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大学老师告诉你高考的真相

我们面临着大数据和AI的时代,掌握不了大学普通物理,不能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只能被无边无际的数据淹没——不管你打算干什么。

撰文 | 姬扬(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高考是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考试:两三天里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影响了每个考生的人生走向。总是有人批评高考“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寄希望于“高考改革”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解读很多,但很少把话挑明了说的。这里,我用问答的方式谈谈自己对高考的看法。


问:你是哪一年参加高考的?为什么对高考这个话题感兴趣?

答:我在1988年参加高考。我是个科技工作者,几十年都是在学校或研究所里待着。我给研究生上过十多年的专业课,最近几年也给一年级的大学生上课,参加过多次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工作,可以算是半个大学老师了。另外,我家里有个高中学生。

问:你对高考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答:高考是一种基于分数的抽签式选拔方法。国家根据未来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为培养各类人才而进行的一年一度的选拔性考试。选拔的是有可能成才的“胚子”,而不是“人才”,更不是“天才”

问:通常认为高考是公平的选拔方法,你为什么说高考是“抽签式选拔方法”?难道说高考就是撞大运吗?

答:高考是基于分数的抽签式选拔方法。高考只能大致区分考生学习能力的差别,不可能精确划分的。

选拔就要有一定的标准,分数是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强的选拔标准,大规模的选拔只能是考试、看成绩。要知道,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突破了1000万。

考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两个人的分数差别很大,可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显著差别;对于分数接近的两个人,就无法通过成绩确切地判断两个人的学习能力了。高考满分是750分,大部分人的成绩在400-650之间,每分都会有上万人,而且对于个人来说,一次考试有上下十分的差别都是正常的。所以,基于分数的选拔必然是概率性的。分地区招生、分学科招生,缓解了一部分压力,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偶然性。

问:你这种说法好像有些道理,但是明显和官方的说法和大众的认识不一样啊。

答:其实是一样的。官方的说法是,高考要同时考虑“公平”和“效率”,这就意味着要做权衡、有所取舍,不可能精确划分的。普通人的认识更多是因为立场问题:“我比你多考一分,就说明我水平高;即使你比我多考十分,也只能说明你运气好。”所以,分数高的时候就要谈能力,分数差的时候就要谈运气。

问:你为什么强调高考的成本和可操作性?

答: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成本和可操作性。高考这样全国范围内一年一度的考试,就更是如此。高考的成本很高,这个成本包括考试的运行成本和个人的机会成本。

对于政府来说,保密和协调工作很难做,因此全国各省市每年同时考试;出题和判卷工作也不容易,所以一些独立命题的省市也重新使用全国卷了。高考每年只考一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成本。

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本身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而高中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高考改革在一些省市引入的“英语可以考两次”,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问:你似乎不认可“英语每年考两次、取最好的成绩”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不是可以给考生更多的机会吗?你认为这种方式会在全国普及吗?

答:两次考试并不能解决偶然性的问题,反而带来更多关于“公平性”的质疑。“考得好是因为我水平高,考不好是因为题太难”,这是无法解决的人性问题。而且,时间是巨大的机会成本——复读一直都是可以的,但从来都是少数人的选项。

我认为,英语每年考两次是不成功的尝试。如果英语(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坚持每年考两次,就意味着英语将退出高考,只作为一项参考。考虑到“考什么学什么”的现实,英语每年考两次的方式不可能推广到全国范围,而是会回到从前的一次性模式——这是基于成本的考虑。

问:谈到高考改革,你怎么看待现在的“3+3”或“3+1+2”的改革模式。

答:我认为这是国家为了发挥高考在教育方面的正面作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推进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方式是调节高考这种选拔方式的随机性。

问:你这个说法有些怪,为什么要调节高考的随机性?

答:这是因为国家和个人对高考的目的具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是有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手段,谁都想上名牌大学,都要学热门专业。个人希望的是确定性——最好是每一分都不浪费。

对于国家来说,高考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手段。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每个行业都有合格的人才做事情,但并不在乎张三还是李四去做——随机性就在这里发挥作用了。

另外,随机性也是防止人才过度流失的重要手段。再强调一遍,高考选拔的是有可能成才的“胚子”,而不是“人才”,更不是“天才”。大学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把有天分的学生都选到名牌大学、热门专业,那么国外抢人才的难度就会急剧下降,一些冷门专业也没有必要的劳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最近美国严格限制理工科学生去留学,可能会使得政府考虑降低高考的随机性。

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力量是非常大的,长期保持固定模式就会导致“异化”(也就是通常说的“考什么学什么”),所以改革是不能停止的,哪怕几十年下来兜了个圈子,也是有用的——因为大家必须跟着指挥棒跑,但总是有一定的延迟。

问:听起来好像是说,在高考这件事里,个人只是被命运随机摆布的棋子,这也太残酷了吧?

答:不是这样的。

高考是基于分数的抽签式选拔方法,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分数和名次上,适当的努力当然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与充满随机性的人生相比,高考还是有一些确定性的。前面强调的随机性只是想说,每个人既要努力又要适可而止,既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又不要彻底耗尽自己的热情,“过犹不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既反对少年班的跨越发展,也反对复读生的重新再来,既反对听天由命式的放任自流,也反对滴水不漏式的严酷学习。

努力掌控你能掌控的,但不要试图掌控那些你不能掌控的。

问:你这个说法有些绕,先不谈了。你怎么样看待自主招生?它真的有助于选拔人才吗?

答:在我看来,自主招生不是用来选拔人才的,而是为学校做广告宣传的——这也是降低高考随机性的一种手段。

我国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比较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多学生在高考前对大学几乎没有了解,自主招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普及作用。自主招生的成本是很高的,只有一些名牌大学有能力做,家长和学生对这些学校的了解就会多一些,同时也有可能让他们思考,一般的大学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就为其他大学做了一些间接宣传的作用。

民间对自主招生的意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一些“便宜”自己沾不上,而一些恶性事件更是加剧了大家的不满情绪。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国家的要求,名牌大学并不是很想做自主招生——大家都做招生宣传,结果跟大家都不做是类似的,只是白白花了一些力气。但是如果别人做、自己不做,那是会吃亏的,而且也无法向国家交代。

现阶段收缩自主招生的规模,符合大众和高校双方的利益,这个趋势是会继续下去的。至于如何让更多的人更早、更好地了解大学,还需要探索其他的方法。

问:再问几个具体的问题。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使得很多人关注高中物理教学,大家都觉得物理太难学了,又不容易得高分。你对物理教学有什么看法?将来大学学习其他专业,是不是就可以回避物理了呢?

答:物理很重要,也不难学。

有时候会有人来问我,我喜欢历史(地理、生物或者化学),但大家都说物理很重要,我该怎么选啊?我的回答是:“但凡来问的,就不是真喜欢。既然不是真喜欢,那么还是去学物理吧——以后改主意来还来得及的。”

高中物理并不难学,很多人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高中物理都学不好,将来恐怕就不能学任何与理工相关的专业了。高中物理的那点东西,只是让你对物理有个初步的了解,将来在大学学习《大学普通物理》课程的时候不会完全没有基础。学会了大学普通物理,可以让你打好所有与理工相关的专业基础,数理化生做什么都可以,至于说金融财务、文史社科,更不是问题。我们面临着大数据和AI的时代,掌握不了大学普通物理,不能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只能被无边无际的数据淹没——不管你打算干什么

从高考上大学这个现实的目标来说,也是这样的,没有物理,你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将来就业也会受到限制。在我看来,现在的高考改革,确实有劝退的意图在里头。你不想学高中物理?正好舍己为人,谢谢了。

问: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制度,为什么这种制度依旧岿然不动?

答: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在变革,只是改革的速度没有一些人希望的那么快而已——但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尤其是高考这样的事情。

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这套教育制度还是很有效的:高考把听话的或者聪明的筛选出来,大学把没有自控能力的淘汰掉,最后出来的就是建设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了。除非真的不需要淘汰,否则看不出来还有什么系统比这个更有效了。

稍微解释一下吧。你只要听话(认真努力地学习),或者是聪明(怎么学习都可以),就一定能够上个还可以的大学。然后,不管你上的是哪个大学,现在都是淘汰没有自控能力的——当然,通常还是会让你毕业的,就算是发个安慰奖好了。

问:你又提到了大学教育!能讲一讲吗?

答:这次就算了吧。我国的中学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而大学教育面临着更大的危机,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最后,祝各位考生一切顺利。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也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接下来的路还很长,祝大家一切顺利!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未经授权转载和摘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