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概论:太极拳的自转与公转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
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陈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 由小圈而无圈。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陈发科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主次分明,是进步的。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
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左右旋又分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周中的缠法,必然是一半顺缠,一半逆缠。凡从下顺缠收到心口前,变逆缠,从上开与眼平的,为正旋如“云手”;凡顺缠从上向内收到肘齐乳房,变逆缠,而手经心口、胯前,开到与眼平的,为反旋如“十 字手”。前后的公转,只有反旋而无正旋如“前蹚拗步”、“ 倒卷肱”。
腿部的缠法,系以腰的转旋方向而定顺逆。腰向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腰向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缠法的配合,只有一顺一逆,而无双顺双逆。双逆缠则身必向前仆跌,双顺缠则身必向后仰跌。它不同于两手的配合有双顺双逆和一顺一逆。
腿部的公转,分为里、外、前、后弧线。一般讲,前进则走里前弧线如(拗步类),后退则走里后弧线如(倒卷肱),左右旋转的步法则走外前或外后弧线如“扫蹚腿”。至于躯干,则只有自转而无公转。因为从头顶百会穴至尾骨长强穴的上下一条线,在力学上等于杠杆的支点。支点只能旋转,不许摇摆。假如随着步法的进退而变更方向,也应随遇平衡而适当位移,不许偏移于某腿。拳谱云:“立如平准”,“腰如车轴”,可见古人早明此义。
按照力学原理,重心越低越稳。所以太极拳历来主张气沉丹田。但沉气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运用科学方法。陈式太极拳的方法是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这个姿势,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内斜着收敛,从而使气自然下沉,而人体重心也自然降低。这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