性至孝,有节操,为人正直庄重,淡于名利.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5)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号漫士,新建裘氏人.原住江西新建县双港村,后移居南昌市叠山路半步街.清代名臣.诗人. 裘曰修27岁考取了进士,成绩优秀,入翰林院做编撰.裘曰修入翰林后,更加发愤图 ...

  •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4)

    骠骑将军徐州镇总兵安邦公 裘安邦,原名玉甸,字古愚,号梅林,谥敏肃,官至徐州镇总兵,正二品官.家住绍兴府城偏门内.父母早亡,自幼家贫以泥水小工为生.因其为人诚恳,吃苦耐劳,且臂力甚大.被东家看中,收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