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说内针(三)|多样化VS守住,用针无效怎么办?

之前王娟跟我说做分享的时候,其实还真不知道给大家分享什么,因为不知道大家在这个阶段需要什么?娟娟就说让我随便吧,其实随便的时候反而是最不好去定义要怎么做的。然后我就想一想你们现阶段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能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大家在学校学习,在中医院校,特别是随着我们到大二大三甚至到大四大五的时候,我们学的东西是越来越多,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是越来越多的,因为我也知道这个在学校那是必须中的必须。而内针是需要我们守住简单的,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在内针的守住简单和更多的学习之间,有一些冲突?

我在一开始学内针的时候,我其实有一个阶段我也是挺冲突挺矛盾的,因为已经习惯了用这种脏腑辩证或者说一定要去看虚实寒热,所以我刚开始学内针,我会不自主的就会代入之前的一些认知和方法。

然后代入之后,有时候其实自己也不自知,有时候因为又去听听课,或者突然间反应过来我不能这样做,这样的话是不是就违背了我们内针的这样一个原理原则?确实因为不管是学内针还是用内针,如果我们把它复杂化的话,这个效果可能慢慢的就用不灵了,或者说慢慢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怀疑,所以保持内针的简单性很重要。

在这里的话,我想分享我们的一个同门师姐,她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也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她跟师之后,在临床都会用内针,但是因为她又作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老师,也作为一个肾病科的主任,她没有办法说不去用其他的东西。
我就听她分享,她说她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冲突和顾虑了,她在内针与其它治疗之间做到了一个无缝的切换
一开始,她会在病房想给病人扎针或者有病人想扎针,但是,住院患者很多都是从早到晚排有治疗项目的,或者一天就要挂好多输液。所以没有办法抽出这种独立空闲的一个时间去做内针。
那她是怎么做的呢?她就在病人输液的同时去扎针治疗。我们说中医它是一个相对于的概念,我们把他(这个患者)和他输液看作是一个整体,然后在这一个整体上去进行内针的一个理法的操作。
我当时第一次看见(治疗)这个照片的时候,我也是挺震惊的,因为可能对于我来说,我是做不到这样的,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在她的处境下,不过师姐说这样做依然效果很好。也重点看我们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以及一个什么样的发心去对待。
到现在,她做到无缝切换,就是在她扎内针的这一刻,做治疗的当下,她的心里是只有内针的思维,当扎完针做完治疗之后,比如说下一个病人可能要开西药了,或者要开中药了,或者说要开化验单,她又会马上切换到之前的这一套系统和思路里面去。

后来我想一想,其实这真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修为。我们是时刻是活在当下的,是关注当下。而且因为这两件事情之间,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前后的动作,不仅仅是治疗,我们生活中、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不粘着的性格,一种能力。不黏着,不纠结,不牵扯,其实就是活在当下。

它是不是也是一种内针的品格?我觉得是的。因为内针我们要去治症嘛,关注的是症,这个症的话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症,我们说要去把握当下,其实它就是一体的。

         -  - -  - -  针不好使怎么办?  -  -  -  - -

然后下一个点我能想到的,我相信每一个内针人都会遇到的瓶颈,用针没有效果?或者说用针越用越没有信心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们说“理法方针”,这个“针”是在排在最后的,最重要的还是又回到了理法。
对于理法上,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回过头看看我们对理法的把握是不是有偏差?或者我们在走着用着的过程中是不是添枝加叶,是不是把内针变得不简单不纯粹了?
其实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反求诸己,回到理法,也就回到了我们《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上。特别是前两章,第一章是讲传承,第二章是讲理法,是吧?这两章都非常重要。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本书也读了很多遍,因为大家一直在参加读书会。我是在2017年1月份的时候开始读,到现在也有四年了,这四年里,真的是读了很多遍,但每一遍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特别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有时候我在回答一些爱好者群的提问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到《黄帝内针》这本书,去找到它(问题)的理。然后当翻书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它真的就在这里。
之前读很多遍,真的就是像瞎了一样,也许没有到那个点的时候,我们是读不出一些东西的,虽然文字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没有到某一个点的时候,我们对它的体悟仅仅是限于字面的
为什么师父和刘老师都说,其实这本书已经是和盘托出了,把内针所有的东西都囊括在里面了。可能一开始有人还不信,但是越到后面的时候发现真的是这样的。特别是每一次回过头去看的时候。
之前三和有做了三期的品读会,为什么叫品读会?我们需要一口一口的去品,慢慢地去嚼它。特别是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回到原点。
另一个,方便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怎么去通过别人的案例重拾自己的信心?且看下回案例解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