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工作室【诗之评】张静篇(29)

中国诗歌报江苏工作室编辑部全体成员

指导:海底月

名誉顾问:老资沙克 齐圣

名誉主编:傅荣生

主编:王才干

副主编:老顽 南音

编辑:蓝影紫嫣 半岛 刘文娟 梧丹梦

本期编辑:王才干

作者简介:张静,江苏邳州人,医务工作者。作品见于《扬子江诗刊》《诗选刊》《2016江苏新诗年选》《大风杂志》《中国女诗人》《扬子晚报》等。

提灯的人

文/张静

仍是长袍的前襟翻掖在腰里。

仍是蜡烛交出泪水的时刻。提灯的人,

仍在深宅里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着。

仍是长夜当衣。

他有最深的黑和最黑的深。与高墙并行,

廊檐下,仍是他一声长两声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仍是呷一口酒赶走一些寂寞。

流动的烛光和月光,已不分贫富。仍是三更过后,

堆积如山的孤独轻了一半。

仍是梧桐落月。他看见

小姐的闺房在后半夜又亮了起来。书里藏着年轻,

他仍是戏文里没有一句唱词的后生。

仍是他第一个卸下夜。今夜风小,

又省二分烛钱。仍是老爷指间的金镏子,

压着一颗奴才的心。

1.紫藤纤陌:从诗歌的角度讲,这篇文字留二、三节就行了,多了头尾,几乎成了张爱玲的传奇。诗歌不是小说,对选择的对象是一次诗意纵深的发掘,强调的不是完整,而是瞬间对心灵的击穿。当然,私下里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叙述。

2.南音: 诗人张静这首《提灯的人》,是从传统戏剧里提取的一个小人物为叙述对象。虽短短几小节,却十分精准地把握了打更人(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他的无奈,孤独,萧索,在巨大规则的高墙下,惟余不为人知的叹息。(其实,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整首诗,语感澹定,张力奇崛。尤是末句:仍是老爷的金镏子,压着一颗奴才的心。有剔骨剜肉的痛感。由此,足可见作者的大慈悲。

3.蓝影紫嫣:寂静无声的黑夜,总有一个孤独而忙碌的身影,在每一个街巷反复的徘徊。他便是三更后的提灯人,诗人运用了简易质朴的语言,描写出了旧社会打更人的艰辛,以及内心的无助与彷徨,渴望黎明到来,指引他归家的道路。

4.王小五(王长武):一个干枯的生灵匍匐在黝黑的夜,铜锣更声似利刃划破漫漫长夜,开出新生的花……

5.与你相识:逼真的形象跃然眼前,从古老的传承里一步步走来,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在提灯人经过的路上撒下文明的种子,在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里被时间证明了价值的存在!那声久远的叹息是生活对于每个人的赋予,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精彩。经历了夜的洗礼必然迎接希望的黎明

6.潭影:诗人张静《提灯的人》通篇写出提灯人的内心孤独与无助,例如:他有最深的黑,和最黑的深。他的时间是随着月亮起伏的,他有内心的渴望,却无法表达,例如:他看见小姐的闺房,在后半夜又亮了起来,书里藏着年轻,他仍是戏文里没有一句唱词的后生。此处诗人用含蓄的笔轻触下层人羡慕上层人读书的自由与魅力,他不敢想像,也不敢在此地多做停留,此写作手法给人更多怜惜的空间!经典仍是最后一句“压着一颗奴才的心”末尾收笔点题,最终反映一个下层人的命运,诗人通篇描写较细腻,赋予想象,有酒有故事!

7.大牛:用"仍是"一词贯连全诗,说明过去是现在是,引发人们对将来的揣测和担忧。对于人物命运的概述,用叙事的方式,应该是妥当的。提灯的人,只是个象征,彰显了诗人必备的悲悯。提灯的人,照亮的是别人,他的命运也像被别人提着随时熄灭的灯。诗中的黑夜,也是一种环境和状态的象征。晃动的灯与越积越深的夜,营造了诗意的冲突现场,简单干净纯粹。现在,用上电了,但提灯的人,广泛存在着,从这个角度说,诗的立意是高远的,是一首不错的诗!值得商榷的是:意象略显单薄,有点像历史体裁电视剧中的画面,如果能在一个现代的意境中收尾,那该是佳作中的佳作了!

8.王才干:――我们都是提灯的人,走在生活幽暗的甬道里!这里有戴望舒的美学,更有济慈的哲学。作者大巧不工,灵透圆融地借更夫、后生,甚至奴才,表达一份王的气息: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9.胥吾(亮庭):“仍是”的句式造就了这首诗。作者清醒而固执,她要通过这样的叙述表现什么?提灯的人天天这样走来走去,枯燥、孤独、卑微……语言保持丰满诗意的同时,完成对人物的塑形。提灯的人是旧时代的魅影,让人五味杂陈。

10.一叶知秋:孤独的灯,孤独的曲,孤独的小巷,孤独的小楼,孤独的小姐,孤独的打更人构成了一个孤独的黑暗的社会背景。

11.冰洁(淮安):孤独驱逐黑夜,黑夜又见光明。张静的作品《提灯的人》,反映那个年代背景。寂寞难耐时,提灯的人借点酒劲,冒着黑暗中的生命危险,为这条街上的众生保平安,送来吉祥的灯,照亮黑夜,迎接黎明前的曙光,给镇上的人们捎来温馨与繁荣。欣赏诗人张静的作品!

12. 梧丹梦 : 巡夜这个职业是古代夜间报时制度,俗称打更者,就是张静这首《提灯的人》里的主人公,它描述了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打更者内心的压抑、渴望、以及无奈。我延伸为作者意想抨击这种社会制度,因为这种社会制度剥夺了这些人的梦想。打更者虽一世提灯,却永远也找不到光明,并且永无出头之日!

13 . 王老汉 :   这是一首颇耐人寻味的诗。本文拟从主题挖掘,形式布局,语言运用三个主要方面赏析张静老师的这首《提灯的人》。通篇而看,这是一首叙写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更夫一生的生存状态的诗篇,更夫一生谨慎、清苦、勤劳、敬业,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不仅是那万恶的制度造成的,更是几千年来的历史惯性造成的,是主子与奴才的地位与思维惯性造成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财产富有的人,习惯于做主子,或者说身份上必然会认同做主子;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贫穷的人,在强势面前,则往往认同于伏首贴耳的身份,回归到做奴才的心理认知。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在本诗里有高屋建瓴的甄别指导意义,在当代社会里仍然具有现实警醒意义。我们看原诗,共五个章节。具体而言,第一章节从衣着和动作描写交代人物出场。巡更的人不就是这样的典型打扮吗?“长袍的前襟”“翻掖在腰里”,古人长袍的下摆在行走时大概需要撩起一点,否则不够方便。但那是有地位的标志动作,他们只需要抬腿进门出门,难得长途行走,而下人就不行了,他们要干活养家,于是短打短靠。夜晚天凉,不穿长袍肯定是不行的了,穿了又不利于行走,于是要“翻掖在腰里”。随意性、习惯性,这是提灯的人——更夫——再寻常不过的特征了。第二章节以巡更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特征收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伴着“一声长两声短”,夜才开始。前两个章节注重的是更夫的外,第三章节就转而入内了,“孤独轻了一半”,这是一个孤独的内心世界,其精神世界的一个层面得以展示。第四章节展示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对爱的追求和被扼杀,“小姐的闺房”“他…是…后生”,作品在此还原了提灯的人作为人的本能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但是他永远没有“台词”,不能表白。加深了人物的悲剧性人生。毋庸讳言,第五章节没有给我们的人物指出一条光明之路,在身份的认证上,揭示了提灯的人的阶级的本质身份——被压迫被剥削的被统治阶级。这是旧社会底层人的共同命运,因而作品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他们祖祖辈辈的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不能也不想抗争。从鲁迅笔下的中年闰土、祥林嫂到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朋友,老舍笔下的祥子,无不如此。还是鲁迅先生的话最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形式布局上看,全诗的五个章节,前两节以物质层面为主,三四章节以精神层面为主,最后一章节进行归纳和身份认证。这样看来,全诗可以认为由三部分组成。每一章节为三行,而每一诗行又可以分出三小节(大部分是这样,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不是)。我们试以第一章节为例

仍是——长袍的前襟——翻掖在腰里

仍是——蜡烛——交出泪水的时刻

仍在深宅里——屏住呼吸 蹑手蹑脚地—走着。

第三诗行的中间,“呼吸”的后面当然可以稍微的停顿,但总的来看仍然可以看作是三小节。读起来有板有眼,节奏张弛自如。这个“三”深得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妙处。古诗是很讲究韵律节奏的,古人从一句两拍到三拍,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新诗也是讲究节奏的,这首《提灯的人》在此便经营的很独到。

显而易见,诗行开头多以“仍是”“仍”引领诗句,不能不说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诗句忌重复啰嗦,但是此处的显著特点却正是这个屡屡的“重复”,读来却韵味无穷,如金镏子直击内心,一次一次的敲打。每一次敲打,每一次疼痛。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前襟翻掖在腰里的提灯的人,谨慎的轻身走出大院,敲梆子的手里提了个酒葫芦,夜的黑与夜的冷一起裹来,他却开始履职,反复一句事关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警语。今夜如昨夜,昨夜如前夜。夜复一夜,年复一年,穷此一生。正是这样的重复,深刻揭示了提灯的人悲剧性命运。

此外,诗篇中的语言特色不忘带有典型的人物特征,几乎没有闲笔。出现的看似游离的意象,也会在作者的笔下轻松收回到服务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蜡烛交出泪水的时刻”,说的正是挑灯的人走出大院开始巡更的时刻,他的内心何尝不是交出泪水呢?!“流动的烛光和月光”,“已不分贫富”——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提灯的人提的是烛光,成了更夫身份的化身和象征,此时却跟月光一样不再有所谓的贫富区分,然而事实上的贫富不同又岂是能够抹杀得了的!“梧桐落月”,古诗中出现梧桐落月的诗句,大多不是表现什么喜悦的场面。此处为提灯的人心中深埋的爱情的种子设置了特殊的环境。但是他的爱情没有结果,“仍是戏文里没有一句唱词的后生”。“今夜风小”——这半句读完,读者的心是否发酸?雨雪交加的夜晚,是否还有灯光?寒来暑往,他将怎样度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孤独与凄凉?而他的心,却放在了节约了二分烛钱上来。

总的来看,这是一首好诗。着眼视野广阔,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诗中出现的“寂寞”“孤独”等作者的主观认识较多,这有点对诗中的人物有强迫之意。也许人家并不寂寞与孤独呢,也许更深呢?倒不妨微创一下,含蓄一些。总之谢谢张静老师分享的这篇好作品。

14.田园草民:题好一半文。首先值得读者咀嚼的是,作者拟题时为何采用《提灯的人》,而不是诸如《打更者》之类。她究竟想“提醒”我们什么呢?其次,文中相关视觉与听觉的典型呈现,有关现实与理想的节制表达,无论是意象选择还是笔法技巧,可谓老道精妙!总之,读罢该诗文,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微电影。

15.老顽:读了张静老师《提灯的人》这首诗,使人若压了一块石头感觉胸闷!主题所揭示的那个年代打更夫的生活写照……为此,众多老师已给出了祥实精辟的论语,本人无需再重复。而我另有所思:虽然这是一个久远的故事,却仍折射出一些现实的影子,当今社会已步入比较文明的程度,然而,阳光背后必有阴暗,一些底层劳动者的艰难生存状况或多或少仍甩不掉更夫的影子,这不是和谐现象,应该保持警醒!所以《提灯的人》更像是一面镜子,要时刻照亮人们的心眼!

(0)

相关推荐

  • 读诗汇 || 《低处的光》——王恩荣读王小泗诗集《半滴雨》

    <半 滴 雨> 诗人.剧作家王小泗先生的新诗集<半滴雨>近日出版发行.王小泗先生从青年时代开始不幸遭遇车祸变成高位截瘫患者,他自强不息,身残志坚,成为一名有才华的诗人与剧作家, ...

  • 青青子衿 悠悠诗心 ——读张静《北岩诗集》有感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素雅的书,文静淡雅,黑字,金色的徽章,简约而又雅致.正如写这本书的作者,温婉而不张扬. 初识张静,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那一年的夏天,涪陵区作家协会在武陵山举办涪陵区文学青年讲习班 ...

  • 杨优 | ​从诗里到诗外,有海风和泪花咸透的章节

    [个人简介]杨优,70后,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诗歌报>三室主编.唯美诗社副秘书长和<中国小诗苑>编委.有二部个人诗集<在荒原上点灯>和<微光> ...

  • 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

    1939年2月22日,流亡中的西班牙诗人马查多病死于法国南部边境小城科利尤尔,口袋里装着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这些天青色的日子,阳光明媚的童年>. 马查多是忧国忧民的"九八一代&q ...

  • 【诗渡】10月来稿选粹(4)

    本期推荐诗人 1.招小波 2.周八一 3.铄城 4.刘云 5.张景慧 6.许捷 7.邓红琼 8.张霄 9.王亚迪 10.玄微子 11.王德才 12.老影子 13.田间布衣 14.元素 15.赵俊稳 1 ...

  • 【贵州校园诗人专辑(三)】没有一个季节不被修辞

    主管:六盘水文学院 凉诗精选37期(总第108期) 本期诗人 贺泽岚.卢酉霞.南   木.龙   琳 龙先娥.汪国艳.梓   茗.青   木 戎建才.久   忆 编者按 本期又迎来一波小有名气的校园诗 ...

  • 黑眸:孤独的收割人

    黑眸,原名何亮.有诗作发表于<诗歌周刊><诗日历><边疆文学><山东诗人>等刊物.出版过诗文集<眸影映心>,曾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三等奖,有诗 ...

  • 精 粹|周八一:提灯者

    征稿函 <齐鲁文学 · 中国诗歌2020年度精品选集> 主编:罗永良 副主编:曾小霞 执行主编:樊建华 执行副主编:程桂彬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著名诗人罗永良曾主编<齐鲁文学2016 ...

  • 吴和君:写你命定的那一份(随笔)

    写你命定的那一份 吴和君 关于诗歌,永远都是提问与被回答之中,永远都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如地平线延伸的破折号,是一个如雨滴连续的省略号,是一个如北斗七星被仰望的问号.诗歌是一种沉思,一种解释,更是一种凝 ...

  • 冯岩读诗 II 10人10首 (106期精华版 )

    作者简介:  孔坤明,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花都作协副主席.第二届中国十佳当代诗人,河南<大河>诗社副社长.有作品刊发于<中国作家><诗选刊>&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