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瓷器为什么越来越走俏
传统釉里红使用铜花烧制,现代则使用氧化铜,有些窑口还会配合使用红的着色剂。如此一来红是红了,但是颜色死板而不自然,也会缺少绿的变化,就像是涂了一层红漆一般。据说还有使用非铜原料的,虽然颜色好看,但已非釉里红,需要大家凭经验去辨别。
青花釉里红数量稀 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是成品率低,对于工艺制作技术要求高。烧制的难度大,导致成品率低下,制作出来的数量有限。其二是工艺的断代,有一段时间内工艺没有得到传承,自然就没有新的瓷器生成。其三是颜料的断代,作为青花釉里红制作的主要着色剂,颜料没有自然就无法生产了,数量就罕见。
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人掌握这项技术,也制作不出这样的瓷器来,更无法批量地进行生产,所以说釉里红的瓷器是非常罕见的,能够传世的作品自然是瑰宝。
青花釉里红是经过一次高温烧造而成,里边的红色是由铜元素,经过1300度左右的还原焰烧造而成的。而青花矾红彩器物,是先高温烧造青花部分,再在烧造好的青花器物上加绘矾红彩,二次低温入窑后才能完成。这上边的红是“铁红”,而非“铜红”,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青花矾红器物虽然需要二次入窑烧造,但是与青花釉里红相比,技术要求更低,成品率也更高。所以它的出现,慢慢取代青花釉里红的位置。
青花釉里红瓷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使釉下青花与釉里红彩同现于一器。由于铜红彩料对窑温极为敏感,和青花钴料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气氛不一致,所以要将二者一次性装饰于同一器上,具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因此,青花釉里红瓷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雍正时期是当之无愧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工艺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云龙纹或海水龙纹,是最常见、价值最 高的青花釉里红图案,它以青花绘出云朵和翻腾的海水,以铜红绘出飞舞的巨龙,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结合得非常完 美,不仅吸收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云龙纹与海水龙纹各自的题材,最终创造出海水云龙纹图样。这种纹样超越了明代图案化取向将器物纹饰提升至绘画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现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云气,色调或浓或淡,都非常鲜亮;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怒涛汹涌的大海上,形象极为生动。青花发色还时有晕散,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