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对待自然,最好的共处模式是“物我两相宜”,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大火、瘟疫、蝗灾、地震……拉开了2020新年的帷幕,如果这真是一场戏就好了,但事实是,恐怕不论多么具有前瞻性的编剧,也撰不出如此可怕、怪诞、骇人的剧本。
灾难接二连三,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人纷纷表示,对待自然,绝不能再肆意妄为,敬畏这堂课,是时候该好好补一补了!
敬畏自然,是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绝不是蛮横地占有,不知所畏、无尽地索取,甚至以万物主宰者的心态自居。放眼上下五千年之中华文明史、艺术史,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明白,对待自然,最好的共处模式是“物我两相宜”。

01

对待自然,古人是敬畏的。自然对古人来说,是宗教的膜拜对象。
约公元前5000至3000年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光彩夺目,智慧的古人将对自然的敬畏物象化、具体化到动植物身上,从考古发掘的丧葬用品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动植物的崇拜之情。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高47cm,口径32.7cm,
底径20.1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一般认为此陶缸是氏族首领的葬具,彩陶外壁上那只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白鹳(水鸟)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白鹳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僵硬的、已落败了的大鱼,面对着竖立的石斧,这是一种胜利者的姿态。
在这里,白鹳显然已不是普通的自然之物,而是被首领及其氏族神化了的崇拜物,它变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图腾,族人相信,礼拜它、敬畏它、顺应它,它会给族人带来好运,带来胜利,带来想要的一切。
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16.5cm,口径39.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相同的例子,在仰韶文化中数不胜数,例如此件,一般认为,彩陶盆上的画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并作为某种图腾而加以崇拜。但不论是哪种寓意,在族人眼中,鱼神伟大、神祇的正面形象,不可撼动。

人物龙凤帛画

先秦

人物御龙帛画

先秦

再到我们最熟悉的龙神、凤神,世上本无龙,所谓龙即是神化了的蛇,而凤是神化了的鸟,古人崇尚这些动物神,祈愿借助神物,达到蔽护的目的。
如何与自然相处,古人以崇拜动植物图腾的方式,希望能拥有自然无穷、神秘的力量,护佑族人,延续悠长。敬畏自然,自然是要被仰望和尊奉的。

02

对待自然,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无不深刻影响着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象、艺术创作……
生活方式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经历20年的游宦生涯,在不惑之年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得出他对回归自然的无限享受,这不正是“物我两相宜”最好的佐证吗!
除了陶渊明,苏轼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认真且热切的,其《于潜僧绿筠轩》中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对自然之物的情感之切可见一般。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纸本设色  大英博物馆藏

艺术创作上,唐代张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后世历代画家奉为圭臬。“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是所有中国古代画家共同的追求。
《宣和画谱》中就记载宋代画家易元吉为成“名家”,“遂游于荆湖间,搜奇访古,名山大川……几与猿狖鹿豕同游……开圃凿池,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多驯养水禽山兽,以伺其动静游息之态……”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山水画如何才能于“方寸之间见万里”,须从自然山水中获得灵感,须徜徉于自然,此乃中国画的禅妙之处。

董其昌 燕吴八景图册之一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清石涛那句“搜尽奇峰打草稿”最是能说明自然对于画家的重要性。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局部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邹一桂在《山水画谱》中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
邹一桂 花卉八开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需要点明,古代画家以自然为师,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审美,说到底,他们已将自然作为其精神慰藉。自然,造就万物,却不占有万物更不做万物的主宰,正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画家在观照自然万物的同时,也在观照自己。
可以看出,古人是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在世界古代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
正因为这种亲和,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欢乐,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安逸,才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
不论是将自然作为宗教膜拜的对象,还是“以自然为师”,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人类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模式应该是“物我两相宜”,应该是相安无事,应该时刻谨记“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绝不是一句空话。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画小生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