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杂记:吃伏
有朋友居湘地,每年六月初六日都要吃水鱼(甲鱼)炖羊肉,此风俗在古代被称为“吃伏羊”。古时的人们比现代人更懂得生活之道,除了有“晒伏”一说,还流行“吃伏”。他们不但吃伏羊,还吃伏鸡伏狗。据说也是秉承了古朴的“以热制热”的养生理念。
此所谓“天人合一”是也。《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羊肉狗肉都是生发阳气之物,怪不得济南人爱在盛夏夜通宵达旦地光着膀子吃烤串喝扎啤,不亦乐乎,胡吃海喝的背后还是隐约遵循了一定“天理”的。
晋地则流行“伏姜茶”,用生姜,红糖,山楂,枸杞等物制成之后,在毒热的太阳底下足足晒够三伏后食用,可祛除体内湿寒之气,排毒健体。据说此法也流行于豫地,我却是不知道。大概是靠近山西的豫西才有吧。
在我生活的王村,我的母亲只知道六月初六大晒那些“破铺衬烂套”(母亲语),至于伏天要特别吃些什么是从来没有的。而济南人除了贯穿整个夏天的“撸串”,也只是在“夏至”当天吃一碗济南风味的凉面表达一下对夏天来临的敬意。
凉面我还是喜欢吃王村风味的。面条是母亲手擀的,切成一指宽。黄瓜是自家菜地里生长的,翠绿心,连刀切丝,拌上调制好的醋蒜汁。面条是一定要过了凉水的,不带一丝丝热气。这样的一碗凉面,于我来说,是三伏天里的消夏盛品,不亚于湘人的伏羊伏狗之类,所以我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吃伏面”。——于是王村便也有了“吃伏”风俗了。
这样的一碗凉面,如果要打分,那是要评上九十九分的,最后的一分是要加上一种特别的调料:西番芥。
西番芥是王村的叫法,它的学名叫荆芥。荆芥是一种味道独特的调味品。说它味道独特是因为爱它的人赞它清香无比,厌恶它的人则说它奇臭难闻。我当然属于前者。
荆芥大约只有河南人爱吃,这么多年在济南鲜见它的身影。偶有河南藉学生“遵师命”寻觅一些送来聊以解馋。——这“一些”也是从居鲁地的河南人的私家菜地采摘的。
以前在王村时,父亲爱种它,每年把种子撒在院子里辟出来的一块菜地里,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一大片。荆芥繁衍能力很强,吃的时候要掐叶梢,过几日,枝杈间就会生发出新叶来。这样层出不穷的,一直吃到夏末秋初荆芥开花结籽长老了为止。
去年特意叮嘱家里人种上一些荆芥,说等放了暑假要回去吃。
——终于没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